虹口,夏日落花映空帏

停琴伫凉月

<p class="ql-block">此乃虹口山阴路,两边植有梧桐,尽多旧日建筑。行人不多,大雨如注,缓缓而来,看看几个耳熟能洋之人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在一个狭窄的小巷的尽头,门外墙壁上是他的画像、介绍和名言。以前看过先生最后几年的经历文章,今日到此,遥想当年他在这儿的生活,五味杂陈。</p> <p class="ql-block">大门和房屋基本都保持着原貌,也让人领略到昔日上海房屋的风格。有四五个年青人亦至,一看气质就是文学爱好者。此处也收门票,但今天好像是个特殊日子,居然免票。</p> <p class="ql-block">时间尚早,在一楼等待过程中认真看看这些资料,知道先生最后几年就在这儿生活,也在这里与世长辞。读过的《故事新编》和几本杂文集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感觉很温馨。</p> <p class="ql-block">有关故居的具体历史,从诸多细节中品味其温度。曾在书籍中见过这里的大多记述,能够亲眼看到,感受还是不一样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p> <p class="ql-block">二楼、三楼有卧室兼工作室,有床、书橱、藤椅、梳妆台、茶几等,还有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他去世的时刻。不能拍照,一一观看。</p> <p class="ql-block">隔壁就是茅盾的故居,浑然不知茅盾也曾居住于此。不予开放,探头一望而已。阅读《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日子,遥远得像前生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巷道基本还能看出原来的样子,经过这么多年,两边房屋仍存旧貌。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劈啪有声。难得的安静,让人思绪飘向以往。</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的故居,和鲁迅故居就隔着一条马路。也像茅盾故居一样大门关闭。记得当年讲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这是鲁迅写给瞿秋白的。有关他的事迹不由自主浮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复前行,来到内山书店,今日之新书店,应该是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的。关于这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年少学过的一篇名为《一面》的课文。课文所载之事记忆犹新,不料能够到它发生之处。</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实则并不是太长,但却是著作等身,影响巨大无比。他是珍惜时间的典范。以前有一个宏图大志,就是将这些作品读完,可惜没有实现。</p> <p class="ql-block">书架上孔乙己的画作,这是经典,至今虽虽告别科举时代,却仍有探讨之必要。相比孔乙己脱不下那件长衫的讨论,也应该考虑那件长衫是怎么穿上的。</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对话,大概是鲁迅第一次到这里和内山完造的对话吧?从此以后,他常到此处。原来没有相关概念,今日知道,故居到书店很近。还有比书店更好的去处么?</p> <p class="ql-block">因为下雨,书店几乎没人,很是安静,将几间房子仔细看看,甚至包括不便登上的二楼。坐在窗边喝喝咖啡,看着雨落在外面热闹的街道上,卓有遐思。</p> <p class="ql-block">有关书店重新勒石的图片,像这样富于纪念意义的建筑还是需要保留的,不能全被其他建筑取代。何况它是书店,一座忽视书店的城市将会如何?</p> <p class="ql-block">离之不远,就是鲁迅存书室,先生书籍太多,搬家时将书特意运至此地保存。观其原貌,还是与今天有所不同的。如今仅仅留下一个纪念之处。</p> <p class="ql-block">书架是木箱拆下后做成的,再需要运走,将书架拆下再做成木箱即可。那么,后来这些书去了何处?还有人阅读它们么?</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远,遇见木刻讲习所旧址。旧址不大,两边都是私人居所。桌子,黑板,工具,似乎还是旧日原状。无人,安静,唯有外界雨声。</p> <p class="ql-block">鲁迅对版画的评价,艺术对于革命之作用,先生理解可谓深矣。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主题,和其它言论一起,影响一生。</p> <p class="ql-block">这个讲习会是鲁迅创办的。为什么他独独钟情于木刻,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深味他的思想,也还是有所理解的。</p> <p class="ql-block">当时学习木刻的青年,透过照片,仍能看出他们的气质和追求,许多方面和现在的青年相似,许多方面好像又有点不同。想起我们上大学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一些木刻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这些人闻所未闻,这些作品见所未见,在这个下雨的日子里,认真看了看。仿佛有一些元素,吸引着人,掀起一些莫名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内山嘉吉关于木刻讲习会第一天鲁迅先生前来的记述,突出了一些细节,今日读来,仍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相比其他封面,更为喜欢这种,显得峻峭而深刻,充满一种思考的力量。以前读过许多这种性质的书,一些作品,影响终生。</p> <p class="ql-block">转行不远,来到作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入门,首先看到左联五烈士的雕像。以前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印象极深。</p> <p class="ql-block">当时出版的各种杂志,只看名字,就能够体会到一种时代精神。大学时期曾经学习到相关内容,包括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p> <p class="ql-block">众多作品,沉默在时间之河,许多思想,应该都是熟悉的,许多作家的经历,也是熟知的。那些专注读书的经历已成为过去,后来,我们变得纷纷扰扰。</p> <p class="ql-block">“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倒背如流的一首诗,以这种方式出现,引起许多思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