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飞逝,不堪回首,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接近50年,回忆起来算是半个世纪前的故事了,尽管年代久远,时代的旧痕已经被全新的生活消磨殆尽,但是50年前的高考彻底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重新规范了我的人生走向,它的点点滴滴,一丝一毫都永久的刻划在脑海里,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1975年秋季我从天津32中高中毕业了,按照当时的上山下乡政策,作为家里的老大,允许留城,分配到了天津市助听器厂。这是当时的电子工业部下属的天津第二电子机械工业局,电讯公司的国营企业,按当时的标准是个相当不错的工作,论其行业和工作性质及环境,属于当时社会中的上乘。</p><p class="ql-block">我没有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门路,在学校里从初中到高中5年多,一直是个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毕业时老师们鼎力相助把我的毕业档案递进了二机局,我的贵人是我的孩提时代12年同窗同学的父亲,他在二机局的医疗电讯公司工作,找到了主管接收毕业生的部门,给他们交底,不要调包把我发配到边缘地区,环境和工作条件太差的地方。那时的走后门成风,一切靠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时尚,档案调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没有被扒层皮,算是死里逃生,躲过了人生的第一劫。这样我就到了天津助听器厂,二机局里一个中等程度,说得过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个工厂只有两个产品,耳聋助听器和晶体管收音机,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家耳聋助听器厂,虽然全国的耳聋患者以千百万计,但是具备经济条件能佩戴助听器的寥寥无几,在为温饱拼命挣扎的社会里,听力差点还算个事儿?所以助听器的社会需求量并不大。</p><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是在收音机车间,整机装配流水线, 和助听器相比,它就是音频放大之前多了无线电波的中波和短波接收,而后再做变频混频,中频放大和检波,直至音频放大喇叭发声。</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喜欢折腾无线电,从矿石收音机,晶体管超外差收音机,到示波管当显像管的电子管电视,已经玩遍了,所以收音机流水线的工作,从装配到最后的调试,没有任何的技术障碍,也了无新意。</p><p class="ql-block">这虽然是一个300多人的小厂,但是文革前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就有十多个,清华,科大,北邮,天大,长春光机院,都是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在他们下面还有一大批中专技校毕业生,可谓人才济济,我一个高中毕业的学徒工能算个啥? 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干活,少说废话,免遭白眼是唯一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在1976年顶级宠物的那四个倒台之后,工厂和社会万象更新,预示着更大的变局,77年夏天开始社会上陆续流传出教育改革的小道消息。</p><p class="ql-block">我的姑父是60年的浙大化工系毕业生,1949年之后中国的第一代研究生。1968年他随我姑姑的626医疗队下乡到了宁夏,没有对口的工作,只好到宁夏大学化学系任教。他写信告诉我,教育部有个座谈会,透露了有关邓小平指示恢复高考的讲话。我得此信,内心深处不禁为之一震,虽说已经工作两年了,从内心讲,我还是想上学,对我来说中学那些数理化并未生疏,条理依然很清晰,能够理出头绪,我开始着手复习准备高考,同时拜访了我的两位中学老师,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且提供了一些文革前的高考资料,这在当时尤其宝贵。</p><p class="ql-block">我也没有什么完整的学习时间,只能利用下班后和周日的休息时间复习。转眼到了10月份,开始公开报名参加高考,同时填报四个高考志愿,我依次填报了</p><p class="ql-block">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学系空间物理</p><p class="ql-block">2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或生物物理</p><p class="ql-block">3 南开大学物理光学</p><p class="ql-block">4 河北电力学院自动控制。</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一个专业是和我的工作性质有关,我干了两年多,已经下定决心离开。</p><p class="ql-block">我们厂总共有七个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一个老三届,两个中专毕业生,一个刚到厂的应届毕业生,一个毕业两年的初中生,和近几年毕业的两个高中毕业生,我属于后者。</p><p class="ql-block">考试的日期定在12月9日星期五上午政治,下午语文, 12月10日星期六上午数学,下午理化混合卷(物理60,化学40)。整个来自第二电子机械工业局的考生是一个考场,在红桥区的一所学校内。</p><p class="ql-block">考前的星期四,工厂给我们放行了,没有上班,临考也谈不上翻书本了,我也有意放松,特意去澡堂洗澡,还睡了午觉,这下糟糕了,当时有个同学,他全家已经搬到青岛,他单身一人在天津,我陪他在他家过夜,我中午睡太多了,到午夜都无法入睡,半夜两点我只好回家了。我父亲有经验,他灌了我一盅白酒,不久就开始迷迷糊糊了,这样睡了4个小时,早晨6点匆忙起床,早餐后骑自行车去考场,有一个小时的路程。</p><p class="ql-block">第一天的考试,感觉很平淡,语文作文题目,“他像雷锋一样”,还有一段无标点的文字,要求为它添标点符号,划分段落。有一道附加题,将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政治唯一印象深刻的题目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何第一次动用否决权?</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数学都是平铺直叙的代数几何,没有难题。另有附加题是一道数学分析的微分求导极限。理化考试也没有难题,考后复盘只觉得物理的实验题,步骤少写了一步,其余的没察觉到大的漏洞。</p><p class="ql-block">考后我自己估分,大致在320-340分之间,附加题另有10-20分。当时的考题拿到现在来看,那是出奇的简单,即使这样,最终的录取分数线定在200分上下,录取率7%左右,可见文革对教育的伤害有多么的沉重。</p><p class="ql-block">在70年代,天津市的二机局是一个很牛气的地方,好多医疗电子精密仪器仪表企业很热门,它有几所中专技校的门槛很高,比普通高中的地位高很多,一般人根本进不去。它避免了下乡,入学就相当于直接留城了,有门道有背景的高知子弟以及豪门官宦子弟很多。在考场见到了这些人,看到并接触到他们的言谈举止,也着实不同于一般年轻人,我只是听或者低头回避,不悲不吭,根本不插言。</p><p class="ql-block">此后过分数线的考生参加了体检,一般都无大碍,转眼到了2月底,天津日报开始报导高校录取进展,第一名是370分已经被天津大学录取,第二名365分,第三名356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第一批录取,共17名,平均分数338分,北京大学是第二批录取也是17名,平均分数328分。</p><p class="ql-block">我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也没有门路去打听,当时多少有些焦虑,但我很自信,对考试心里有底,感觉能考上大学,但是去什么样的学校?心里没有谱,也做好了到第四志愿去垫底的思想准备。3月1日我请了事假,家里有事没有上班。傍晚我的同事下班后,兴冲冲赶到我家,推着自行车就喊起来,“你被录取了,公司来电话,通知你明天去领录取通知书”。我当时一愣,立刻问了一句,哪个学校? 是河北省吗? 他即刻回了一句,什么河北省?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听了当时就懵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骑自行车去了公司,进楼道后就看到了许多在考场见过的熟悉面孔,他们在高谈阔论,侃侃而谈,我静静的听他们议论录取的消息,谈论报纸没有说到的细节,“第三名就在我们公司的助听器厂,被中科大录取了”,我本人真是木呐的很啊,消息闭塞,一无所知,为了回避尴尬局面,我悄悄退出人群,转身走进高考办公室,向一位年轻女士说明了来意,她立刻带我去见团委书记,郑重其事的介绍,‘“这是我们公司唯一一个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的”,接着是郑重又客套的寒暄,领导对下属的鼓励。致谢几句之后,我又悄悄离开公司办公楼回工厂了,准备办理离厂手续。</p><p class="ql-block">在我之后,我们厂的7个考生中另有三人被录取,总共四人,学校分别是中科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按现在的标准,清一色的985。300多人的小厂,如此的录取率,也着实惊人。</p><p class="ql-block">赴科大的正式报到日期是78年3月8日,开学后,我们的数学分析老师冯玉瑜恰好是负责到天津招生的带队老师。我也陆续见到了其他的天津同学,大家谈起来,大都有招生面试的经历,因为科大在天津是第一招生,他们拿到分数列表后,看到高分,如果没有报科大,就直接面试,动员改志愿挖人。我只是个例外,没有参加面谈就直接录取了,好多人都知道我的分数,我本人却自始至终不知道。科大从我们公司录取我之后,还录取了另外一位,也都经过面试。</p><p class="ql-block">我最终知道我的高考分数是在大学毕业时,从我们专业的辅导老师处看到的。</p><p class="ql-block">数学95, 语文80+17=97,物理+化学 88.5, 政治76, 总分 356.5, 理化试卷中,化学没有丢分,丢分的是物理的实验题。</p><p class="ql-block">这和我自己当年的预估是非常的一致,相当准确。政治分数最低,给主科拉分是不是太可惜了?这个很正常,我确实从始至终对这个万金油没有兴趣,为它丢分算我活该干认倒霉。</p><p class="ql-block">入学后第一学期的主课是数学分析和普通化学。冯玉瑜老师上课时还念念不忘他参加高考录取,在期中考试,居然把高考的数学附加题,又当做期中考试的附加题放到试卷中。</p><p class="ql-block">普通化学的温元凯老师,开课之前,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2小时,考题量巨大,众多的题目似曾相识,记忆中是出自文革前的高考试题。考完阅卷后,他兴冲冲走上讲台,第一句话就是,“有一个满分,哪个专业的,名字不说”。此后,他和另外二位助教,无论是课间和辅导课解答,都要先问你是哪个专业的,叫什么名字。如果对上号,还要频频点头。老师们不但现在教你,还考了你的过去,这就是77年高考和教学的特色。</p><p class="ql-block">这一届的年龄也相差悬殊,中科大不同于其它的高校,它设置了录取的年龄上限,超过23岁就不收了,所以中科大的77级没有老三届的学生。可它又没有下限,我们专业最大的是23岁,最小的只有14岁。每个人的录取经历都包含了各自的故事,内容也相当丰富。当时的报纸媒体最时髦的体裁是报告文学,最多的题材是高考,这些被中科大掐尖来的考生就成了报界的素材,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时不时出现在中国青年报和地方各省市的报纸中,历史仅此一代,不会再有第二代了。</p><p class="ql-block">我也一直自问自答,他们为什么不面试,就把我直接录取了? 是啊,我逆天下之大不韪,把中科大放第一志愿,北大排老二, 这一招不符合常规,但是自有它的道理,而且奏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 于漂亮国, 内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续:</p><p class="ql-block">我发帖后,我们专业的一位同学告诉我,他是三无考生。</p><p class="ql-block">1 志愿压根没有报中科大</p><p class="ql-block">2 没有报任何物理专业</p><p class="ql-block">3 至今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p><p class="ql-block">看起来会有数不清的后续故事,等待出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