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柯思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8298</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2日 阴有雨</p><p class="ql-block"> 在新场古镇王桥村,连续两日的采访拍摄,让我走进了朱红仙、朱新妹两位烈士遗属的生活,也揭开了一段尘封79年的壮烈往事,触摸到了那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朱泉宝,这位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1921年出生于南汇大团。命运在她年幼时便露出了残酷的一面,9岁丧母的她,不得不辍学务农,从小学会了纺纱织布、农田劳动,帮助父亲料理家务。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磨灭她对光明的向往。1944年,新四军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在南汇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朱泉宝如久旱逢甘霖,迅速接受了进步思想。次年1月,她毅然投身革命,在五支队中担任通讯工作。保管宣传工具、印发宣传品,发动组织群众游行示威,每一项工作都饱含着她对革命事业的热忱与坚定。</p> <p class="ql-block"> 在革命的道路上,朱泉宝与五支队侦情策反组长朱伯英相识相知,结为夫妻。婚后,她的革命脚步并未停歇,反而愈发坚定。1946年12月,她担任浦东人民护丁总队路南武工队交通员。在那个危险重重的年代,她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上海市区和南汇县之间。为了运送武器,她想出了无数巧妙的办法:把快慢机枪、轻机枪的梭子和短枪子弹绑在腹部,佯装身怀六甲,从容通过国民党军检查处;将枪支藏在油桶里,巧妙地运送到部队。面对部队经费困难,她毫不犹豫地出售自纺的30多匹土布及20多条夹被,将所得全部充作部队经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 1948年,朱泉宝任浦东人民解放总队机动连征军粮工作组组长。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下,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能力,征得军粮大米7.8万斤。1949年1月,刚产后两月的她,顾不上身体的虚弱,毅然带领征粮小组为部队运送军粮。然而,因内奸告密,部队驻地被400多名国民党军队包围。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中队长朱伯英带领战士们顽强抗击,强行渡河冲出包围圈。但不幸的是,年仅28岁的朱泉宝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清晨,只留下了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女儿——2岁3个月的朱红仙和2个月大的朱新妹。</p> <p class="ql-block"> 如今,79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婴儿们早已白发苍苍。朱红仙和朱新妹在组织的关怀下,在南京生活、上学。父亲朱伯英解放后曾任江苏省工业厅重工业科副科长、建设厅建材科副科长等职,1984年7月离休。岁月流转,姐妹俩后来都嫁到了新场古镇王桥村,开启了各自的人生篇章。姐姐在企业做财务工作,严谨细致;妹妹任村干部,先后做过生产队长、妇女主任、宣传部长,兢兢业业,为村民们服务。如今,姐妹俩都迎来了四世同堂的幸福时光,家庭和睦,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站在她们家门口,看着镜头里幸福的全家福,那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仿佛诉说着岁月的静好。而这静好的背后,是像朱泉宝这样的革命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她们的母亲虽然早早离去,但她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姐妹俩的人生道路,也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为了理想和信仰无畏牺牲的英雄,永远不应被忘记,他们是历史的丰碑,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路上最强大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注:图一、二为朱泉宝大女儿朱红仙全家福及夫妇合影;图三、四为小女儿朱新妹全家福及个人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4日晨草于艺泰一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