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湖湘文化历史内涵,提升文史研究学术水平。2025年6月17日,醴陵市政协副主席雷向军率领文教卫体和文史委、文史研究会骨干成员赴株洲市开展文化考察活动。 考察组一行来到渌口老街的民间粮食文化陈列馆。推开米厂旧址斑驳的木门,一股陈年谷仓气息铺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到此间方知温饱来之不易,看今朝应慰富强当下可期”的对联,引人深思。 在粮食文化陈列馆内,民间收藏家李辉盛倾30年心血珍藏着上万余件粮食史料(票证、文件、图片及书籍)、百余幅农耕书画作品与12副名人画像,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文化宝库。20个主题展区如稻穗般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农耕记忆。从明代垦荒赋税竹简褶皱间可以窥见先民的艰辛,在清代义仓契约墨迹里,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竹砻磨残留的谷粒、民国米桶渗透的油亮,都在无声诉说着粮食生产的烟火往事。泛黄的旧粮票在灯光下泛着麦秸般的暖光,将参观者带回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记忆。 李辉盛是株洲粮食文化陈列馆的创办者,他是一位在粮食系统工作了38年的退休干部。李辉盛从1985年开始在株洲市粮食局工作,对粮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收藏与粮食相关的物品上。2023年12月,在株洲市发改委、湘渌米业等单位的支持下,李辉盛花费近两个月时间,将位于渌口镇老街的原渌口米厂改造成株洲首个以粮食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 前 言<br>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粮食安全事关社稷兴衰, 事关民族存亡。建国之初,毛主席将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br>湖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大省,株洲市是农业创新的先锋, 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开创者-炎帝神农氏长眠于炎陵县鹿原坡 新中国成立后,敢为人先的株洲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众多奇迹,1951年醴陵县被评为湖南省“爱国丰产县”1985年醴陵市瞿永寿被国际水稻研究所授予"杰出稻农 荣誉称号-1995年株洲市成为全国首个双季稻田成建制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2010年株洲市率先建立了从中央到市县的四级粮食储备体系;2018年株洲市辖区内的24个“智慧粮库"全面建成,一茬又一茬的株洲粮食人用勤劳智慧播种、执着豪情经营,以管好粮仓、看好粮道为己、着力抓好粮食收购,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为保障农民利益、守住粮食食安全底线、推动株洲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br>2023年12月,在株洲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株洲湘渌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湖湘文化志愿者、株洲市艺术收藏家协会会员、株洲粮食文化研究收藏爱好者李辉盛同志建立公益性质的株洲粮食文化陈列馆。该馆陈列出粮食文化各类图片、资料、文件等实物及票证共计六千余份(枚、件),粮食题材诗词及书画作品各70余幅,在让广大市民尤其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粮食工作历史,努力挖掘粮食文化内涵,积极弘扬节粮爱粮传统美德,共同践行大食物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株洲贡献。<br> 株洲粮食文化陈列馆位于渌口镇老街的原渌口米厂内,面积约为220平方米。馆内陈列了李辉盛20多年来精心收藏的6000余件与粮食相关的藏品,包括粮票、油票、粮食供应证、粮食转移证、清代斛桶、老式风车、米筛、米升等农具及度量器具,以及与粮食有关的诗词、绘画作品。这些藏品生动展现了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陈列馆分为20个专题,涵盖粮食起源、生产、征购、储藏、加工、运输、消费、节粮爱粮、粮油票证、伟人论粮食、粮食名人、领导关怀、系统劳模、世界粮食日、国营粮店、粮食诗词、书画作品、粮食检化验设备、度量衡、农耕机具等内容。每一个专题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每一幅画作、每一件器具都承载着粮食文化的记忆。 馆内的展品丰富多彩,包括:<br>粮票和油票:从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到1980年停用的粮票,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语录粮票。<br>农具和度量器具:如清代斛桶、老式风车、米筛、米升等。<br>粮食供应证和转移证:如197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为支援三线铁路建设发行的粮食转移供应证。<br>粮食相关诗词和绘画作品:70余幅粮食题材的诗词和书画作品。<br> 李辉盛创办粮食文化陈列馆的目的是宣传粮食文化,让节粮爱粮意识走进千家万户,让青少年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近距离感受粮食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陈列馆让更多年轻人传承“节粮爱粮”的中华传统美德。 株洲粮食文化陈列馆不仅是展示粮食文化的窗口,更是株洲市中小学生体验农耕文化、弘扬农耕文明、节粮爱粮、关注粮食安全的重要宣教阵地。自开放以来,到目前为止,接待百余个团队,近2万人次参观,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反响。<br> 行至二、三楼民俗博物馆,数万件生活藏品构成的文化长廊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引发会员们对民俗文化传承路径的热烈探讨。“这些藏品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文史研究会会员不禁感慨道。 考察结束,会员们满载收获与思考。粮食历史、粮票里的岁月、民俗物件中的温度,无不印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凝聚起文史研究的团队力量。醴陵市文史研究会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本土文化研究,让湖湘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由于馆主专心打造,不断完善馆内展品和设施,陈列馆的宣传到位,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会反响良好!现在正常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欢迎大家参观!<br>上午9:00-11:40<br>下午1:30-4:30<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