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驾游31(吐鲁番2)东子和妞妞的幸福生活

旧事城南

<p class="ql-block">  6月22日我们起了个早,8:30就出门了,因为早上可以稍稍凉快一点😝……</p><p class="ql-block"> 火焰山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传说闻名,更因夏季地表温度高达89℃、沙窝可烤熟鸡蛋的极端高温,被誉为“中国热极”。</p> <p class="ql-block">  早起10点的火焰山🔥的地表温度高达50度,芭蕉扇上显示36度🤪,实在太晒太热了……做了攻略,我们只在景区门口打卡大芭蕉扇,然后驱车沿着公路去后山,都说火焰山的秘密藏在后山😂😂</p><p class="ql-block"> 前山可以拍到芭蕉扇温度计,导航📍火焰山大景区停车场, 不要直接导航景区哈,拍照后导航去后山。</p> <p class="ql-block">  新疆火焰山,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长约100千米,南北宽7~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轻褶皱低山,最高峰位于胜金口附近,海拔851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盛夏,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红色山岩热浪滚滚,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故名火焰山。这里是中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其炽热成因可归结为三大自然力量。 </p><p class="ql-block"> 1、地理囚笼:盆地聚热效应</p><p class="ql-block"> 火焰山地处吐鲁番盆地,四周被博格达山、喀拉乌成山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环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聚热锅”。盆地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陆地最低点,热空气在此难以扩散,形成持续高温。</p><p class="ql-block"> 2、地质基因:红色岩层的“吸热魔法”</p><p class="ql-block"> 火焰山主体由中生代侏罗纪砂岩和泥岩构成,岩石中富含氧化铁,呈现赤红色。这种岩层如同一块巨大的“太阳能板”,白天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能,夜间缓慢释放,导致昼夜温差极大(夏季可达30℃以上)。</p><p class="ql-block"> 3、气候推手:干旱少雨的“热浪循环”</p><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年降水量仅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干旱气候使地表缺乏植被覆盖,裸露的岩石与沙土直接暴露在烈日下。同时,盆地内焚风效应显著,来自天山的干热风加剧了高温的累积。</p> <p class="ql-block">  后山导航📍新疆大漠土艺馆,跟着导航走可以看到很漂亮的火焰山大峡谷景区,山体通红延绵,比前山好看很多。</p> <p class="ql-block">  不用购票入内,就在路边从外部拍一下大漠土艺馆就可以了,这样走即省力又省钱😂,吹着空调很舒服……</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山体通红,仿佛被烈火烧灼过千万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顺道就到了高昌故城,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故城遗址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是西汉至元明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这座历史悠久的故城在1961年3月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2013年1月,高昌故城更是被纳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p><p class="ql-block"> 门票100元/人含区间车</p> <p class="ql-block">  城门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玄奘法师</span>铜像屹立,确切记载玄奘<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往西域取经的旅途中,曾驻足于</span>高昌,受到国王麴文泰欢迎。</p> <p class="ql-block">  百度了一下高昌古城的介绍: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高昌古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周书。高昌传》)。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一百四十余年(499-640)。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麴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朝觐,并娶隋华容公主为妻。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三万七千。八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淖一带的众熨及其它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地域范围远远超过了今吐鲁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古城建筑(13张)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1275年一次出兵十二万围攻火州(高昌)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四十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p> <p class="ql-block"> 高昌国曾以商业网络繁荣,是古代西域交通要冲。 高昌国,这个在西域以多语言商业网络为基石的佛教国家,曾一度繁荣。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高昌故城”坐落于火焰山南麓,吐鲁番市东侧,它恰好位于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成为东西交通的商业要冲。这座古城不仅是古代西域交通的枢纽,更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镇,自西汉至元明时期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历经了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以及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多个历史阶段,绵延1400余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到14世纪逐渐废弃。 </span></p> <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体现出丰厚的历史积淀。 高昌故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池,展现了其宏伟的规模与壮观的景象。作为古代西域地区保存至今的最大故城遗址,其长方形布局,周长绵延五公里,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东南小佛寺遗址位于高昌故城外城东南角,是高昌回鹘后期的重要佛教活动场所。可汗堡的遗址则展示了高昌历史的核心地位,其中出土的“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卫兵守卫室</p> <p class="ql-block">  太热太晒了,手机先行中暑,自动关机了😂😂</p> <p class="ql-block">  高昌回鹘王室佛寺遗址,亦被称为“(北庭)西大寺遗址”,建于高昌回鹘时期(10至13世纪),是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  讲经台,玄奘曾在此讲经传道。</p> <p class="ql-block">  内部呈圆形,在此讲经说法扩音效果很好</p> <p class="ql-block">  现在可见的古城一圈都是生土城墙,高大厚实,城内多处建筑群都已是残垣断壁,如果你看到哪一块墙壁比较规整,那一定是后期修补的,即便如此,这么大范围的古城遗迹已足以令人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  千佛洞门票40元/人,讲解100元。</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谷西岸断崖上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又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我国新疆颇具盛名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现存83座洞窟中有半数以上的洞窟有遗存壁画。壁画总面积有1200余平方米。“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和突厥语中分别为“山腰”及“装饰绘画”之意,也有“壁画”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鹘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这里曾经是高昌王的王家寺院。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p> <p class="ql-block">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经历高昌国、唐西州、高昌回鹘三个时期,每个阶段的壁画风格与题材都极具特点,其中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内容数量最为精美与庞大。</p> <p class="ql-block">  柏孜克里克石窟承袭了龟兹的誓愿画这一题材,并将其发扬光大,场面更加宏大,装饰更加繁复;从绘画技艺来看,菩萨与世俗人物的面相丰满圆润,端庄典雅,具有典型的唐风意蕴。13世纪藏传佛教传入之后,柏孜克里克石窟又出现了藏传佛教风格。</p> <p class="ql-block">  1904年至1913年间,柏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博物馆、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火焰山脚下的戈壁深处,有一座2600年的古村静静伫立在这里,黄黏土砌筑的房屋、曲折幽深的巷道、葡萄藤下的维吾尔族老人,构成了一幅与世隔绝的西域画卷。这是一个让季羡林惊叹的四大文明交汇之地,一个至今仍在讲述丝路故事的活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吐峪沟的麻扎村,景区门票30元/人,区间车10元/人。</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的非遗文化区</p> <p class="ql-block">  “土房土房,土坯砌房,不用木材不用砖墙,冬暖夏凉,干净舒爽”。这是当地的一句俗语,说的就是麻扎村。这个神秘的古老村落,是吐鲁番地区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村中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第一土庄”,有着民俗活化石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当地工匠将黄黏土、麦草和砾石按祖传比例混合,夯筑出厚达80厘米的墙体。独特的拱顶结构让室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48℃的酷暑与-20℃的寒冬在这里都化作宜人的恒温。</p> <p class="ql-block">  村子不大,整个村里的房屋都是土做的。这里的房屋建筑,多以土木结构的二层黄粘土及生土建筑为主,上层为平房,下层为掏山挖地而成的窑洞。麻扎村的先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p> <p class="ql-block">  在麻扎村西北的高地上,霍加木麻扎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伊斯兰圣墓,传说安息着穆罕默德的五位弟子。每年斋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沿着陡峭的"天梯"拾级而上,在贴满金箔的墓室前诵经祈祷。山脚下的大清真寺始建于1780年,其唤经塔的造型明显受到波斯风格影响,而讲经堂的彩绘藻井却保留着佛教艺术的遗韵。</p> <p class="ql-block">  麻扎是啥意思?为啥叫麻扎?“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兰教显贵的陵墓。麻扎村全称“麻扎阿勒迪村(Mazar Aldi)”,本意为“圣墓前的村庄”,村中人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麻扎村,在整个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眼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被称为东方麦加,甚至有人说:去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去麻扎村朝圣。</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的墓地区</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是全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周围的建筑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向四周聚集散落开来。</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正门建筑非常美,很适合拍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也算赶巧了,</span>吐峪沟石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5月1日才</span>首次开放。太热了,潘老头一个人爬了上去,妞妞坐山下等着🥵🥵怕中暑了……</p> <p class="ql-block">  吐峪沟石窟古称“丁谷寺”,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现存洞窟157个、地面寺院3座、佛塔9座。该石窟始凿于公元5世纪,沿用至五代宋时期,出土的汉文、回鹘文、粟特文等多语种佛经及道教、摩尼教写本,印证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多宗教并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石窟始建于4世纪。5~6世纪,北凉至麴氏高昌时期建寺凿窟达到高潮,并成为皇家寺院所在。7~12世纪,回鹘高昌时期也有开凿或改凿洞窟。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逐渐废弃。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到此盗割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  吐峪沟石窟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方形窟和长方形窟。洞窟组合以中心柱窟为中心,附有其他类型的洞窟,这与龟兹克孜尔石窟相似。壁画内容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立佛、千佛、七佛等。佛装有通肩袈裟,或双领下垂袈裟,所绘人物用墨线勾轮廓。个别窟有汉文墨书题记,较明显地具有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太热了,50度🥵🥵,去博物馆吹空调😝😝</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博物馆占地9亩,由主馆和巨犀陈列馆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是新疆地州市中规模最大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镇基兽,出土于阿斯塔纳古墓。这种神兽象征着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其形象融合了老虎头、豹子身、青蛙脚、狐狸尾巴,头部和背部插有翅膀,寓意能飞、能跑、能游。</p><p class="ql-block"> 阿斯塔那墓葬中的彩绘泥质镇墓兽,虽然保存了上千年之久,但因气候炎热干燥,无论是塑像本身还是色彩,均完好鲜艳如初,为国内仅见。</p> <p class="ql-block">  张遁夫妇合葬墓,墓葬位于阿斯塔那墓地张氏坟茔,为夫妇合葬墓。墓主人张遁亦名张孝章,于建昌四年(公元558年)辞世,生前历任侍郎、殿中将军。其妻于延昌十六年(公元576年)去世合葬。张氏在麴氏高昌国时期是高门大姓,麴氏高昌的一些重要官职都由张氏成员充任,张遁墓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史实。</p> <p class="ql-block">  汉代的角质杯,使用动物角拼接而成,游牧民族的罕见遗物。</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它是1993年在修筑兰新铁路复线过程中、在吐鲁番东部的飞跃火车站发现的。巨犀化石体长约9米,高约5米,活着时体重约30吨。美丽巨犀生活在距今2400万年前的渐新世,是陆地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哺乳动物。</p> <p class="ql-block">  公元5世纪的伏羲女娲像绢画,堪称镇馆之宝。画中的伏羲左手执矩,象征着地是方的;女娲右手执规,代表着天是圆的。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回酒店路边买了二个瓜,真便宜5元一个自己随意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