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份量赔你,你还要咋样——来来回回路上的故事(4)

余杰

<h1> 阿明是家里的独生子。早年父母有了这个孩子以后,为了照顾好他,母亲将里弄生产组的工作都辞掉了。一把屎一把尿地将阿明拉扯大。当然,阿明上面的三个姐姐是没有这样好的“待遇”的。从小阿明就是在妈妈的怀抱里长大的。父亲最大的享受是下班回家以后,喝着热乎乎的黄酒,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就心满意足了。<br> 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1966年的时候,这个国家开始疯狂起来。到处是大字报,扫“四旧”,一批批红卫兵出现在大街小巷闹革命了。阿明那时刚刚读完小学,只好闲在家里。父亲回家以后,总是唉声叹气地说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情。儿子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厂里的工人怎么可以不干活去“造反”呢?阿明的父亲是一位高级钳工,厂里的大老师傅。那时,住在阿明家隔壁的一个孤老没有任何生活来源,每月由街道按照政策规定仅仅补助8元。而阿明的父亲每月有100元的工资,在那时绝对是一个高收入的人。所以在那时阿明家里的日子还是过得比较舒坦的。阿明是家里的独子,自然是父亲最疼爱的对象了。从小到大,阿明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可惜,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将父母对阿明的希望都打碎了。因为阿明从小读书特别好,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从二年级加入少先队开始就是队干部,先是中队长,随后就当上了大队长。父亲每回喝着小酒的时候就会说,这个小子行,将来能够上大学。<br> 到了大批闲在家里的中学生开始要上山下乡的时候,阿明的父亲喝酒感到一点味也没有了。他常常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就说阿明这批学生的政策是“一片红”。就是说统统到农村去。气得阿明的父亲在厂里骂道:这是一片黑啊。本来造反队要开批斗大会的,可阿明的父亲正在一个军工项目上干活,少了他这活还成不了。军代表听说以后,把造反队的队长训了一顿:老工人吗,说上几句错话有啥关系。耽误了任务,你我都吃不了兜着走。私下里军代表对阿明的父亲说:师傅,这年头你要小心点。要不是你是老工人、要不是军工任务,我也帮不了你的忙。</h1> <h1> 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阿明在父母的哭泣声中和同学一起到云南农场去了。<br> 两年过去了,阿明回家探亲。来去匆匆,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阿明再次要回到云南农场去的时候,父母忙着为他准备行李,买了许多东西。吃的方面有咸猪肉、食用油等,穿的方面有几套新做的的确凉衬衫、中山装,连内衣内裤都做了几套。阿明最喜欢那几件的确凉的衬衫,穿在身上挺括不起皱。加上好洗易干又不不退色。在知青中,有这样的衣服绝对是一种荣耀。因为的确凉的衣服价格要比棉布的衣服贵,休息天穿上这样的新装可以在女知青们面前炫耀一番。阿明的母亲边整理行李边说,唉,这样小的人,什么都不懂。要是有个女朋友就好了。阿明说,妈妈,急啥。我真的不想在那里待一辈子的。<br> 又回云南。三天的火车到达了昆明。大家互相帮着将行李从火车站搬运到汽车站,办好了托运手续以后,阿明就与一起回农场的知青朋友上街闲逛。<br> 第二天,阿明他们乘上客车开始了从昆明到景洪的四天旅程。等到阿明到达景洪车站的时候,阿明去领行李。而行李房的工人找了半天对他说:没有!<br> 没有了?从上海千里迢迢带来的行李说没有就没有了!阿明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他拿着手里的行李票找到车站办公室。站长正斜躺在靠椅上抽烟。听完阿明的讲述以后,连眼皮也没有也没有抬一下说:“知道了,按照份量赔给你,3角一公斤,一共赔你9元钱。”<br> “按照份量赔?”阿明急了:“份量才多少啊。我带的这些衣服就要值一百元钱了。你们不能这样啊!”<br> “去!去!要就要,不要就不要。你还要咋样!”说完,站长铁青着脸走了。<br> 阿明哭了。他是在不知道该怎么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