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过河南淇县摘星台公园的碑刻爱好者,大都知道这里有一通名为“扯淡”的怪碑,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扯淡碑》。碑身高178厘米,宽86厘米,厚18厘米,材质为青石。碑阳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6字,右侧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濛修真”,左侧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拾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横额刻有“再不来了”四个大字。两侧“扯淡”二字,尤为醒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现代话来说,我泰极仙翁姓沐,明末甲申到云梦山修行,我的事已载入史册就不再说了。我生来不在意年龄,有人说我活了144岁,我说就那样吧,不管年龄如何,我就是个四大皆空的、终日与琴棋书画为伴的高尚老人。如此一来,重点的一个没说,倒是挺会夸自己。说自己一百四十四岁,也和他的“仙翁”名号颇为应对。而最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扯淡”二字。一般来说,古代刻碑都是怀着庄重甚至虔诚的态度来对待的,有趣的是,这里竟然用着这样的调侃之词。多少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碑碑阴圆首处竖刻“碑阴”2字。正中竖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两侧各有联语一幅:右刻“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刻“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翻译过来就是:我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没有欺骗鬼神,也没欺骗贫苦百姓。有人问我修行的方法,其实也没有什么窍门,只在虚灵自然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碑甫以名世,各种疑问便纷至沓来。首先是碑刻的年代。关于《扯淡碑》的刻立年代,主流观点认为由于碑文首句有“泰极仙翁脱骨处”及“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蒙”等文字,提及了“明末甲申”(即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之年),暗示立碑者可能为明末遗民。有学者推测立碑者可能是明末官员或文人,因避战乱隐居河南淇县(碑的发现地),借碑文抒发对明朝覆灭的无奈与嘲讽。碑文未提清朝年号,仅用干支纪年(甲申),或隐含对清政权的不认同,进一步佐证其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是《扯淡碑》的立碑人。由于该碑的特殊性和隐晦性,其作者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目前最主流的观点认为,《扯淡碑》的作者是一位明末隐士或遗民,可能为避祸而匿名,借碑文抒发对朝代更迭的幻灭感。其身份可为明朝旧臣(如低阶官员、不得志文人);道士或隐修者(因碑文提及“访道”);地方狂士(类似“嬉笑怒骂”的民间知识分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者,就是“扯淡”为何出现在这里?“扯淡”按照字面理解,也就是胡扯、胡说的意思。 “扯淡”一词,据考证始见于明代毕魏的《三报恩·闺叹》:“一发扯淡,那里说起。”据考,“扯淡”原来是明代南京妓院中流行的一句行话,后来说开了,就逐渐成为了民间流行的口语。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即写:“(杭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诟人嘲我曰‘淄牙'……言胡说曰:扯淡。”由此可见,古时的扯淡一词和现在的意思也相差无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说《扯淡碑》一点都不“扯淡”,是因为该碑内容虽说戏谑荒诞,但切切实实的暴露了作者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里,在超脱与玩世不恭的表象下,何尝不是对现实的绝望与嘲讽。碑文直言“扯淡”“再不来了”,语言风格罕见地粗粝直白,与传统碑刻的庄重严肃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用词暴露了作者对时代(明末乱世)的彻底失望,认为一切(功名、道德、朝代更替)都是无意义的“胡扯”。碑文提到“明末甲申”(1644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之年),作者可能亲历战乱或政治崩塌,借“泰极仙翁脱骨”暗喻旧秩序的终结,用“扯淡”来否定自己曾经信奉的价值体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具体而言,碑文既是对世事的幻灭与自我解脱的倾诉,更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抵抗。传统墓碑多是用来歌功颂德的,而此碑却自我调侃为“扯淡”,实则是以反讽姿态挑战儒家正统的碑志文化,暗含对权力话语的蔑视。尤其是“再不来了”的决绝,既可理解为对尘世的厌倦(如佛教“不再轮回”),也可视为对政治参与的彻底拒绝,透露出立碑人内心一种“懒得再陪你们玩”的孤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