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朱新战的行为艺术《大红书》及《傩之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p><p class="ql-block">逆来顺受,被迫自宫</p><p class="ql-block">中国几失,燕然未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秦制把人变成</p><p class="ql-block">跪拜圣上的奴仆</p><p class="ql-block">被浓墨渲染的宫变</p><p class="ql-block">她们是圣人教化的代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于我如浮云</p><p class="ql-block">退位的清帝还在</p><p class="ql-block">不可更改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山的本性难移</p><p class="ql-block">被无线电和海底的光缆</p><p class="ql-block">穿越,信息的茧房</p><p class="ql-block">被禁的抖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红书收纳了网络移民</p><p class="ql-block">在他们对账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导弹和无人机在别的地方点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6.24 作于铜川</p> <p class="ql-block">你以为是软雕塑玩偶,他却是书法工具;你以为她是工具,事实上她是你和我。小红书告诉了你什么,获取了可认知信息,大红书要看他写了什么,不可知的期待打开了性灵,道具本身其实才是现实中的重要的指涉。</p><p class="ql-block"> ——吴以强</p> <p class="ql-block">杠神·傩之辩</p><p class="ql-block">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以文艺复兴所开启的人类世的理论根基,已经被不安于确定性的思想者所瓦解。而启蒙运动所高举的理性之光,也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刀光剑影中蒙尘,伴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有夺取世界主导权的趋势,人,正面临着如何重新认识自我的非人时刻。</p><p class="ql-block">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做你自己”,也正在失去号召的魔力,年青人在艰难世道面前,更多的是萎与丧,而不再是倔傲张扬的要“做自己”。而艺术,也同样遭遇着要被重新认识和探索的节点,不再是按照既定的理念和范式去做就行。在做艺术的同时还得尝试着去回答,在今天这样一种历史情境之下,什么是艺术、艺术何为?</p><p class="ql-block">一张面具戴在了脸上,就装载了超越凡人的神力。傩戏的假面借用神的名义,让人逃离出“人”这一被道德、社会、文化、精神所禁锢的牢笼,而在忘我的肆意中通达“神”(尼采的酒神精神)之伟力。那么艺术呢?当艺术被赋予了各种使命和责任的时候,它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而人又借用艺术之名要实现什么,呈现着什么?</p><p class="ql-block">跳脱出艺术的固有界域,借用傩之面具“神赋之力”的灵感,来激活和敞开艺术的可能路径,是在这个“人”与“艺术”都面临新生之时的一次探险与历险。只不过,在朱新战这里,傩戏的面具已经演变成了聊天工具里的表情包、没有骨头的人偶……。</p><p class="ql-block"> ——邵其兵</p> <p class="ql-block">“大红书是一场隐喻的述说”</p><p class="ql-block">——浅说朱新战现场艺术作品展</p><p class="ql-block">第三日,众多朋友的参与让这个软踏踏的红人进一步具有公共性,它被当作一支笔书写,这种书写更像我们说“书写人生”时的书写,而不是写作或写书法的书写,这种书写是一种臆书,是朱新战面对艺术表达的真切与癫狂;也是一种异书,一种不知所谓与无可奈何的嫁接之物,是日益被异化的世界的镜像。</p><p class="ql-block">第三日是有趣的,它因众人的参与而让我想到“三生万物”这个词句,期待大红人的书写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p><p class="ql-block">第五日,借着地上聚积的雨水,朱新战将墨倒入水中,此时这块洼地变成一个巨大的墨池,浸满了墨水的大红人被朱新战拖拉着在旁边的空地上书写,这个玩偶异化为巨笔,并再次让人浮想到关于人的书写,那些在历史陈迹里飘荡的幽灵,书写的诗性可曾记起关于人的灵与肉?</p><p class="ql-block">朱新战将人物化了,还是将工具人化了,这是一个充满悖论与企图还原真实的叙事反复,横跳,还是纵观,书写的可能与困境,什么是工具?什么是人?</p><p class="ql-block">大红人无疑是一个隐喻,大红书的铿锵与玫瑰无关,却充满玫瑰香味——爱与悲悯被记起。</p><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还是无所不能,大红人一言不发,任由朱新战和众多朋友或握或抱,蘸着墨与色,扑打着无辜的纸,留下追问与追寻的印迹。</p><p class="ql-block">大红书与其说是一场关于人的书写,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玩偶与人的对应关系的溯源,我们在永不休止地书写,到底在书写什么?</p><p class="ql-block">人,语言,关系与观照,大红人与大红书在朱新战倔强与执着中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与思考,这种艰涩与沉重在平滑的时代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2025.06.18-23</p><p class="ql-block">郭志锋于大棋盘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