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游之配水库古迹

捕影者

<p class="ql-block">2020年,位于石硖尾主教山的前配水库在停用多时后被重新发现,让人得以一窥这座结合欧洲传统风格花岗石柱与仿罗马红砖拱券的建筑,更可借此了解香港百年间的供水历史。</p> <p class="ql-block">主教山或称窝仔山,在70年代或之前的报章称其为教会山,是香港九龙深水步区的一座山丘,位于石硖尾以南。二战之后这里成为木屋区。</p> <p class="ql-block">2020年遗址发现后的主教山顶。(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当年山顶的拆卸工程引起香港市民的反对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最后同意暂停工程,并联同古物古迹办事处人员向公众交代,以及安排专家为配水库进行研究评估,之后交由古物咨询委员会进行评级...</p> <p class="ql-block">配水库其后于2021年6月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政府在保育后,于2021年12月有限度地开放予市民以导赏团形式参观,需网上预约,每团人数有上限😅</p> <p class="ql-block">古迹的水盖边可以看到当年建配水池的英国公司名称。</p> <p class="ql-block">2021年完成基本活化后设楼梯往配水库。</p> <p class="ql-block">拱门纵深排列形成强烈透视感,尽头逐渐隐入黑暗,突出地下空间的幽深与神秘性。</p> <p class="ql-block">说解员向参观者讲解配水库的历史及设施。</p> <p class="ql-block">该配水库的建造,源于香港开端口初期的供水需要。当时九龙半岛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水,但随着人口增长,地下水不敷使用,香港政府于是在1902年开展「九龙重力自流供水计划」,当中包括兴建九龙水塘及引水道、大埔道沙滤池及当时称为「九龙塘配水库」的前深水埗配水库,再以各大小喉管与九龙其他配水库连接,形成完善的供水网络。</p> <p class="ql-block">1904年,前深水埗配水库落成,配水库容量约9,900立方米,远超当时的前油麻地配水库(约740立方米)和已拆卸的红磡配水库(约420立方米),可供应饮用水给九龙塘、深水埗及大坑东一带居民。后来随着容量大逾10多倍的石硖尾食水配水库在1970年投入服务,前深水埗配水库才在同年正式停用。</p> <p class="ql-block">减压缸深度约7米,结构恍如古罗马式地下蓄水池;减压缸以红砖拱门砌成、过百座麻石柱支撑,更有渠管刻上「1909」字样,反映或已落成逾110年。相比本地其他配水库,均采用钢筋石屎建筑,减压缸更显罕见。</p> <p class="ql-block">拱形结构分散水压,确保水库稳固;砖石材质具防潮性,符合地下水利工程需求。</p> <p class="ql-block">砖块氧化呈现暖红色,部分墙面剥落露出内部砖层,展现百年以上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修复的配水库保留着重要的功能构件,例如静水井、半圆去水导坑、12吋直径出水管、进水管、溢流管等,保持原貌程度极高。</p> <p class="ql-block">水务署进行的改善工程,成本约为 2,000 万港元,当中有 4 条大型石柱需要清拆,但仍然完整地保留在配水库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水务署在做巩固工程时,为潜在松脱范围加装天花,避免倒塌风险,又加装临时排水泵等。由于拱顶有裂痕,放置了仪器监察;加设通风和照明设施、消防设备并设高架地台信道,玻璃天窗既用作保护和透光,也可以减低风及雨水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库内保持在一个十分适宜的温度,让参观者感觉很舒畅。</p> <p class="ql-block">调色后的暖黄灯光与棕褐砖石交融,营造出厚重、沧桑的古典美学。</p> <p class="ql-block">棕褐色石柱表面纹理清晰,可能采用本地花岗岩或砂岩,承重能力强,体现维多利亚时期工程风格。</p> <p class="ql-block">亚洲罕见保存完好的地下水利遗产,反映香港早期公共工程建设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类空间承载了香港城市发展的记忆,值得深入探索!</p> <p class="ql-block">水务署早前已推出了配水库的虚拟导览,该署现有限度开放配水库予市民参观,参观活动以导赏团形式举行,希望借此让市民可以认识前深水埗配水库的历史背景和欣赏其内部结构,从而提升公众对水务历史建筑及文物保育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配水库的来去途中绿树成阴,这里的小山丘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