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大地悠久辉煌的自然文化景观是一座绚烂夺目的宝库,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便是宝库中那颗耀眼璀璨的明珠,期待多年希冀游览西江苗寨,感受苗族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以及盘古开天的风情习俗,是出行西江苗寨的初衷,成为旅行中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向慕与瞻仰。<br></h3> <h3> 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贵州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西江苗寨则创造了贵州特质的苗族文化,生民是带着那份神秘与好奇,走进这座国内规模最大、纯净而绚丽的苗族聚居区,为的是脚踏实地领略苗族丰厚的历史、风俗、风情、风貌,倾心希望用文字和图片让西江旅行的每一处风景定格成永恒。 <br></h3> <h3>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雷公山麓,由10多个依山顺势而建的自然村寨聚集而成,群山环绕层峦叠嶂,白水河穿寨而过,是当今国内最大的苗寨,也是领略苗族漫长历史发展进程的首选,被誉为中国的“苗都”。这里不仅有着旖旎壮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是充满神秘色彩、被神明格外偏爱的人间仙境,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西江,“这里用美丽回答一切。”<br></h3> <h3> 驻足西江苗寨观景台,上千户苗家的吊脚楼映入眼帘,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像一道道汹涌的飞虹铺天盖地的蜂拥而至,清一色的木屋黛瓦顺着山势蜿蜒盘旋,恰似绘画大师笔下的水墨丹青,弘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无不为观赏者所惊奇和赞叹。生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登峰造极的靓丽人文景观,见上一次会让你一辈子不会忘却,甚至打心底埋怨自己,如何姗姗来迟。<br></h3> <h3> 从北门进入苗寨,仿佛进入一个承载着古老历史的世界,在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千百年来,苗族同胞在这片红土地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建了独具风貌的人文景观,形成了苗族特质的农耕文化,山山水水浸透着苗族儿女书写的灿烂章回。<br></h3> <h3> 沿着游方街的青石板路在苗寨缓缓前行,晨雾轻轻抚慰着脸颊,丰厚的负氧离子清新着头脑,湿润的山地微风习习,袅袅炊烟回旋上升随风而逝,水墨画般浸染的远山透过层层云雾朦胧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犹抱琵琶半遮面,安恬静谧的唯美画卷会让你放慢脚步,清空内心,去品读,去感悟,安安静静的品味积淀起来的苗寨味道,那个被上天精心孕育的美好。<br></h3> <h3> 苗族姑娘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惊艳的映入人们的眼帘。服饰上的刺绣大多涵盖原始信仰图案,鸳鸯戏水、白凤朝阳、蝴蝶图腾等等,类型题材之多,国内服饰首屈一指,既凸显了服装的整体感要求,又喜庆吉祥靓丽美观,浸透着对自然神灵的眷念和历史精神的积淀。苗族服饰以其古朴典雅、文化渊源浓厚而深受国内外关注,实属中国服饰文化的活化石。<br></h3> <h3> 说到苗族的服饰,不得不提及可与中国四大名绣相媲美的苗绣,以其色泽鲜明、造型夸张、构图自然、万物共存的特点,彰显着苗人的艺术魅力和聪明才智。苗族妇女擅长刺绣,技艺代代传承从未间断,一针一线包涵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苗绣以红蓝绿作主色调,取材于自然万物,花鸟鱼虫,山川河流,蕴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大凡寨子有重大活动,苗族女子都会一身玲琅的身着盛装走出家门,放飞心境载歌载舞,带给人们高山流水的体验。<br></h3> <h3> ( 穿越北门广场,游人需要经受极具苗族特色的十二道拦门酒的考验,每道酒都有不同的含义,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有酒量的前面冲。)<br> 在苗寨商业街,苗家妹子衣着璀璨的绣花衣裙,佩戴熠熠闪烁的银帽子、银项圈、银腰带、银手镯,一个个妆扮的风姿绰约,美如冠玉。苗族银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闻名于世,从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锻造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徽记,成为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传承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堪称苗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艺术创作力。</h3> <h3> 苗族对银饰情有独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向人们呈现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承载着苗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与祝福,从头到脚整套盛装的银饰重达十多公斤,价值数万元,他们信奉银器可以驱邪避煞,会得到先祖的庇佑,成为生命与灵魂的依托。<br></h3> <h3> 古街有许多老字号的银器店,随意走进一家,各种银饰琳琅满目,熠熠生辉,把整个店铺映照得辉煌灿烂。在现代与古朴的交相辉映中,银饰生意显得有些寂寂清冷,让人陡生感慨。店铺老板款款地倾说,“现在痴迷银饰的人少了,来店里的游客也只是购买些小孩妇女使用的小饰品。以后,像这样精致的套装银饰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世 世代代祖传的手艺还能维持多久,谁也说不清楚。</h3> <h3>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苗岭山麓、白水河畔和吊脚楼前,苗族飞歌此起彼伏、回声嘹亮,摆手舞蹈风姿优雅、欢快明亮,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倾心挚爱。西江为了促进当地农民就业,不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组织苗寨能歌善舞的阿姨为四方游客热忱演出,身处苗寨便能获得一份可喜的收入。 <br></h3> <h3> ( 芦笙舞是社交娱乐和传承艺术的重要载体,舞者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步伐灵活多变,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人的目光。)<br> 沿着街巷流连往返,对西江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酿酒坊、刺绣坊、蜡染坊、银饰坊、博物馆、田园观光区,琳琅满目的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成为瞻仰苗族发展史诗的大看台。苗族同袍没有忘记背影依稀的昨天,眷念呵护西江的情感无需遮掩,仍旧倾心去维系古寨犹存的风韵。<br></h3> <h3> 千百年来,西江完整保存着和谐的寨容村貌和宜人的秀水青山,原汁原味的秉承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村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众讲信修睦,闭邪存诚。我突发奇想,是怎样的一种信仰和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请教一些老者找到了答案。苗族从秦汉到清朝,他们用榔规管理自己的民族,至今寨子保留着一整套严谨的管理规矩,凡是私自盗伐林木、盗窃牲畜、偷窃田鱼、责任火灾、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伤害妇幼等,按照四个一百二实施处罚,即罚没120斤蔬菜,120斤糯米,120斤米酒,120斤猪肉,榔规对创建稳定和谐西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r></h3> <h3> 路径一座尚未完工的吊脚楼,激发着生民的兴致。苗寨的吊脚楼在建筑学中具有可人的美学价值,整个木质结构的房屋放在地基的水平面上,与地基之间不采取任何链接措施,让人百思不解。典型的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饲养家禽与牲畜,第二层用作客厅、卧室和厨房,客厅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相当于休憩的阳台,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和生活物资。房屋框架不用一颗金属铁钉,完全使用榫卯链接,体现了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br></h3> <h3> 西江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栏式建筑,苗族同袍顺着山势开辟一块基地,风格独特的吊脚楼阶梯型升高徐徐延展,一座贴着一座,一层挨着一层,星星点点,层层叠叠,把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和山梁装填的满满当当,与周边的青山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轻轻抚摸一幢幢具有苗家特色的吊脚楼,让人毫无违和地萌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慨。<br></h3> <h3> ( 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7座造型不同的风雨桥横跨河上,沿河两岸古色古香的商铺林林总总,民族特色的商品常常引得我们驻足。)<br></h3> <h3> 芦笙场的歌舞是苗族文艺百花园中绚丽的奇葩,苗家儿女身着盛装,银饰闪烁,踏着欢快的步伐,带着古老文化跃动的灵魂,演绎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天籁之音般的苗歌悠扬高远,动人心弦,高亢时气宇霄汉,委婉时似水潺潺,穿越时空长廊,表达了对这片沃土的敬畏与热爱。苗族歌舞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直面生活的态度,充满生机与活力。<br></h3> <h3> ( 西江苗家歌曲有三种曲调,大调是迎接宾客的曲牌,中调抒发自己的感情,小调是男女间表示爱意的。一个传统的苗族男子若不会唱歌,很难获得女子的青睐。)<br></h3> <h3> ( 歌舞剧“美丽西江”演出场地。)<br> 当夕阳的余晖遗留吊脚楼,西江换上夜幕的圣装,欣赏苗寨夜景是最令人神往的事情。灯火点亮千家苗居,犹如繁星洒落人间,一片灯的海洋,晶莹闪烁,万千华光,美不胜收,人们踏着夜色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平静、祥和、真诚与满足。<br></h3> <h3> 驻足风雨桥,苗寨的阑珊美景充斥眼帘,有足够值得你眷恋的理由。沿街酒吧、歌厅,店铺的七彩灯火闪烁,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白水河在灯光的映照下泛起粼粼波光,宛如蕴动的银河,述说着西江苗寨的故事。<br></h3> <h3> 天下苗寨何其多,惟有西江最神奇。西江是一座天然的苗族文化教科书,古朴自然,深邃厚重,它以包容和开放的胸怀接纳海内外游客,是送给人们最美的享受。以欣赏的眼光瞻仰西江,以清净的心境感悟西江,以敬畏之心聆听西江,以亲近之情阅读西江,充满神韵和魅力的西江千户苗寨值得深切铭记。<br></h3> <h3> ( 多姿多彩的西江千户苗寨曾无数次走进梦乡,尽管幻想过它有千百种模样,相信在我的心里,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西江印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