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的美篇

西文

<p class="ql-block">  不是城门的望龙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外地的朋友还有外国的朋友也许很难知道,重庆城的望龙门其实不是城门而是地名,这里自古以来就没有城门。重庆城的坊间曾经有一个误传,说“好个重庆城,一十八道门,开九门加闭九门。”这一误传就正是把不是城门也没有城门的望龙门望文生义地误会成了一道门了。既然不是门,又为何取名门呢?这不是城门的望龙门又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重庆城有个民间传说的故事是这样讲的: </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望龙门还没有建码头,只有一条从金碧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从这里汇入长江。但是由于这里地势低矮,每到夏季,就常有洪水涌入,泛滥成灾,这一片的居民苦不堪言。有一年的夏天,又是洪水泛滥,一条小龙恰好路过这里,眼见其景,心中不忍,便用自己的身子形成一道堤坝,把滔滔江水堵在了外面,从此以后便避免了洪灾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日子久了,小龙便也思念东海的家乡,于是,到了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思乡心切的小龙,就会抬头仰望东方,期待龙门开启,看到东海的亲人。而正东方的长江对岸,恰好有两块礁石倒映在水中,正好像一座龙门,给了小龙思乡的慰藉。于是,小龙卧沟底的地方,从此就被人们称作望龙门了。</p><p class="ql-block">此乃传说,不足为凭,而对望龙门得名的另有一解,似乎更有些道理。</p><p class="ql-block"> 在望龙门正对面的长江南岸,有一地名叫龙门浩(重庆人对这个“门”字发音</p><p class="ql-block">为“闷”,阴声,及一声,比如说摆龙门阵聊天、吹牛,就会说成“龙闷阵”。站在望龙门这边抬眼对望,正好望见龙门浩,于是便把这个方便望得见龙门浩的地方取名为望龙门了,若天气晴朗,还能望见宋朝绍兴时在龙门浩的巨石上所刻的“龙门”二字。</p><p class="ql-block"> 抗战陪都时期的重庆,由于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城区,使原本就是山地、山城的城市交通显得尤其紧张。为了缓解城市交通难题,方便并减少城市道路的爬坡上坎问题,重庆市开始修建起载人轨道缆车,望龙门缆车,便是重庆的第一座连接下半城与上半城的载人缆车。</p><p class="ql-block"> 这是城市交通史上的一大创举!继望龙门缆车之后,在上半城与下半城之间一座又一座的载人交通缆车建了起来,大大缓解了重庆市民的出行难。重庆的缆车自抗战时期起,直到20世纪晚期,菜园坝至两路口那一座缆车才被现代电动扶梯所取代,运行了几十年的山城重庆这一特色交通工具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纪念这一特色城市交通工具——机械钢缆缆车,如今的棉花街上街口原缆车旧址处,还特地立碑刻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一一摘自我的《今古重庆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