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二的学习感悟-20250624

低处有道

<p class="ql-block">佛教中有六道轮回的概念,在六道中,有阳多阴少的天人道和阿修罗道,也有阴多阳少或无的三恶道。但只有人道是阴阳相对平衡的体系。因此,人有苦有乐,有智慧也有烦恼,有行善造恶的选择权。这种平衡状态被认为是最有利于修行和觉悟的,因为苦乐参半更能激发寻求解脱的动力!村长的这篇文章只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解读人身体层面的两套生阳和生阴的系统,并未涉及到精神层面的生阳生阴体系。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体层面的阴阳是如何互生转换作用的吧!</p> <p class="ql-block">一、人体阴阳两大系统</p><p class="ql-block">1. 生阴系统(太阴)</p><p class="ql-block"> 组成:足太阴脾经 + 手太阴肺经 </p><p class="ql-block"> 功能:运化食物营养,为身体提供物质基础(阴)。 </p><p class="ql-block"> 循环关键:消化道营养 → 肝门静脉 → 肝脏解毒 → 大静脉 → 心脏右心室 → 肺氧合 → 动脉血输布全身。 </p><p class="ql-block"> 芍药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加速中焦静脉血回流肝脏(如司南之勺转动中轴),促进消化(如小建中汤增饥饿感)。 </p><p class="ql-block"> 专治中焦瘀滞(腹痛、盆腔炎),配伍枳实(巽卦风气药)增强疏泄力(枳实芍药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生阳系统(少阴) </p><p class="ql-block"> 组成:足少阴肾经 + 手少阴心经 </p><p class="ql-block"> 功能:肾阳(命门火)为发动机,心为辅助,共同推动水液气化。 </p><p class="ql-block"> 循环关键: </p><p class="ql-block"> 肾阳加热水液 → 膀胱气化 → 水气(真气)经三焦网膜输布全身 → 体表遇寒凝水 → 回流入膀胱。 </p><p class="ql-block"> 膀胱非"寒水":体表太阳寒水由肺调控(生石膏布寒),膀胱本身气化"滚烫"水液。</p> <p class="ql-block">二、核心药物与方术原理</p><p class="ql-block">1. 桂枝</p><p class="ql-block"> 纳浮阳归肾,引火下行(治奔豚)。 </p><p class="ql-block"> 配伍茯苓(量2:1)平衡肾水与肾阳(防干烧),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p><p class="ql-block">2. 生石膏</p><p class="ql-block"> 非单纯清热:布肺寒以成体表太阳寒水(如白虎汤、越婢汤)。 </p><p class="ql-block"> 越婢汤中用量需超麻黄3倍,否则寒水不足,水气不凝。 </p><p class="ql-block">3. 附子与肾气丸</p><p class="ql-block"> 附子壮命门火,肾气丸组方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桂枝一两+附子一枚固肾阳,六味药成阴)。 </p><p class="ql-block">4. 茯苓</p><p class="ql-block"> 生肾水(非补肾阴),制衡肾阳(如八两茯苓配四两桂枝)。</p><p class="ql-block">故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的认为某药是清热的,某药是升阳的。同一种药有时会象是生活中的“多面手”,在不同的小群体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时是主心骨,有时是副手,有时又是那个打杂的,做什么工作全看集体的需要。一个好的中医,是要充分了解每种药的脾气属性,把它们按照当下的需求,灵活的配伍,有时要扬长避短,有时要互相牵制,有时要合理分工,最终让不同脾气属性的药,皆乖乖听话,为我所用。从这一层面上看,一个好的中医就是在排兵布阵,医道和兵道是完全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三、病理与治疗精要</p><p class="ql-block">1. 阴阳失衡的典型病症 </p><p class="ql-block"> 阳虚:膀胱气化不利 → 夜尿频(肾气丸主之)。 </p><p class="ql-block"> 阴虚阳亢:青春痘(非清热,宜复阴制阳,如复津汤)。 </p><p class="ql-block"> 阴盛阳浮:奔豚病(气上撞心)→ 桂枝纳气,重则加龙骨牡蛎镇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循环障碍的解决 </p><p class="ql-block"> 肝门静脉高压:芍药甘草汤加速静脉回流。 </p><p class="ql-block"> 三焦网膜寒/热:细辛散寒,黄芩清热。 </p><p class="ql-block"> 便秘瘴气扰神:厚朴枳实汤排气通腑(承肺降之气)。</p> <p class="ql-block">四、方术密码解读</p><p class="ql-block">1. 药物名隐喻</p><p class="ql-block"> 木防己 = "木克己土"(治脾土受木克)。 </p><p class="ql-block"> 芍药通"勺"(北斗司南,转中焦如勺动)。 </p><p class="ql-block"> 桂枝通"圭"(天文测影仪),通“跪”降伏自心,芍药配桂枝合天地之道。 </p><p class="ql-block">2. 数字术数</p><p class="ql-block"> 肾气丸"一"(坎卦肾)、芍药"三"(肝)、茯苓"八"(坤阴制火)。 </p><p class="ql-block"> 枳实用四枚(巽卦风气)。 </p><p class="ql-block">3.越婢汤的卦象奥义</p><p class="ql-block"> - 转风水"涣卦"(散)为水风"井卦"(聚),布太阳寒水促体表凝水,通调小便。</p><p class="ql-block">4. 修行与医学贯通</p><p class="ql-block"> 打坐补先天真气(超越营养层面)。 </p><p class="ql-block"> 铅丹镇肝魂(铅=魂,汞=魄),代赭石可代铅丹防毒。</p> <p class="ql-block">中医的道在日常生活中,观水液气化如见天地循环。</p><p class="ql-block"> 肾阳加热膀胱水 → 气化上升(如地气蒸腾)→ 体表遇寒凝水回落(如降雨)→ 归膀胱"大海"。 </p><p class="ql-block"> 烧水见气化、观雾悟升降,中医理法皆藏于自然现象之中,吾辈需做个有心人,学会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