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年高中毕业前途渺茫,别无任何选择,只有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了,义无反顾踏上大漠深处的小村庄,留给家中父母的便是日夜想念惦记焦虑不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群无畏无知的我们,心怀不知天高地厚的理想远走他乡,留给所有知青家庭一个同样的问题,各家的家长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就是八方四处地打听自家孩子插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生活环境怎样呢?劳动能吃苦了吗?能吃饱肚子吗?尤其是像我这样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子,让家长最担心,甚至有的家长不怕劳累,亲自送到插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自我出门去插队,家里父母为了我,联系到了同去插队知青的家庭住址,而且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家长之间平时经常联系互通信息。</p><p class="ql-block"> 不管知青点上发生大小事情都能及时互相告知。以至于后来孩子们都工作了,父母和其他知青家长还和以前一样,经常聊天拉家常,回忆当年孩子们插队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有知青回兰州探亲,母亲得知后连忙跑去拜访人家,赶紧了解我在农村的情况,吃喝怎样身体如何?知青同学把我的情况如实地给予母亲详细的汇报,并得知人家回生产队的准确时间。</p><p class="ql-block"> 母亲拿着家中发放的供应肉票买上些肉炒成臊子装瓶(罐头玻璃瓶)给我带来了,并且叮嘱小心不要把瓶子打破了。</p><p class="ql-block"> 几日后,知青同学将母亲给我的肉臊子带到了,结果那段时间生产队派我到别的地方去干活,修公路挖石头挣工分去了。带来一瓶臊子被几个馋嘴的男生看着忍不住,三下五除二,你一勺我一勺的夹着馒头吃掉了。</p><p class="ql-block"> 等我二十天回到生产队,只看到那空空如也的玻璃瓶,几个人冲我发笑说:对不起!我也只能说:没关系!你们吃了和我吃了一样。</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回家探亲时,也和其他知青一样,得到信息的家长都纷纷到我家来访,了解他们孩子的情况,我便做出解答,将我了解到的知青情况,如实告诉这些为儿女担心操劳的叔叔阿姨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家探亲时部分知青同学写信让我顺便带回家,一个原因带封信给家里报平安,另一个就是节约寄信用的八分钱邮资。我将这十多封家书到家后赶时间挨家送去。</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男知青的家长还是女知青的父母,见到我像见到自家女儿一样特别热情,总是一杯热茶端上,说话时还拉着我的双手问长问短。回家晚了母亲总说给人家当女儿不知道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知青父母,拿到我带来的信高兴得喜极而泣!拆信时双手不停地颤抖,一边看一边念一边流眼泪。看得我也跟着一块儿流泪。</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是伤心流泪而是激动,从信中得知自己孩子一切安好,便将提着的心放到肚里,虽不是“烽火连三月”,但真是“家书抵万金”!</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时间匆匆而过,一晃二十天从我脚下溜走,等到我快回生产队的前几日,每天都有知青父母,哥哥姐姐等到我家来,让我给他们的孩子带上信,带上些叮嘱的话。</p><p class="ql-block"> 我将这一沓信小心翼翼地装在挎包里,还有他们的父母买上咸菜和仅有的一点肉炒成臊子,装瓶带上。但在扒火车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瓶子,有碎玻璃碴子不能吃了,可惜的只好放弃,回到队上把自己吃的不动声色地还给人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趟家我也知道了这些知青背后的父母竟如此团结,不管哪个知青家中有困难,家长们都能相互帮忙解决,为了让孩子安心放心劳动,家里有事有任何困难,从不写信告诉在外的孩子。都是自行解决,不让孩子有半点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尤其我家大杂院,邻里之间比较团结,其中有五个一起插队的知青,只是分配插在不同的生产队,母亲在家也经常帮人家缝缝补补地做衣服。</p><p class="ql-block"> 有个同学父母不在身边和我一起插队,母亲也为她做了件棉袄罩衣,还把父亲一件军便装改小,也送给同学穿了,这些不为人知的事情都是知青背后的父母做出的努力,也减少了孩子们在外<span>想</span>家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插队几年中,这些知青人背后的父母和家人不比知青活得轻松,而是他们比知青更多了一份责任,一种负担和牵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次回家探亲要回生产队了,一位知青的父亲到我家说明原因,明天跟着我一块儿到插队的地方去看自己的女儿。我极力好言劝说不要去了,路途遥远,舟车劳顿的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可这位父亲耿直倔强地非要去,我好说歹说也无济于事,只好带着他背着东西坐火车,换汽车又坐拖拉机,再加上步行十几里,总算到了生产队上,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这种事情在我们知情点上时有发生,有父亲或母亲,哥哥或姐夫,还有妹妹等人一路上打听,到千里之外的知青点上来看望。</p><p class="ql-block"> 这些知青背后的家人们风尘仆仆地来到儿女身边,就想多看一眼,少一些挂念和惦记,来时背着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东西,带给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最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知青岁月离我们远去,只有知青人自己心中依然记得那段不可复制的岁月。现在大多数知青人的父母们都相继离世。</p><p class="ql-block"> 但留给我们记忆的是父母千方百计给儿女带吃的,千言万语叮嘱儿女的话语,千辛万苦不怕舟车劳顿,去千里之外探望儿女一眼的放心。</p><p class="ql-block"> 这是千万个知青背后的家长为知青做出的辛勤付出,他们是知青人背后的支持者,关心者。做为知青人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在那个年代做出的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 一一修改于2025.6.22.一一</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