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寻 问 太 行 山(第二集)</p><p class="ql-block"> ——东太行(四)</p><p class="ql-block"> 英 雄 阳 曲 山</p><p class="ql-block"> 《和顺相册》第十五集</p><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撰文 王 太</p><p class="ql-block"> 导 语</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俗称“八百里太行山”。由于受远古地壳运动的沧桑之变,形成了太行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千山万壑,群峰巍峨,深涧幽谷,清泉碧湖,赤壁长崖,色彩斑斓,构成了粗犷、雄浑、扑拙、厚重的自然景观。春荣、夏盛、秋艳、冬素四季分明;阴晴、雨雪,风霜、云雾,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又被人们称为王母山,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地,太行山之神奇,自古闻名:东汉三国时期,曹操讨伐袁绍写下了“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太行山诘屈,车轮为之摧”的千古绝诗《苦寒行》。南宋诗人范成大赋诗“西北浮云卷暮秋,太行南麓照封丘。横峰侧岭知多少,行到燕山翠未休。”纵观历史,在那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里,分明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太行山上,对太行山的依恋、热爱,始终如一。读白居易《初入太行路》“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之启发,产生寻走拍摄太行山构想。我喜欢摄影,力求用镜头系统记录太行山的风光美和人文美,是多年的夙愿。拍摄太行山是个大专题、大工程,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以个人的力量难以全面、系统、完整拍摄和反映整个太行山脉。只能力所能及,采取对太行山的不同方向、不同位置,不同地点,有重点、有目的选择几个点,以点带面进行局部拍摄;只能来去匆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不同角度记录反映太行山脉粗粝、雄健、桀骜、狂野的一些基本特征。经过筛选整理,予以相继推出,以【寻问太行山】为主题的系列摄影作品:《南太行》、《东太行》、《北太行》、《太行深处有人家(系列)》等美篇,使得人们对太行山有一个粗略大概的印象,唤起人们对太行山的赞美和向往!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太行山那份深藏不露的博大!更能从影像中感悟太行、敬仰太行、感受太行神韵与民族之魂!</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和顺县,位于太行山东部,与河北省邢台市接壤。太行山断裂带横贯南北,南起夫子岭,北至马岭,总长58.2公里,山隘险峻,易守难攻,是太行群峰中一大奇观。谷底狭深、峡岸壁立、峰峦叠嶂、上下错落,形成了高低变化、犬牙交错的天际线。境内有太行山中部最高峰阳曲山,人称“太行之脊”海拔2058.5米。</p> <p class="ql-block"> (四)英 雄 阳 曲 山</p><p class="ql-block"> 阳曲山六壮士</p><p class="ql-block"> 张贵荣</p><p class="ql-block"> 虎狼围困太行尊,</p><p class="ql-block"> 弹雨枪林蔽日昏。</p><p class="ql-block"> 壮士当时英烈气,</p><p class="ql-block"> 危崖万古仰忠魂。</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 巍巍阳曲山,俨如一座巨型石屏拔地而起,似铜墙铁壁,气势恢宏。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山巅入云端。本集以太行山脉阳曲山为背景,多次翻山越岭,以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气象、不同视角,再现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景。为了准确反映当年视死如归,跳崖取义的英雄烈士,走访了当地年长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年战斗情况,并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一幕幕当时的战斗场面仿佛浮现在眼前,年轻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与凶相毕露的日本鬼子殊死搏斗,八路军战士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谱写出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英雄战歌。</p><p class="ql-block"> 1943年5月5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36师团向太行山腹地发动大扫荡,目标直指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八路军总部供给部及警卫营携带电台转移至阳曲山。日军通过无线电测向技术锁定了八路军位置,出动飞机并部署上万兵力进行合围。为了保护大部队转移,牵制日军,掩护后勤部人员撤退。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曾仁文主动请缨,率领警卫战士坚守阳曲山阵地与日寇激战一天一夜。最终八路军战士边打边撤退至阳曲山悬崖峭壁之上弹尽粮绝。曾仁文对坚守的八路军战士高呼“我们绝不当俘虏”第一个带领八路军战士跳崖取义。</p> <p class="ql-block"> 曾仁文烈士,江西省吉水县人,1932年经毛主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几个党员是由毛主席亲自发展的?曾仁文,这个在江西山乡长大的贫农儿子、红军的普通干部,就得到了这份殊荣。在阳曲山舍生取义,壮烈跳崖牺牲,时年37岁。选自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英雄传》。</p><p class="ql-block"> 阳曲山保卫战,惊天地泣鬼神,是继家喻户晓《狼牙山五壮士》之后,又一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红日照遍了东方,</p><p class="ql-block">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p><p class="ql-block">看吧!</p><p class="ql-block">千山万壑,铜壁铁墙!</p><p class="ql-block">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p> <p class="ql-block">乌云密布。</p> <p class="ql-block">狼烟四起。</p> <p class="ql-block">战火纷飞。</p> <p class="ql-block">战地黄花分外香。</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青。</p> <p class="ql-block">请横屏观看</p><p class="ql-block">铜墙铁壁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雄鹰展翅。</p> <p class="ql-block"> 红日映红了山巅,天空火烧云满天,残阳如血,可谓“血染的风采”造就太行之魂;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展翅高飞的雄鹰、坚如磐石的山峰,寓意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在太行山上;红色如火,层林尽染,满山遍野的红叶用烈士的鲜血染红;四季常青的松柏象征革命烈士万古长青,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红叶如血,层林尽染。</p> <p class="ql-block">坚如磐石,牢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雄鹰傲翔,展翅高飞。</p> <p class="ql-block">请横屏观看</p><p class="ql-block">残阳如血。</p> <p class="ql-block"> 巍巍英雄阳曲山,</p><p class="ql-block"> 英烈殉国震天撼。</p><p class="ql-block"> 青松翠柏祭忠魂,</p><p class="ql-block"> 浩气长存永传颂。</p> <p class="ql-block">请横屏观看</p><p class="ql-block">阳曲山跳崖取义视死如归英雄曾仁文烈士</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万古长青。</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今天重温这段红色革命历史,用影像直观反映阳曲山神奇的地质地貌和变化莫测的风云变化。使我们的情绪回到了峥嵘岁月,战火纷飞的年代,激发读者爱国主义情怀,太行山是英雄的山、红色的山、是人民的山......</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1)原创作品,版权所有。</p><p class="ql-block">(2)感谢张贵荣老师赋诗,期待有识之士, 谱写新的诗篇!</p><p class="ql-block">(3)欢迎分享到朋友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