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国家博物馆 艺术品

严教授书屋 (2)

点击上面“严教授书屋”可以欣赏更多精美文章~~~~~~<br><br>摄影:严教授<br>文: 严教授<div><br></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089079" target="_blank">荷兰 国家博物馆 油画</a></p> 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除了上集介绍的油画外,这集着重介绍其它种类的精美艺术品,包括雕塑、瓷器、珠宝、钟表、家俱、武器等。这些展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荷兰灿烂的文化历史和情怀,特别是荷兰独立战争后新教建国的“黄金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品旅游,学文化。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雕塑</font></b></div> 展览厅一瞥 大理石雕像《Portrait of Francesca Riozzi-Gualano》,创作时间:1885年,作者:Georgine Schwartze。 大理石雕像《Sleeping Beauty》(睡美人),创作时间:1867,作者:Frans Stracké。雕像取材自广为人知的童话故事“睡美人”,描绘了女主人公在百年沉睡中的安详姿态。 大理石雕像《Portrait of Francesca Riozzi-Gualano》,创作时间:1825年,作者:Lorenzo Bartolini。 大理石雕像《Bust of Mary II Stuart,Queen of England and Scotland》(英格兰和苏格兰皇后玛丽二世半身雕像),创作时间:1735-1737,作者:John Michael Rysbrack。 大理石雕像《Bust of Carolina,Queen of England》(英国皇后卡罗琳娜半身像),创作时间:1738,作者:John Michael Rysbrack 大理石雕像《Maria Apocalyptica》(圣母玛利亚启示录)创作时间:1680-1690,作者:Mattheus van Beveren。 大理石雕像《Ecce homo》(看,这个人), 创作时间:1826,法国裔荷兰雕塑家:Louis Royer。<br><font color="#b06fbb">**“看,这个人”源自《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19章,第5节:罗马总督彼拉多将被鞭打后的耶稣带到群众面前时所说的话。它常被用来表现耶稣在受难前那一刻的痛苦与尊严。耶稣头戴荆棘冠冕,手持芦苇,被嘲讽为“犹太人的王”,在肉体折磨与精神羞辱中仍保持着神圣庄严的姿态。<br>** Louis Royer(1793–1868)是19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曾任荷兰皇家美术学院院长。</font><br> 大理石雕像《Andries de Graeff》,创作时间:1661年,作者:Artus Quellinus。<br><font color="#b06fbb">** 安德烈斯·德·赫拉夫(Andries de Graeff)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阿姆斯特丹的政治家与贵族,曾任阿姆斯特丹市长、荷兰共和国的重要官员。他出身的家族在荷兰政坛影响力极大,与“真正自由派”(States Party)有紧密联系,反对斯塔特哈尔德(执政官)制度,强调共和国体制。</font><br> 大理石雕像《Portrait of Vincent Coster》,创作时间:1608年,作者:Hendrick De Keyser。<br>** 文森特·科斯特(Vincent Coster)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官员与知名市民,在17世纪初期荷兰共和国迅速发展时扮演着重要角色。<br> 大理石雕像《Bust of Pierre André de Suffren de Saint-Tropez》,创作时间:1786 – 1787,作者:Jean Antoine Houdon。<br><font color="#b06fbb">** 法国著名海军将领皮埃尔·安德烈·德·苏弗朗·德·圣特罗佩(Pierre André de Suffren de Saint-Tropez)是18世纪法国海军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以在法国与英国殖民战争(尤其是在印度洋海域)中的战略才能著称。</font><br> 大理石雕像《Dom Luís da Cunha》,创作时间:1737年,作者:Jan Baptist Xavery。<br><font color="#b06fbb">** 路易斯·达·库尼亚(Dom Luís da Cunha)是18世纪葡萄牙重要的外交家与政治思想家。他曾出任葡萄牙驻伦敦、马德里与海牙的使节,是启蒙时代葡萄牙改革派的重要人物。该雕像创作于他担任葡萄牙驻荷兰大使期间。</font><br> 大理石浮雕《Bust of an elderly man with a caricature head》(戴滑稽帽的老人),创作时间:不详,作者:意大利雕塑家Orazio Marinali。 石膏像《Mens en machine》(人和机器),创作时间:1913年,作者: 荷兰雕塑家Rien Hack。<br><font color="#b06fbb">** 1913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处在技术爆发与社会动荡的十字路口。现代艺术厅里陈列的《人和机器》表现了艺术家的思考:机器会拯救人类,还是将人类变为附属?</font><br> 大理石雕像《Bust of a Satyr》,创作时间:1735,作者:Jan van Logteren。<br><font color="#b06fbb">**古希腊神话中森林与酒神的随从萨堤尔(Satyr)具有人与动物混合的外貌,象征本能、狂欢、酒神精神与自然欲望。</font><br> 青铜雕像《Triton Blowing a Conch Shell》,创作时间:1615–1617年, 作者:Adriaen de Vries。<br><font color="#b06fbb">** 古希腊神话中的特里同(Triton)是海神Neptune之子,常吹响海螺控制海浪,是力量、号令与自然之声的象征。这尊雕像原本位于丹麦的腓特烈堡城堡(Frederiksborg Castle)前方,是一座宏伟喷泉的十六尊雕像之一。雕像原本蹲伏在水池边缘,吹奏的海螺壳会喷出水流。</font><br> 大理石雕像《坐着的丘比特》(Seated Cupid),创作时间:1757年,作者:Étienne-Maurice Falconet。这件作品最初由法国情妇庞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委托创作。 大理石雕像《Pygmalion la forma, le Ciel anima son être, l’Amour fit plus. Il enflamma son âme que servirait de naître.》。 大理石浮雕。右:《Venus and Adonis》,创作时间:1680–1692;左:《Lady with a Lute》。创作时间:1680–1730,作者:Francis van Bossuit。 大理石浮雕《墨丘利、维纳斯与八个丘比特》(Mercury,Venus,and Eight Cupids),创作时间:1650-1668年,作者:比利时雕塑家Gerard van Opstal。 大理石浮雕《与山羊嬉戏的酒神婴儿》(Bacchanalian Infants Playing with a Goat), 创作时间:1660年,作者:Artus Quellinus I 的门徒。<br><font color="#b06fbb">** Artus Quellinus I(1609–1668)是弗拉芒著名雕塑家,也是17世纪荷兰巴洛克雕塑的奠基者之一。他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现王宫)的大型装饰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ont><br> 左:大理石雕像《审慎》(Prudence),创作时间:1656年;右:大理石雕像《正义》(Justice),创作时间:1656年;中:大理石浮雕《尤尼乌斯·布鲁图斯的审判》(The Judgement of Junius Brutus),创作时间:1654。作者:Artus Quellinus。<br><font color="#b06fbb">**古罗马早期共和国政治家卢修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Lucius Junius Brutus)是推翻塔克文王朝、建立罗马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在他成为执政官后,两个儿子却参与了恢复君主制的叛乱。为了维护共和国法律和正义,布鲁图斯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体现了国家高于私情的理念。</font><br> 石灰石雕塑《酒徒》(Topers),创作时间:1700年,作者:德国Jan Pieter van Baurscheit the Elder。 博物馆大厅展示的彩绘玻璃窗。荷兰国家博物馆于1885年迁入现今的新哥特式建筑,由建筑师 Pierre Cuypers 设计,他亲自参与内部装饰的艺术安排。玻璃绘画艺术家主要为 Willem Mengelberg 与 Georg Sturm。窗画中的人物是荷兰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包括画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领袖等,部分窗户上展示了19世纪荷兰各省的徽章和象征图案。 大厅壁画。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器皿艺术精品</font></b></div> 代尔夫特蓝陶(Delftware / Delft Blue),产自荷兰城市代尔夫特(Delft),以白底蓝花图案最为著名。<br><font color="#b06fbb">** 荷兰从十六世纪起反抗西班牙,转向海外寻求经济独立,开始打造强大船队,发展远洋贸易,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航运远洋帝国,其势力范围延伸至亚洲,包括中国台湾。17世纪初,中国明代青花瓷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大量输入欧洲,尤其受到荷兰上层阶级与王室喜爱。大约从1650年开始,代尔夫特的陶匠模仿中国青花瓷的风格,开发出具有中国风图案的本土陶器。这种陶器在17世纪中期起大为流行,是荷兰黄金时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font><br> 象牙雕。 象牙雕。 陶器。 在荷兰政治动荡的18世纪晚期,Loosdrecht瓷器厂通过制作这些民族英雄的半身瓷像表达对“爱国者派”政治理念的支持。“爱国者派”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主张自由,反对“执政支持者”(stadtholders supporters)贵族和制度。 金银器皿。 《Hunting Horn》(狩猎号角),创作时间:1849,作者:Johannes Mattheus van Kempen。1849年,荷兰国王威廉二世(King William II)将它作为奖品颁发给Het Loo宫(洛宫)举行的皇家狩猎活动中表现最出色、速度最快的猎骑手。 《Gold Soup Tureen》(金质汤盅),创作时间:1818年,作者:工匠工坊不详。<br><font color="#b06fbb">** 这件金汤盅纯金打造,代表着权贵阶层在宴席上使用的餐具等级,是原本由荷兰政府赠送给法国贵族Charles-François Lebrun 的礼物。他是法国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担任过荷兰地区的行政长官(相当于总督)。为了感谢他对荷兰治理的贡献,荷兰政府于1818年委托打造了这件豪华礼品。</font><br>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首饰</font></b></div> 发簪。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家俱</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7世纪至19世纪荷兰贵族或市民使用的橱柜家俱(Amsterdamse kast)。<b><font color="#167efb"></font></b></div> 锁匙。 豪华金钟。 博物馆顶层是现代艺术厅,这是艺术厅展品一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其它</font></b></h3> 彩绘陶《悲伤圣母像》(The Virgin as Mater Dolorosa / Our Lady of Sorrows)。创作时间:约1500–1510年,作者:Pietro Torrigiani。 大理石雕像《Christus als Verlosser》(救世主基督)。创作时间:1598年,作者:意大利雕塑家 Giovanni  Battista  Caccini(1556–1613)。<br><font color="#b06fbb">** 这尊基督像原为意大利佛罗伦萨圣玛利亚·诺维拉圣殿(Santa Maria Novella)Benedetti 家族的圣龛制作 。</font><br> 木雕像《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Three Maries at the Tomb》。创作时间:1460,作者:不详。 木雕像《Death of the Virgin》。创作时间:1475-1477,作者:Adriaen van Wesel。 木雕像《The Meeting of the Magi》。创作时间:1475-1477,作者:Adriaen van Wesel。 青铜雕像《Ten weepers from the tomb of Isabelle of Bourbon》(伊莎贝拉·德·布旁墓的十位哭泣者)。创作时间:1475 1476 年。工作室:由佛兰德斯雕塑家Jan Borman II工作室木模雕,王室铸造师 Renier van Thienen I使用了镀黑铜技术。<br><font color="#b06fbb">** 这组陪葬雕像原本是为布尔戈尼亚公爵查理大帝的妻子伊莎贝拉·德·布旁(1434–1465)陵墓设计的,原墓有 24 座这样的哭泣者环绕在伊莎贝拉的长眠雕像旁。在1566年图像破坏运动中,这些铜铸雕像被毁或失散,现存10座散落铜像于1887年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捐赠给了荷兰国家博物馆。</font><br> 17世纪东印度公司商船的船模。作为曾经的海上强国,荷兰博物馆收藏了许多航海文物。展品中还有航海地图、罗盘、天文导航仪器等,展现了荷兰海权时代的霸主地位。 这些长枪短炮展示了军队与市民自卫军在荷兰历史中的作用。 <div><br></div><div>2025.06.19-22. STP16</div> <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作者简介<br>旅行家,作家,兼摄影师,现为美国医学院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海鸥教授》,《杜鹃花开》,《玫瑰血》,《生命是用来虚度的》,中篇小说《留学生》,《寒星》,短篇小说《悔恋》,《小倩绝恋》,《年夜》,《真实的谎言》等,英文哲学著作《A Brief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 Key Thinkers and Ideas through the Ages》,并著有大量散文,游记,摄影专集。</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