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锡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915425</p> <p class="ql-block"> 追寻先辈战斗足迹,重走红军长征路。2025年6月22日,广东韶关诗社为庆祝党的“七一”生日,组织党员和市县部份诗友二十余人来到乳源县大桥镇铁龙头村,共同缅怀当年乳源瑶汉人民与红七军将士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革命情谊。</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曾有一支民族地区的部队,在红军长征之前就进行了一次“小长征”,这就是红七军。</p><p class="ql-block"> 1930年11月,红七军由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奉命离开广西百色北上,转移桂、黔、湘、粤、赣五省,历时九个月,行程7000多里,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汇合。毛泽东和朱德给予高度评价,给予“转战千里”、“千里来龙”高度赞誉。</p><p class="ql-block"> 漫漫征途,红七军转战乳源!血战梅花、抢渡武江、夜撤瑤寨、横溪休整。于是铸就了一段经典的红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封介绍信传达党指示;一封介绍信坚定信仰和初心;一封介绍信演绎浴血救红军;一封介绍信诠释不朽拥军情。</p><p class="ql-block"> 红七军血战梅花后,400多名伤病员交由地方党组织负责暂时转移,大部队继续向江西中央苏区前进。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之一杨高林写了一封介绍信给家住铁龙头村的地下党员张金泮。张金泮坚决表示“救红军伤员要紧,国民党反动派来了就和他拼”,他发动村民暗中接待和精心护理伤病员,使绝大部份红七军伤病员重返部队,留下44名重伤员安置在铁龙头村继续养伤。</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反动派先后两次派重兵“围剿”铁龙头村,搜捕红七军留下的44名伤病员。在中共地下党员張金泮的领导下,组织自卫队和村民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展开惨烈的反</p><p class="ql-block">“围剿”战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处处遗址,一件件遗物,一座座烈士墓以及口口相传的忠实故事,诉说着红七军转战乳源时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诠释着乳源瑤汉族人民舍生忘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赞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铁龙头村村民44人被杀,村子两次被烧。村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以“一对一”的代价守护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红七军伤病员无一人落入敌手。</p> <p class="ql-block"> 硝烟远去,但红七军转战乳源留下的光辉战斗足迹和英雄传奇成了瑶区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参观通济桥</p> <p class="ql-block"> 乳源西京古道是东汉时期在岭南开凿的一条南起英德浛洸,途经乳源,北接湖南,通往长安的古道。西京古道自古以来就是南粤大地上的人们跨越崇山峻岭通达西京长安之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红七军转战乳源瑤区无论是西京古道沿线,还是瑶山古道上,“青山”处处埋忠骨。</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七军就是从这里攀山越岭登上西京古道,向江西中央苏区挺进。</p> <p class="ql-block"> 追忆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参观观澜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