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午夜之锤”的尴尬与无奈!

骑驴当车_凑合

起个大早,炸了个寂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6月21日夜,美国“午夜之锤”行动震撼全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7架B-2隐形轰炸机组成的突击编队,携带14枚GBU-57巨型钻地弹突袭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大核设施基地,尤其对福尔多核设施基地进行重点打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最新曝光的高清卫星图像揭示的真相显示:福尔多核设施所在山体顶部确实出现了6个直径约5米、形似“弹孔”的巨大塌陷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些弹坑分布在福尔多山体的两个区域,位置或为垂直通风井、公用通道或旧有被封闭的入口。其中一个弹坑位于山脊最厚部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些弹坑分布在福尔多山体的两个区域,位置或为垂直通风井、公用通道或旧有被封闭的入口。其中一个弹坑位于山脊最厚部位。部分弹坑周边确有坍塌和灰色尘土外泄,表明爆炸造成一定地层扰动,但是否击穿地下90米深的铀浓缩大厅,仍无明确证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军方宣称“目标遭到严重破坏”,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称:“核能力目标已被削弱”。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摧毁福尔多”,“所有战机无伤撤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方面则坚称:“核心区域未受实质影响”。更有爆料称,伊方早在袭击前就已转移高浓度铀和关键设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福尔多核设施其实说来也不神秘,它就是伊朗一处很重要的铀浓缩工厂,只是深藏在山体之下,有着极深的岩层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不被外人所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除伊朗之外,对这里最了解的恐怕只有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组,据说地下坑道的结构图就是从该组织手中泄露给了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情报组织,五眼联盟人手一份,甚至被泄露给媒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核心区是8条长短不一的坑道组成的地下工厂,其中两条坑道连接4个主要的出入口和工厂区域,一条坑道连接1个远离工厂区的次要出口。最瞩目的还是容积最大的工厂作业区,分成6个区域,空间最大的部分是六氟化铀浓缩工作区,安装了2组IR-6型离心机和6组IR-1型离心机联级工作,具体离心机数量不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IR-1型离心机只能生产出六氟化铀丰度不超过3.67%的浓缩铀。2021年1月初伊朗宣布福尔多核设施浓缩铀丰度提高至20%,很显然是这8组离心机的工作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除了离心机工作区,坑道中另外还有一个单独设置的六氟化铀液体容器储藏室,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及办公区,一个高压储藏区,一处单独布置的总控制室,一个远离其他区域的备用发电机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说在‌纳坦兹浓缩设施‌和‌伊斯法罕核技术中心‌也有大量离心机,包括IR-1型、IR-2M型、IR-4型等。其中纳坦兹是伊朗最大的铀浓缩基地,离心机数量可能有上万台,但是没有IR-6型这种新型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浓缩后的六氟化铀被转化为金属铀或二氧化铀,以满足核反应堆或武器级铀需求。武器级浓缩铀丰度要求高于90%,核电站级浓缩铀丰度要求3%-5%,即便最近4年伊朗足够努力,但恐怕距离武器浓缩铀还有一段距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浓缩铀是从天然铀中通过同位素分离技术提炼出来的‌。铀矿石经过开采、破碎后,通过化学浸取、离子交换或溶剂萃取等技术提取铀氧化物(黄饼),主要成分为重铀酸铵,铀纯度约为80%;铀氧化物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六氟化铀(UF6),因其沸点低(56℃)且易于同位素分离,成为浓缩工艺的核心原料。‌‌具体方法包括气体离心法、气体扩散法、激光分离法等,其中,气体扩散法‌是通过分子热运动速度差异分离同位素,分离系数仅1.002,耗电量极大,已逐步淘汰;‌激光分离法‌采用激光选择性激发铀235原子实现分离,理论上效率更高但技术尚不成熟。‌‌‌气体离心法‌是利用高速离心机分离铀235与238,其核心流程是从铀矿石中提取铀氧化物制成六氟化铀气体,再通过同位素分离工艺提高铀235的浓度,因为铀235比铀238轻,离心机高速旋转过程中倾向于在离心机边缘聚集(浓缩),通过串联数千台设备,可将铀235不断浓缩,单级分离系数可达1.4,最终达到工业需要。该技术能耗低且效率高,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流技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际原子能机构也未检测到核材料泄露,看来无论真相如何,至少美军这次是“起来个大早,炸了个寂寞”,更有人嘲笑说:美军哪是来轰炸核设施啊?明明是来帮伊朗“打井”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令世界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爆料出轰炸效果的却是轰炸区聚集的本地民众,他们组队深入刚刚炸出来的大空洞中现场参观,并且把详细图景用手机现场直播发到了网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为在这些炸弹空洞中都不约而同的“冒出水”来,而不是“浓缩铀外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场并没有发现从这些最深处的竖洞内飘出明显带辐射的烟尘,因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摄像头拍摄辐射体会直接花镜头,但现实中并没有这种现象。反倒是在最深处的竖洞中发现已经形成的“水潭”!暗示起码砸在福尔多山体上的6发GBU57都没有炸穿与炸塌防御山体,更没有毁坏地下核基地,否则就不是形成多个水潭,而是从内部不断冒出滚滚浓烟甚至是火苗了。正因为炸弹没有彻底钻透防御层炸到洞底,才导致山体中层的地下水在竖洞内快速聚集起来形成水潭,如果是已经彻底炸穿的话,即使同样有山体地下水渗出也应该是迅速下漏而不是在浅近表层快速聚集成水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比伊朗三处核设施基地“遭受”钻地炸弹袭击前后的卫星影像图,再清楚不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若说一点变化没有,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若说有多大差别,更难以定论。留给世人慢慢去观察对比吧。。。</span></p> 各种声音,声声与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相比与轰炸效果而言,人们议论更多的则是这次“轰炸核设施的本意与意图”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魔与道的较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果美军14枚钻地弹未能摧毁伊朗铀浓缩大厅,意味着伊朗核设施防御结构具有相当韧性。反之,若弹14枚钻地炸弹成功击穿并破坏深藏地下的离心机阵列,则将大幅延缓伊朗核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象征性大于实战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既然美方承诺了以色列“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以色列已经打好了“前站”,6月13日的突袭行动中“瘫痪”了伊朗防空设置、军队总参谋长、革命卫队司令、核科学家,全被精准清除。摧毁隐藏在地下更深处的“生产车间”,是以色列无法完成的任务,其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军事实力难以企及,唯有“世界军事老大”亲自完成“重任”,因此,美国岂有“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之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对于总统特朗普而言,确实是“太难了”:一则花费巨大代价,据称美军方目前只有二十枚钻地炸弹,每枚造价350万美元,一次性就要消耗掉一多半存量,那不是直接“割肉”吗?再加上B2轰炸机的长途奔袭和沿途加油、保护,其费用将是不言而喻的巨大数字。一枚GBU-57造价350万美元,需B-2轰炸机投放,单次任务成本超1000万美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随着6月21日B-2隐形轰炸机降落在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美军这次代号“午夜之锤”的军事行动宣告结束,这次针对伊朗三处核设施的军事打击是B-2机队自服役以来规模最复杂的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果算上关岛佯攻的6架B-2,这次参加行动的B-2轰炸机数量多达13架,要知道B-2总共生产了21架,因为事故退役了2架,现役的B-2总数只有19架,这次行动可谓是倾巢而出。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任务简报称,参与此次行动的美军战机超过125架,除了B-2以外还有多达20架空中加油机,数十架第4、第5代战机进行护航,在印度洋方向还有两支航母战斗群和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提供了支援。B-2在上世纪70年代研制,到90年代服役时B-2的采购成本就高达24亿美元一架,这还是以1997年美元的购买力来计算,B-2每单位小时的飞行成本已经从最初的13万美元上涨到15万美元,以这次飞行37小时来计算,每架B-2的花费就高达55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万元,7架飞往伊朗的B-2出动成本就高达3800万美元。所以战略轰炸机挥挥翅膀不光是实力的展示,更是在燃烧真金白银,粗略估算这次“午夜之锤”行动算上弹药消耗、支援保障、人员费用,总成本高达5亿美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来如果真炸,必然引起不可测量的后果:如伊朗的“玩命反击”造成美军中东基地不保,世界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强烈谴责,核泄漏带来的不可承受之重。。。真的叫一个“左右为难”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是如果不炸,那“老大”的形象和国际地位即刻荡然无存、颜面扫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有爆料指出:袭击前伊朗方面已接到“佯炸”信息,炸是必须滴,但请放心,绝不是毁灭性的。这也苦了美军方的执行者:一要体现轰炸的“精准性——三弹连击,钻地→穿透→爆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即便是假象,一定要像,不能表现出“水平不行”的垃圾水准;二是又不能真炸,炸药少装点?橡皮炸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结结实实的“重拳”狠狠的实实在在地打在了“棉花”堆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掩耳盗铃,此地无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既然是军事行动,其价值取决于其“神秘性”,美国也不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了“顺利完成”此次轰炸任务,美军方也是下了“血本”:先抛出烟幕弹——特朗普公开表态:是否对伊朗动武,20天后见分晓。精神上麻痹伊朗和全世界,让大家在静观其变中“突然袭击”,显然低估了世人的智商,美军想干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想盗铃就需要先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次,制造假象。三航母直奔中东,大摇大摆一副干架的气势,把世界目标引向航母的一举一动;然后,发起声东击西。据防务博客网站披露,美方派出的是两个波次B-2机队执行该任务:第一机队6架B2轰炸机也从本土出发,但却是向西飞,经太平洋、南海到印度洋,专门负责实施“战术欺骗”;第二机队7架B2轰炸机从本土出发后向东飞,秘密经大西洋前往目标区投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第一机队B-2飞行轨迹信息显示,这6架B-2轰炸机在途经关岛、菲律宾海后,突然转向南飞,并未像早前消息人士所说的那样飞越南海南部空域,不仅没有进入九段线,甚至走的是更加远离该区域的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航线,在此期间新加坡空军A330-MRTT加油机“临时”升空为B-2机队实施了“计划外”加油。因为在“欺骗计划”制订期间已有美军分析师提出如果它们选择更近的穿越南海上空路线,其雷达信号、红外特征等关键数据可能“不保”,这些数据有可能被东大部署在南沙群岛的数个“岛礁基地”上面的大型雷达、空警-500等预警机“捕捉到”,因此飞越“探测手段林立,特别是存在高性能远程反隐身雷达”的南海空域,确实不再是美军隐身飞机“来去自如的地带”。当然,也有人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东大方面并无明显“异动”的情况下,“全球最强大的战略隐身轰炸机”需要“主动避让,自觉绕道”?这是全球最强大战略隐身轰炸机“前所罕见的耻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B-2轰炸机此次执行了美军史上最长3700公里单次打击,象征性意义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如一名匿名飞行员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飞了37小时,投下2.8亿美元的炸弹,结果伊朗人第二天就重启了离心机。而我们只能对着故障报告发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为美军现役B-2平均机龄超过25年,关键零部件早已停产,维护成本飙升至每小时20万美元。此次行动中一架执行佯动任务的B-2轰炸机“华盛顿精神”号(88-0332)在太平洋上空突发故障,被迫降落在夏威夷檀香山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暴露了B-2机队老化和维护困难的问题。这架轰炸机曾在2010年因发动机起火严重受损,修复后仍频繁出现机械问题。而新一代B-21轰炸机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形成战力,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B-2飞行员将不得不继续驾驶这些“带病上阵”的老飞机执行任务。这种“用一次少一架”的现状让飞行员们深感自己沦为了美国战略透支的牺牲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2月在关岛安德森基地坠毁的“堪萨斯幽灵”号B2轰炸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1988年到1999年,加上原型机B-2一共也只生产了21架,2023年“佐治亚幽灵”号因为维修成本过高,据称超10亿美元而退役,目前B-2机队总数下降至19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许用美国退役中将史蒂夫·巴沙姆的话来形容此次“午夜之锤”再恰当不过了:“B-2的隐身性能可以骗过雷达,但骗不了现实——当你的飞机在夏威夷抛锚,当你的炸弹炸不开混凝土,所谓的尊严,不过是皇帝的新衣。”</span></p> 美伊双簧戏码演给谁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6月13日以色列突发袭击伊朗之时,美伊正在围绕核问题谈判从4月份开始已经过去了5轮,‌谈判的核心议题包括伊朗的核计划、解除制裁以及可能的临时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坚持其铀浓缩活动的合法性,要求美国解除对伊制裁以换取暂停核武器研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国则提出在制定更详细方案期间允许伊朗继续低浓度铀浓缩活动,但需停止高浓度活动,并建设由地区国家联盟管理的铀浓缩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谈判的动因主要源于以下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是避免军事冲突‌。美国希望通过谈判试图约束以色列的冒险行为,同时避免与伊朗直接军事对抗;美国需要平衡盟友压力,如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与全球秩序稳定,防止核扩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是从伊朗方面来说,更多的是为了经济压力与战略考量‌。伊朗长期受制裁影响,经济命脉脆弱,如2025年食品价格暴涨40%,迫切需要通过谈判缓解压力。‌‌据世界银行数据,伊朗2004年人均GDP曾接近5000美元,社会福利体系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平,城市化水平也逐步提升。2018年特朗普政府重启对伊制裁后,伊朗GDP一度缩水超过20%,本币急剧贬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此,伊朗通过谈判展示其核计划的和平用途,并寻求与非西方国家的战略合作,以对抗美国主导的多边机制。‌‌美国则试图通过谈判修复因以色列袭击引发的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同时测试伊朗的诚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是双方的矛盾,从一开始的缓和到逐渐尖锐,是越谈越激烈,越谈矛盾越多。双方在底线上做了多次试探,始终无法实现有效共识。伊朗从一开始各种达成共识,到现在变成坚持要保留核能的使用,也坚持要保留导弹防御能力,认为这是维护伊朗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底线。而美国则坚持认为伊朗就是要搞核武器,所以坚决反对伊朗搞浓缩铀,不断威胁要加深制裁,为什么美伊会越谈越崩?本质上是伊朗的底牌越谈越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就在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单方面悍然对伊朗发起了空袭行动,不仅摧毁了伊朗重要防空设施、军队高级将领和核专家,可以说对伊朗的军事打击近乎“毁灭性”的。本想借此对伊核谈判进行施压,增加谈判的砝码,没料到伊朗对以色列的空袭行为进行了“猛烈还击”,连续12天几十波次空袭造成以色列难以想象的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以色列无力还击的情况下,一方面为了安抚中东盟友以色列,同时也为了挽回美国铁穹拦截系统被伊朗导弹彻底打爆的颜面,美国不得不花费“巨大代价”出动7架B2神兽轰炸机长途奔袭3700公里炸毁伊朗核浓缩设施基地,但又不能真打,一旦迎来伊朗歇斯底里报复,美国在中东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基地必将面临“毁于一旦”的残酷风险,所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国象征性的轰炸伊朗核设施基地,伊朗象征性对等发射14枚导弹“袭击了美军驻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其中13枚导弹被成功拦截,一枚因“偏离军事基地较远”没有拦截。伤亡情况自然不必多言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核袭击是假,停火是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伊朗多波次强力导弹袭击下,以色列国土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如果继续打下去,以色列怎么办?别说在中东称霸了,亡不亡国都有可能。美国能亲自下场吗?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美国借助“佯攻”伊朗核设施和伊朗“还击”美国中东军事基地的“双簧戏”后,双方各退一步:伊朗不再攻击以色列,美国不再轰炸伊朗核设施。而且双方开始眉来眼去:美国同意提供300亿美元用于伊朗和平发展“新的”民用核设施,确保伊朗不能关闭霍尔姆斯海峡,那可是撬动美国石油经济神经的杀手锏啊!300亿美元资金并非美国直接拨款,而是打算通过多国参与、地区共担的形式筹措,尤其依赖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美国在波斯湾的盟国承担。300亿美元一旦落实,将成为伊朗近年来获得的最大笔外部资金注入,无论是经济援助也好,战后赔偿也罢,伊朗似乎也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从一开始矢口否认美国空袭没有造成核设施任何损伤,突然开口轰炸造成了损失是毁灭性的。美国还在研究,是否允许伊朗动用被冻结在外国银行账户中的60亿美元,并讨论部分解除现行制裁的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什么叫“两蚌相争,渔翁得利”?伊以打的热火朝天,双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已经实实在在从中得到了自己在中东长期想要的。</span></p> 关于B2的不死神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6月20日"午夜之锤"行动之后,7架参与任务的B-2轰炸机安全返回了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这是B-2在地球上唯一的落脚点和栖息地,而且美军现存的20架B-2“集体蜗居”中一个机库大棚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按照常理,最先进的武器是不可能鸡蛋一样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但唯独B-2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之所以能够"隐身",关键在于它身上那层神秘的雷达吸波涂层,这种涂层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微量热能,从而"吸收"掉本应反射回去的雷达信号,从个头来说,B-2长21米、翼展52.4米、高5.18米,机翼面积478平方米,需要两个标准篮球场才能把它装下,最大起飞重量170吨,最大载弹量约25吨,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的钛合金是整个机身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其它部分采用碳纤维和各种树脂组成的先进复合彩礼,整架造价高达24亿美元,这么大的“庞然大物”雷达反射面积不到0.1平方米——就像一只鸟那么大,一般雷达根本找不到它。所以,这种涂层比婴儿的皮肤还要娇嫩敏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温度:必须保持在18-24℃,温差不能超过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湿度:相对湿度45-55%,波动超过5%就影响性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洁净度:必须过滤掉99.9%的尘埃颗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防腐蚀:要防止酸雨、盐雾等化学物质接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由此可知,日常只能蜗居在特制的恒温空调房中。尽管“干活”时能够穿越暴风雨等各种恶劣环境飞行万里不知疲倦,但收工后瞬变难以伺候的大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昂贵的机库堪比精密实验室的高科技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环境控制系统:24小时精确控制温湿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空气过滤系统:医疗级HEPA过滤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防静电设施:防止静电损坏精密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专用维护设备:激光测量、X射线检测、机械臂喷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每个机库建造成本超过5000万美元,运行成本每年数百万美元。光是"房租"就够买好几架F-16战斗机了,B-2的运行成本达到每小时15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一辆S级奔驰车的价格、普通人5年工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更要命的是,这种涂层还会"老化"。就像手机贴膜用久了会起泡,B-2的隐身涂层也会随时间退化,每飞行一次地勤人员都要对整个表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就要重新喷涂。这就是为什么B-2每飞行一小时大概需要50-60个小时的保养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检查和维护这层"尊贵"的“战衣”皮肤上,飞行成本达到100万美元/小时。通常一架B-2轰炸机维修周期为7年,维修工期为一年,一次维修成本超过13亿美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美军原计划生产132架,最终只生产了21架。1979年立项,1989年首次试飞,1997年4月首架B-2A正式服役,2000年7月第21架“美国精神”号交付彻底完成生产使命。其中,19架以州为名,另一架以纪念莱特兄弟飞行实验地点“小鹰精神”命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一切的一切“不利因素”造就了B-2只能蜗居在美军怀特曼基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维护便利:那些昂贵的专用设备只需要建一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本控制:保护一个基地比保护十个基地便宜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安全性:怀特曼基地位于美国内陆,敌人根本摸不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政治独立:不用看别国脸色,不用担心随时被"赶走"的风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代价:就是超长距离作战。B-2从密苏里州可以直飞地球任何角落,配合空中加油,44小时内能到达任何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飞行能力让人吃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① 速度能到764千米/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② 飞行高度1.52万米高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③ 不加油能飞1110万米,加油时间地面仅需90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④ 加油后能飞1852万米,空中加油时间仅需15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⑤ 在天上能待10小时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1年,B-2创造了44.3小时战斗飞行记录,从密苏里直飞阿富汗执行任务。更夸张的是,完成任务后只维护了45分钟,发动机都没关闭换“司机”后立即返航又飞了30小时。连续工作74小时,只休息45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次性载弹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核武器: 能带16枚B61或B83核炸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常规武器: 能带80枚MK82炸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精确武器: 能带16枚JDAM精确制导炸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特殊武器: 能带14枚GBU-57巨型钻地弹,每个重13.6吨,能钻透60米混凝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套导航系统:惯性导航和天文导航。打击误差不超过6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次,B-2完全就是电脑养的"宠物",它本身根本就不会飞。是不是有点“玄酷”?是的,它就这么玄酷!B-2采用的"飞翼"设计,虽然隐身效果好,但在空气动力学上完全不稳定,如果没有电脑辅助,B-2会立刻像树叶一样在空中飘落翻滚坠毁。所以B-2装了4台GE F118-110发动机,每台推力8618千克,配备了四重冗余的飞行控制系统:四台独立计算机每秒进行数千次计算,不断调整飞机姿态。飞行员实际上不是在"开飞机",而是在"指挥电脑开飞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了隐身,B-2没有传统的垂直尾翼,只能靠翼尖的"分离式阻力舵"转弯:一侧舵面打开制造阻力,把飞机"拽"向那个方向,就像划船时单侧用力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就是追求极限性能的同时,就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极限代价:用技术复杂性换取战略简洁性——对手永远不知道这个"幽灵"什么时候会出现在自己头顶上。因为它的行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天气、气候等恶劣环境影响,犹如无人之境,只根据需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已经关闭的B-2生产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