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骄阳红似火,九泉山下绿色冉冉,那满坡栗树的山沟沟里飞出欢乐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六月二十三日,火热的夕阳落下山坡,遵化城东九泉山下和美山村只有三百多人的石炕子村南小广场成为人们的聚焦热点。每天茶余饭后,忙碌了一天劳作的农民朋友陆陆续续拿上自已的“家伙什儿”奔向快乐的广场,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加入“快乐山村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遵化市美丽乡村摄影协会随访记录)</p> <p class="ql-block"> 石炕子文化广场的音乐伴着栗花香随风吹到小厂岭的那边只有四、五里路的远的侯家寨镇北小厂村。遵化城北小有名气的大妈歌手朱红莲大姐,叫上“专属司机”,开上三轮电车坐驾,寻着美妙的音乐,来一埸“说走就走的”音乐之旅。嗯!说来还真有点浪漫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炽热的阳光照射,石炕子文化广场的热情远远胜过盛夏酷暑余温。</p> <p class="ql-block"> 穿着吊带背心都汗流浃背,他(她)们穿着厚厚的演出服扭起来没有太热的感觉,也是她(他)们的一种敬业的理念赋予的精神和力量。也许这就是咱山里娃特有的性格吧!</p> <p class="ql-block"> 谁说秧歌是女人的专利,没有大哥哥的参与是不完满的,六七十岁的大哥哥拿起彩扇呼拉拉的扭的更欢。并且不时的创造点乐趣逗大家一笑。</p> <p class="ql-block"> 两位“大妈”似扭拐着“三寸金莲”太君的罗圈脚步,一手甩舞着手帕,一手擎起二尺八寸的老旱烟袋,一掂脚一跺跟的还挺像那么一回事儿。其实两位即兴演员一位是来自五、六里路远沈家庄的张大哥,虽然已是古夕之年,因为喜欢就开着他的专属三轮坐驾带上老伴加入快乐的舞场,老伴看老伴表演更是乐的合不拢嘴。</p> <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岁的赵哥是上石河村村民,几次复发脑血栓后遗症折磨的他,腿脚并不是多利落,但是娱乐健身给了他无限的快乐和力量。他善于多角色逗乐表演给人快乐,自已也高兴</p> <p class="ql-block"> 这位也是一位上石河村退休老人,平时喜欢耍耍小龙,扭把大秧歌快乐健身,扭大秧歌还要穿上演出服装,这不刚下坐驾正在穿戴,一会儿到这“滚滚洪流”的大秧歌的队伍去寻他的影孑吧!!</p> <p class="ql-block"> 是什么魔力让交通本就不方便的小山窝里,这么火?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山里人最纯朴、最善良、最团结、最有凝聚力,山里人也最爱文明的文化。“七一”党的生日就要到了,听说要组织庆“七一”文艺汇演,石炕子、收台子联合舞蹈队赶排节目,为“七一”党的生日献礼。</p> <p class="ql-block"> 歌舞表演是农民最易接受和喜爱的文化生活,因为中青年农民要养家糊口,打工挣钱,村里多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虽然她们的表演还不那么流利整齐,但是就是因为有了她们心努力才有今天农村丰富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石炕子、收台子联合舞蹈队是三个以上的村的姐妹们联合组建而成,在她们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者加入她们的团队,并连续不断的闯进城市大舞台,在城区重多的表演队伍里经常出现她们的身影,这山村大妈文明团队里的“创业故事”有很多,这故事里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