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广胜寺

曾氏子

广胜寺是国家1961年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著名的汉传佛教寺院。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霍山南麓,最早建于东汉建和元年,算下来有1800多年历史。<div>  寺院史来当然是毁毁建建,修修补补,保留到现在的文物,究其何年何月,那是专业人员的事,我们知其美也就够了。 </div><div><div> 广胜寺以“三绝一奇一特”而知名,“三绝”即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飞虹塔、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华夏瑰宝元代戏曲壁画;“一奇”即唐代左右扭古柏;“一特”即广胜寺建筑之奇特。<br></div></div> 景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组成。这是位于山巅的上寺,山门门额上悬“广胜禅院”匾,之后依次是塔院、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等。 飞虹塔,中国四大名塔(其他大概是指河南的嵩岳寺塔、云南大理的千寻塔、山西朔州的释迦塔)之一,始建于明代。<div>  塔身八角形,13层,各层皆出檐,高47.3米。全身用黄、绿、兰三彩琉璃装饰,包括各种佛龛,人物,动物,花草图案等,一层翘檐下还有斗拱支撑。整体和谐,精巧炫丽。</div><div> 汉文版佛经的稀世珍宝《赵城金藏》,曾藏于飞虹塔内,后被移至今国家图书馆保存,它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称国图的四大镇馆之宝。</div><div> 飞虹塔为楼阁式密宗塔,可登。据云,86版西游记中,“唐僧扫塔”的塔,即此也。只是为保护起见,“唐僧”登得,游客是登不得的。</div> 建筑专家对广胜寺的元、明建筑特色津津乐道,我便拍一张以示了解,其实完全看不懂,以致应了那句话:“凡夫不可语道”了。 大概没人数的清这塔用了多少精美的彩色琉璃饰件。在明代(这塔是明代重建),琉璃也算是珍贵的工艺品,这塔的价值可就不菲了。<div>  琉璃不是玻璃,虽一字之差,但工艺和材质大有不同,古人没有近现代制作玻璃的设备,多采用传统的脱蜡铸造法,用不同矿石和金属在特定的温度下形成的结合物,要有模具,脱模后也需要打磨,需二、三十道工序才能完成。<div>  类似瓷器,琉璃在烧制过程中具有随机性,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做成独特的纹理、色彩和透明度,好的琉璃制品堪比玉器。</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侧柏</h3> 大雄宝殿前的这两棵古柏,左侧的向左扭,右侧的向右扭,笑传当年(唐代)栽树时,是两小和尚怄气所致。 大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和八十八佛,壁墙上为十二圆觉菩萨巨幅壁画。<br> 隔扇、照背、莲座俱镂雕精美,是木刻艺术上的上乘之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像的背光好复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骑兽的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刚形态</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寺韦驮殿的明代“神仙赴会图”</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下寺位于山麓,与上寺相距500米。由天王殿、前佛殿、大雄宝殿(后佛殿)组成。下寺的建筑大多建于元代,历史您久。</p> 这些木雕虽非古物,但个个形态逼真,活泼有趣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下寺一墙之隔的“水神庙”</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是祭祀霍泉水神的风俗性祭庙,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庙里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珍贵资料,被誉为广胜寺一绝。1998年,该画与另一幅壁画《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中的元代壁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53佛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众神赴会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神庙边上的“霍泉”,建庙缘于有它</h3>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公布的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 霍泉又名广胜寺泉,因出露于中镇霍山南麓而得名。早在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将霍泉载入《水经注》:“霍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泾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水”。</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掘的古遗址证实,利用霍泉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文献记载中出现了最早的引泉灌溉工程——北霍渠和南霍渠。</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霍泉灌溉工程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以渠长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为核心的较为稳定的历史渠册制度和三七分水的水权制度,被称为“霍例”,‘霍例水法”沿袭使用一千余年,至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e end</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6.24</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