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十五讲》读书笔记

米奇妙

<p class="ql-block">第一讲:‘‘现代性”概念与启蒙精神</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现代性”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吉登斯: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态度)、经济制度(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到政治制度(民族国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构。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p><p class="ql-block">‍ 它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结果:一是对于社会而言,它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的“全球化”二是对于个人而言,它确立了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即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我该如何生活”的思考与追求。</p><p class="ql-block">‍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己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其中个人“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主体性”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相对于中世纪的人被定位为依靠对神的信仰、通过禁欲而求得灵魂的救赎来说,现代人不在把世界看作是上帝的造物,而是认为世界是人的理性的设计,理性成了真理之源、价值之源,从而也成了现代性的安身立命之地。</p><p class="ql-block">‍福柯: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的精神。这种现代性的“态度”或“精神气质”是一种“哲学的质疑”,亦即对时代进行“批判性质询”的品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什么是启蒙?</p><p class="ql-block">‍“启蒙运动”这一概念,通常指的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所发生的一场广泛而有力的思想运动 ,其宗旨是运用理性来破除宗教迷信和盲从,用科学知识来消除神话和幻想,使人摆脱其蒙昧状态,达到一种思想与政治上的自主性。</p><p class="ql-block">‍康德 :启蒙就是使人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上在于人们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p><p class="ql-block">‍哈贝马斯:启蒙思想总是被理解为神话的对立面和反动力量,启蒙是用更好论据的非强制的强制力量来反对世代延续的传统的权威约束。</p><p class="ql-block">‍以赛亚•伯林 :把启蒙运动的“核心观念”概括为 : “宣扬理性的自律性和以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求知方式,从而否定宗教启示的权威,否定神学经典及其公认的解释者,否定传统、各种清规戒律和一切来自非理性的、先验的知识形式的权威”。</p><p class="ql-block">‍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p><p class="ql-block">‍(1)启蒙的理性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启蒙的目的是消除蒙昧,开启理智。理智即理性。 理性是一种不同于感性、情感、意志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思想、反思、从事逻辑判断与推理的能力,集中表现为一种“自我意识”的能力,或者说“我思”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是其他领域的理性主义的基础 , 它主张在获取知识方面 , 理性比其他途径如感官更优越,狭义理性主义是和经验主义相对的。广义理性主义则把经验主义也包括在‘‘理性主义”的范畴之内,泛指与宗教盲从、信奉天启真理相对立的一种反思与批判的思想意识和思考方式。</p><p class="ql-block">‍ 伦理学中的理性主义主张道德的原则是建立在理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情感、同情或其他非理性的基础之上的。</p><p class="ql-block">‍ 宗教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则是反对宗教知识中以‘‘天启”为核心的观念,主张一种理性化的宗教。</p><p class="ql-block">‍(2)启蒙的科学观念</p><p class="ql-block">‍ 启蒙的科学观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演绎型的方法论,转变到以牛顿、洛克为代表的经验型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莱布尼茨则:将真理区分为“逻辑的”与“事实的”两类,“逻辑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其反面是不可能的,逻辑与数学的真理属于这一类;“事实的真理”只有偶然性,其反面是可能的,属于一次性真理。</p><p class="ql-block">‍ 从伽利略开始,物理学的研究走上了一条从观察出发,提出假设,并通过试验等手段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之途。这一方法的要义在于,它反对单纯的构造“假设”,仅仅通过头脑中的构想来臆测事物。</p><p class="ql-block">‍牛顿:正确的科学方法应当是,在对现象的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特殊命题从现象中推出,然后通过归纳使之成为普遍的命题”</p><p class="ql-block">‍ 洛克: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知识论是以经验论为基础的,主张一切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并通过我们心灵对感觉材料的加工运作而形成。不存在任何先天的观念,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是感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外部客体的全部材料。</p><p class="ql-block">‍休谟:对于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学方面的抽象论证吗?包含着有关事实与存在的经验论证吗?如果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将它扔入火中烧掉,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p><p class="ql-block">牛顿、洛克、休谟的经验主义思潮后续演变为19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以强化了的逻辑经验主义的主张出现,它以“命题意义的可证实性”为标准,力图扫除一切非科学的命题。逻辑经验主义使启蒙时期以来的经验主义哲学成为显学,后来更以‘‘分析哲学”的面目出现,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主流学派。</p><p class="ql-block">‍(3)启蒙的“个体主义”</p><p class="ql-block">‍ “个体主义”的实质精神是 “ 以人为本”,即在人与社会这两极中,个人是本原的、根本的存在,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是服务于个人的。个人是目的,社会只是实现这些个人目的的手段。它与“利他主义”( altruism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在肯定个人权利的存在及其不可剥夺性的同时,还可以肯定对他人的仁慈与关心,鼓励一种无私心的、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的行为。</p><p class="ql-block">‍(4)启蒙的“自由主义”</p><p class="ql-block">‍ “自由主义”基于个体主义,涵括了政治与社会哲学中的广泛内容,包括自由、平等、宽容等价值,以及民主、法治、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等为实现上述价值而必需的手段。自由主义的这些思想,为西方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制度设计所需的理论指导,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