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文宗路,弘扬遗山风 纪念元好问诞辰835周年系列活动之二 寻迹好问(7)元好问避难客居地--河南三乡

明天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6 月14日星期六。我们是今天早上8点30离开山西陵川的,按照行程安排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河南的宜阳三乡镇,寻找元好问当年的避难客居地。</p> <p class="ql-block">上面图片是五花塔</p> <p class="ql-block">河南宜阳三乡距山西陵川大约是260公里,经陵侯,二广,连霍,宁洛高速全程用时大约四个小时中午12:30到三乡镇。</p><p class="ql-block">图片是我们正好赶上在三乡镇举办的河南省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宜阳因地处境内西部宜水之阳而得名。属于河南省洛阳市辖县,位于洛阳市西部,东连洛阳涧西,西接洛宁,南与嵩县、伊川交界,北与新安、渑池为邻,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 人口56.36万人;</p> <p class="ql-block">自东周时期置县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召伯听政之处、“诗鬼”李贺故里;有韩国故城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虎头寺石窟等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汉唐洛阳—西安两京故道,孕育诞生了辉煌灿烂的诗词文化、西游文化、驿馆文化。 </p> <p class="ql-block">三乡镇原名三箱,后以三小村合为一村得名。三乡镇,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地处宜阳县西部,东与韩城镇接壤,南与张坞镇隔河相望,西邻洛宁县,北接高村镇, 面积67.75平方公里,人口大约3.8万</p> <p class="ql-block">三乡镇境内有光武庙、五花寺塔、竹阁寺等古建筑群落构成了汉唐、宋金文化为基本内涵的人文型旅游景区,“汉刹云山”、“唐宫烟水”位居宜阳县古八景之列。仁村、上沟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已有五千年历史,汉山山麓是汉光武帝刘秀大败赤眉军的古战场,唐时设三乡驿,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在此建行宫连昌宫,三乡镇是唐代连接东京和西京(洛阳至长安)的要道南崤道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今天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元好问要在1216 年到河南避难呢?</p> <p class="ql-block">要想把这个问题回答好,我们就应该了解元好问在1209年到1216年这七年之间发生了些什么状况?</p><p class="ql-block">前面章节我们介绍了元好问是怎么去的陵川,他与老师郝天挺是怎么学习交往的。到了1209年他19岁的时候离开了陵川离开了老师。他又开始了新的人生最重要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到了他19岁的时候,正逢热血青年时期,再次赴长安赶考,再次落榜。1210年养父元格去世后,他的县令子弟“官二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悠然生</span>活戛然而止。‌此时的元好问其活动重心主要是回到忻州定襄赵村姥姥家到遗山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绕学业精进与备考。</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元好问已经与妻子张娴结婚两年啦,<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好问一生育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再加上他的母亲已经是一个大家庭啦!</span></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元好问生活的相对平稳,他在学习的同时广交朋友,比如定襄的进士孙九鼎,周献臣等。结伴游走于定襄的山山水水,比如滹沱河,七岩山,圣阜危楼,留晖的洪福寺。写下不少赞美家乡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1213 年那年元好问二十三岁家里更是发生了一场大变故。蒙古大军突袭元好问的老家忻州,并在忻州城破后大肆屠杀百姓,“屠城十万余众”。祖居在此的元家也不能幸免,元好问的亲哥哥元好古就在此次惨剧中丧生。</p><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是三乡镇三乡驿城博物馆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元好问,由于在距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而侥幸逃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在此情况下1216年元好问在兵祸结束后被迫选择举家避难迁往河南宜阳三乡镇。</p> <p class="ql-block">那么元好问为什么要选择河南宜阳三乡镇呢?</p><p class="ql-block">他首先考虑的是地域的安全问题,三乡地处河南永宁(今宜阳),洛阳周边有金朝重兵驻守,形成相对安全区域,可有效躲避蒙古铁骑的锋芒。</p><p class="ql-block">李贺雕塑。</p> <p class="ql-block">退逃便利,洛河流经三乡,蒙古军攻占潼关时,元好问可迅速南渡洛河退守女几山(今花果山),凭借地形避险</p> <p class="ql-block">人文积淀深厚‌:三乡是唐代诗人李贺故里,拥有汉光武庙、连昌宫(唐代皇家行宫)、五花寺塔等古迹,文化氛围浓郁,对元好问极具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文人聚集效应‌:贞祐之乱后,中原士族多避乱于此,如陈赓兄弟、郭峤等名士均迁居永宁,形成稳定的文人社群,便于学术交流。</p> <p class="ql-block">知己辛愿居此‌:元好问视辛愿(号“溪南诗老”)为“平生三知己”之一,辛愿定居女几山下,吸引元好问前来投奔并长期居留。</p> <p class="ql-block">诗坛交流便利‌:三乡成为金末文坛避难中心,麻革、陈赓等诗人云集,元好问在此与众人唱和,奠定其诗学思想,并创作《论诗三十首》。</p> <p class="ql-block">环境宜居‌:三乡依山傍水(岳顶山、连昌河环绕),被时人赞为“洛西山水佳胜”,农业自然禀赋好,适宜长期隐居。</p><p class="ql-block">‌交通枢纽地位‌:作为唐代两京驿路要冲,是少有的水陆联通驿城,三乡驿便于获取外界信息,同时因非战略焦点而减少战火波及。</p> <p class="ql-block">所以元好问选择到河南宜阳三乡这里避难客居。</p> <p class="ql-block">由于没有当地人联系,一开始我们导航小寨结果大方向就错了。东南与西北的关系,结果重复两次导航都是错误的,到达的地点是高速路上的一个点。</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选择导航了三乡镇,这就来的了我们要找的地方。结果我们可以说走了一个完整的宜阳大地。行程大约9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虽然来的了三乡镇,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我们要找的是西街又是一个片区它分东街中街和西街,西街又有好多村子。比如我们要找的是西街小寨,小寨又分下小寨和上小寨,我们找到就是宜阳,三乡西街,上小寨村。</p> <p class="ql-block">上小寨村现在还是一个极其贫穷落后村子,自然条件非常差,元好问就客居在离村边不足20米的地方,估计在800年前元好问客居的这个地方一定是村子的最外边。现在村子虽然还稀稀疏疏有人在住,但居住条件十分的破旧简陋。在我们忻州贫困地区也很少见此景。</p><p class="ql-block">我在想元好问当时一定是为租金而考虑选择便宜之地的。</p> <p class="ql-block">可想当年的元好问在小寨避难是如此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现有文献记载,</span>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三乡小寨极</span>其恶劣的环境下元好问在避难期间(约1216—1218年)创作了多部重要诗篇,具体可考的代表作包括</p> <p class="ql-block">《论诗三十首》‌</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元好问在三乡系统总结诗歌理论,以绝句形式品评汉魏至宋代诗人风格,提出“天然真淳”的诗歌主张。该组诗奠定了其文坛地位,标志着其创作的首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三乡杂诗二首》(其一)‌</p><p class="ql-block">收录于元好问诗集,诗中“薄云楼阁犹烘暑,细雨林塘已带秋”等句,生动描绘三乡夏秋之交的景色,反映其寓居时的自然观察与心境。</p><p class="ql-block">‌诗句节选‌:</p><p class="ql-block">梦寐沧洲烂熳游,西风安得钓鱼舟。</p><p class="ql-block">薄云楼阁犹烘暑,细雨林塘已带秋。</p> <p class="ql-block">《秋日载酒光武庙》‌</p><p class="ql-block">与友人同游汉光武庙所作,其中“百年星斗归天上,万古旌旗在眼中”怀古喻今,借历史兴衰抒发现实忧思。</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从1216年至1218年两年的时间在这里度过。</p> <p class="ql-block">胡传志,男,1964年4月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中国陆游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理事、《安徽古籍丛书》第四届编审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这是他撰写的元好问三乡避难记碑文。</p> <p class="ql-block">胡传志是当代研究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的权威学者,其研究成果涵盖元好问的生平、文学创作、史学贡献及学术传承等多个领域。</p> <p class="ql-block">胡传志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元好问个体价值的认识,更重构了金元文学史的整体图景,凸显了元好问作为“金元文化承续者”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今天寻迹好问探讨元好问为什么要到河南宜阳三乡西街小寨避难?两年来他在这里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进行了追踪探寻。不知道你是否满意?</p><p class="ql-block">下一站我们自驾去元好问避难的第二个地方—女几山,(人常说的花果山)。期待在那里又能发现些什么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