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的微笑—吴哥窟掠影

皮立平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79500</p><p class="ql-block">使用器材:尼康D800、镜头24-120mm f/4</p> “高棉的微笑”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特指位于暹粒市吴哥王城(大吴哥)中心巴戎寺内的49座巨型四面佛雕像,这些佛像以其神秘安详的微笑闻名于世。 巴戎寺由吴哥王朝最伟大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建造,作为大乘佛教寺院。 佛塔共49座(另有说法为54座,代表吴哥鼎盛时期的54个省份),每座塔的四面均雕刻高约3米的佛面,总计216张微笑面孔。 阇耶跋摩七世在吴哥王朝鼎盛时期修建巴戎寺,旨在将其作为“宇宙中心”(象征佛教须弥山)。传说他预见到王朝未来的苦难,希望通过佛像的微笑抚慰众生。 佛像的面容据考证以阇耶跋摩七世本人为原型,融合了高棉人的典型特征:宽鼻厚唇、眼帘低垂,表情宁静慈悲 四面分别代表佛教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传达宽容、平和与超脱的精神境界。这种微笑被解读为对战争、苦难的超越,象征“历尽劫难后的宁静力量”。 巴孔寺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地处于暹粒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印度教寺庙。根据1935年发现的寺碑记载,此寺庙乃是881年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建立的国寺(当时的都国都在罗卢奥斯Rolous)。巴孔寺原为废墟,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从1936年开始修复,经过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复原貌。巴孔寺是一座五层的方形金字坛,底层边长65米,各层的基点原有塔门,最顶层中心矗立一座宝塔。<br><br> 巴普昂寺是柬埔寨吴哥地区的一座寺庙,坐落于吴哥城内,位于巴戎寺西北。它是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的国庙,建于11世纪中叶,为三层寺庙山结构,供奉印度教神祗湿婆。到了15世纪后半叶,巴普昂寺被整改为佛教寺庙。 到了20世纪,寺庙已经大面积坍塌,随之展开了艰难的修复工作:第一次修复尝试在1960年红色高棉执政时期被打断,砖块位置的记录遗失;第二次尝试在1995年由法国领衔的考古团队发起。 2011年四月,时隔51年,考古学家终于完成了对寺庙的修复。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与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出席了2011年7月3日的剪彩仪式,成为了游览翻新后寺庙的第一拨人。 崩密列是一座小吴哥窟式的寺庙,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这座寺庙距离吴哥古迹群以东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建造这座寺庙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 崩密列建于12世纪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朝代,它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遗迹。崩密列的护城河长1.2公里,宽0.9公里,它和吴哥寺几乎一样大的规模,但依然被丛林严密包裹着。由于比较荒僻,所以很多浮雕和塑像已被掠夺,但寺庙的神秘气氛仍旧在森林深处弥漫。 吴哥的斗象台建於十二世纪末,也是贾耶跋摩七世的年代。台的长度超过三百米,共有三个平台。南部的梯级以三头饰的大象为柱,象鼻卷著莲花。平台的墙壁则雕上狮子和神鸟。 斗象台刻有不少厚皮动物如大象、犀牛、河马等图饰,同时更有迫真的打猎场面。象台的外观,主要是厚皮动物如大象、犀牛、河马等图饰,栩栩如生。古代的吴哥国王,站在斗象台上检阅,举行各种公共仪式,马队、车队、象队,鱼贯在广场上走过。 <br>  女王宫建于967年的罗真陀罗跋摩时期,而于1002年的暗耶跋摩五世时期完成。 女王宫原名"湿婆宫",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湿婆神。 该寺是古代高棉雕塑的最精华作品之一,为红色砂岩修建而成,寺院前的神道长约67米,建筑主体区域面积大约为500平方米。寺院整体为红色砂岩雕刻而成,内部四座寺院守卫雕塑被移至金边国家博物馆,现有雕塑为复制品。 普力克寺 圣剑寺,是吴哥一座建于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时期的主要庙宇。 它紧邻吴哥城东北方。相传该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他父亲而修建的。 圣剑寺规模宏大,其长方形的围墙长800米、宽700米。通往寺庙有四条路,在寺庙的门口立着数尊手拿长蛇搅动乳海的众神与阿修罗,在东西两边,有一列长的砂岩石莲花墙,而莲花上曾经有佛像,但在湿婆派主持时,他们被毁坏。在圣剑寺东边入口有一座两层建筑物,相传这座房子是用来存放圣剑的。 在大吴哥古迹群里,与古代法院、斗象台正面遥相对应的有一幢幢红色的塔楼。塔楼共有12座,掩映在丛林中,在金色的阳光下非常显目。就是十二生肖塔。 它们一字排开,庄严肃穆。每一座建筑上,分别刻有不同的动物,从南向北排列的名称和顺序与中国十二生肖一模一样,也是从“鼠”开头,到“猪”为止,显然是受了中国汉族文化的影响。 塔普伦寺是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兴建于1186年。塔普伦寺属于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当年它是一所拥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塔普伦寺之后,即因整座寺庙已被树根茎干纠缠盘结在一起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由此形成了塔普伦寺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象与标记。 结实雄大的榙普伦寺,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树所盘踞,它们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由一颗不起眼的小种子开始,历经数百年的努力,深稳紧密地缚住神庙,让枝干有力地向天攀升。 而今卡波克葱茂的树叶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际,与神庙交错相缠,蔚为奇观,以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树也应列入神庙历史的一部份而一并保护。 吴哥城城门 小吴哥既是吴哥窟。 <p class="ql-block">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p> 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 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