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但凡向西出游时,总爱先到常兴,也许当年在常兴站工作过几年,对这里熟悉,有了感情,便印象深刻。但那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每次路过,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先到常兴去转转,就像回村子一样。</p> <p class="ql-block">对常兴,我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就像一个长期出门在外的人,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有人把这种感情称作“乡愁”,这种称呼在这里尽管不太准确,但常兴这地方,是我从陕南调回后工作的车站,印象特别深刻,至今念念不忘。每次一到这里,我就会想起我当年住过的那间宿舍,想起广场边那一排二三十米高的白杨树,想起当年的许多同事,也想起车站发生的许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今天一大早从武功开车近四十公里又来到常兴,现在这地方道路宽阔,房舍新颖,面貌变得不敢认了。特别是镇南那个十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幅现代化城市景象。也许今天逢集,一街两行,映入眼帘的尽是西瓜、鲜桃,青红李子和各种甜瓜,那些叫卖的电喇叭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卖西瓜甜瓜的都是一些贩子,瓜果装在自己的蹦蹦车厢里;卖桃子李子的是一些六十岁左右的老头和妇女,果子就摆在一大张塑料纸上。看着那色泽鲜艳的笨桃,浅黄硕大的水蜜桃,和杏子颜色一样的大黄桃,就让人有种馋涎欲滴的感觉。几十个摊位摆了半条街,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这是当地果农在卖自家园里的水果,价钱比较便宜,所以也特别吸引人的眼球。</p><p class="ql-block">把车停好后,老伴去买桃子,我就在街上随意的转悠起来。这当年熟悉的街道,现在宽多了,中间还划了分道线。常兴是眉县的一个大镇,九十年代初我在常兴火车站工作过。当年车站广场外面两排门面房早就拆了,现在成了一个绿化广场。我此刻站的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小吃街,面皮油条豆腐脑,包子卤肉羊肉泡,各种琳瑯满目让人馋诞欲滴的美食小吃,至今仍记忆尤新。那时和车站几个同事,经常在这里吃早餐。特别是忘不了那个烧醪糟的老头,他烧出的醪糟香甜可口,味道独特。一笼包子一碗醪糟吃饱后,真是舒服地赛如神仙。只有中午饭在车站食堂吃,因为炊事员杨新成做的宽面条堪称一绝,名扬武功车务段管内各站。有时候早上也吃羊肉泡馍(或麻花),那又是一种独特的味道。这是眉县扶风一带人的吃法,在碗里放上切好的羊肉,掰好的麻花或馍块,再从煮羊肉的大锅里浇上几勺冒着油花的热汤,最后放上切好的葱花,一碗味道鲜美的羊肉冒馍便端上桌来。</p> <p class="ql-block">常兴地处眉县的东北角,距县城二十多公里,也是眉县一个大镇。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在镇南约五公里的渭河上修建了一座大桥,常兴车站便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常兴站虽是个小站,但也是陇海线通车时的老站,有八十九年的历史。现在虽然改了站名,但它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当年扶眉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烈士陵园就在车站北面五百米的郭何村;秦代名将白起的故里就在车站西南五里的白村。常兴镇不仅是一个古镇,现在更是眉县新兴的工业园区,向南绵延十多公里,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厂房鳞此栉比。</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常兴火车站改名了,叫眉县东站,新修了一个很气派的侯车室和站前广场,“绿巨人”客车在车站也有了停点,听说停了多年的货运也恢复了,这的确方便了车站周围群众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p><p class="ql-block">可是从心里说,我还是喜欢当年常兴站的热闹和红火劲。那时侯每天有两对客车停车,往东往西都很方便,每趟车都有一二百人上下。因为当时只有常兴有座渭河大桥,眉县县城和渭河南各乡镇的人出行都从常兴坐火车。眉县站虽在常兴西边十多公里,和县城隔河相望,近在咫尺,就因为没有渭河大桥,县城及河南的人只能在常兴站上下车,那里有通往县城的班车。一座渭河大桥,也使常兴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当时有名的常兴氮肥厂、陕西碳素厂、渭河玻璃厂等大型国企都建于常兴周围,常兴也就成了眉县的工业强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常兴有得天独厚的铁路公路交通条件,一些中小私企也遍地开花,每天进入货场运货的汽车排成一两公里的长队;街道上也特别热闹繁华,酒店旅店商店顾客盈门。车站前面有两排门面房,光卖大肉的就占了十几家。当时有许多城里人坐火车专门到常兴买肉,因为常兴的大肉迎合了顾客要求,不仅便宜还肥瘦一个价。摊主也生意兴隆,城里人爱吃瘦肉,农村人爱吃肥肉,所以肥瘦不愁卖。每个摊位每天总要卖几头猪的大肉,因为来买肉的人一般都要买几十斤大肉。有的买了肉自己吃,有的帮朋友带,还有的是做生意。所以每天上午那段时间,车站广场边肉摊的生意是最红火的,常常聚集着一堆堆人。</p> <p class="ql-block">车站新的侯车厅,修的宏伟大气,新颖现代,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但比起现在街道的热闹劲,这里就显得有些冷清。只有楼顶上“眉县东站”那四个大红字还有点生气。时代变了,原来的旧站舍都拆了,当年单身宿舍院子及附近一大片地方,变成了现在这座侯车大厅。那一排高大的杨树也不见了。据说那些树是解放时栽的,我到车站时,每棵树都长得粗壮笔直一个人也抱不住,一条直线排到家属院那边,成了车站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些年到了暑天,宿舍院子里浓荫密布,风动树叶飒飒作响,我们在树荫下谝闲、吃饭、休息时,心里便先感觉到凉爽无比。就连睡觉时这飒飒的声音也成了难得的催眠曲。今天一到车站前,便又想到那排白杨树。</p> <p class="ql-block">车站那时有四五十人,包括客货运装所有职工。另外车站还有劳动服务公司和二线装卸队。正式职工里三四十岁的居多,还有几个更年轻的。由于车站货运量大,效益好,职工也团结。三年后我调离常兴,到武功车务段机关工作,但和车站许多同事结下深厚的情宜,至今难以忘怀。据我所知,有四五个同事因身体原因已先后辞世,包括我的师傅孙承明同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车站的家属院门口时,看着当年这热闹的地方,现在却空荡荡的。只有那棵大核桃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一只小狗从草丛中钻出来,“旺旺”地叫了两声便跑远了。当年刚到车站时,就连这家属院的平房也住不上,因为铁路上的住房一直很紧张,后来在绛帐学校住了两年。此刻我仿佛一个远游的人回到自己从小生活过的村庄,看到这里虽然破旧不堪,人去房空,面目全非时,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留恋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在街上找到老伴,她已买了几袋桃子,于是我们继续开车前行,想去看看眉县“千亩荷塘”的荷花开了没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