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赴郪江庙会借宿仓山,正好打卡仓山古镇!实话说,古镇早已失去了昔日或许有过的喧嚣与繁华,但,正在修缮的帝主庙依然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外墙砖雕精致细腻,一笔一划记载了清代移民带入的信仰文化。它见证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历史,是移民文化、商贸文化和地方信仰融合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古镇另一处历史见证处就是禹王宫。</p><p class="ql-block">大禹是华夏民族共同敬仰的治水英雄和圣王。湖广移民修建禹王宫,既是人们对祖先文化的传承,也寄托了祈求风调雨顺、庇护一方安宁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禹王宫可以窥见的是昔日的辉煌,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惟有一位红衣信徒在虔诚的守护,那孤独的喇叭反复吟颂着经文,远远听着,还以为有众僧在做道场!仓山古镇的寻常巷陌中,禹王宫静立于此。步出宫门,返身回望,禹王宫在身后渐渐低矮下去。方才殿中那“德配神禹”的匾额却依然悬于心头。大禹治水或许只是一个传说,但毕竟是人们祈福挡灾,灭难,风调雨顺的美好夙愿!其功绩不在宫室壮丽,恰在于疏浚洪水、安定民生。</p><p class="ql-block">禹王宫的存在,岂止是一处古老的屋宇?它分明是那古老魂魄栖息的所在,亦如一方精神之砥柱,屹立于这喧嚣尘世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仓山古镇街景</p> <p class="ql-block">帝主庙外墙</p> <p class="ql-block">帝主庙外墙</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蔡华摄)</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p> <p class="ql-block">从禹王宫出来午餐,办理入住,小酣一会儿,前往郪江古镇为明天的庙会活动采点!</p><p class="ql-block">郪江古镇看起来比仓山古镇好了许多,街道是干净整洁的,有人居,也就有了烟火气。古街上,除了我们一行人,似乎也没有更多的闲杂人员。老师带着我们一个点位一个点位的指导、讲解,从构图到拍摄参数、摄影技巧,图文参考。王爷庙里有在为明日庙会做准备工作的老者,也有一些茶客,更多的是摄影者。拍摄了一些庙会筹备的场景,在晚霞的陪伴下,返回仓山入住。</p><p class="ql-block"> 寅时未过,月牙高挂,星斗犹悬,车轮碾碎川中丘陵的薄雾,去赴一场千年之约——郪江庙会。抵郪江,天光微熹。古镇尚在昨夜的露水中酣眠,唯有九龙桥下汩汩的郪江水,絮语着千年往事。桥头石兽静默,苔痕斑驳,是时光的拓印。</p><p class="ql-block"> 老街两侧,木板门“吱呀”次第开启,炊烟混着蒸糕的甜香,袅袅升起,唤醒沉睡的街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王爷庙,梳妆巧扮,配上符合自己角色的服饰行头。梳妆者、摄影人在大榕树下忙碌的身影恰似庙会高潮前悠长的引子。</p><p class="ql-block">日头攀上金钟山脊,古镇陡然沸腾!锣声破空,唢呐高亢,如一道无形的令符,将四乡八野的人流瞬间聚拢。王爷庙朱漆大门訇然中开,檀香如云涌出。但见八位精壮汉子,皂衣束腰,一声吆喝,肩扛描金神轿巍然出庙!城隍爷金身端坐,冕旒垂珠,不怒自威。刹那间,万头攒动,香烛高举,无数祈愿随青烟直上九霄。</p><p class="ql-block">“肃静”“回避”虎头牌开道,金瓜钺斧寒光凛凛。皂吏扮相者面涂重彩,阔步前行,仿佛自明清古画中踏出。</p><p class="ql-block">虽然老师昨天已详细讲解了拍摄点位、技术要领,但当面对这宏大的场景时依然不知所措,只有追赶着巡游的队伍一阵狂拍,用镜头穿透千年时光,定格阴阳两界的狂欢!巡游队伍蜿蜒如龙,鼓乐喧天。白发老妪拄杖蹒跚,稚子骑父肩雀跃。人浪推挤着我,汗气、香火味、油炸食物的焦香、尘土气……五味杂陈,扑面而来,是滚烫的、活着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巡游队伍从小学门口出发沿古镇绕新街,过石桥返回王爷庙,用时不到两小时,真是台下千年功,演绎几分钟。</p><p class="ql-block">巡游毕,人潮散入街巷,汇成沸腾的市集海洋。油锅“滋啦”作响,金黄酥脆的郪江麻花如金蛇狂舞;晶莹剔透的凉虾冰粉盛满粗瓷碗,浇上红糖汁,是盛夏救赎;竹匾里椒盐油炸小鱼,佐一把翠绿香菜,咸香酥骨;更有豌豆粑粑、红糖糍粑、现扯的龙须糖……叫卖声、咀嚼声、油锅沸腾声,汇成最诱人的市井交响。城隍庙、王爷庙、地祖庙,香客摩肩接踵。地祖庙前,农人奉上新麦、瓜果,伏地虔诚叩拜。青烟缭绕中,皱纹深刻的脸庞写满对土地的敬畏与期冀——“风调雨顺,仓廪殷实”,千年农耕文明的祈愿,在此刻无比具体。王爷庙内,古戏台飞檐翘角,雕梁犹在,却已无丝竹管弦。仅有的锣鼓伴奏 ,将完成下午所有的地方戏的表演,演员寥寥无几,一人分饰多角色,但这也不影响四邻八乡的人们看戏的热情,人们早早的进场占位,有的人还自带板凳翘首以盼!</p><p class="ql-block">归途,心间却仍鼓荡着那里的喧嚣与寂静,脑海里一直闪现着那一幅画面:透过窗孔的光束穿过阎罗殿的牌匾,洒向正在诵经和祈福的老者 ,这束信仰的微光稍纵即逝!感叹着参与巡游者深耕的面容与蹒跚的脚步,围观的乡邻也难见几个年轻的面孔。或许今天是周一,年轻人、学龄的孩子们都在忙生计、啃读书本的缘由吧。如此盛大的省级非遗文化遗产的节日,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守在古镇旁边的小学生放半天假让他们直观的上一堂人文历史课呢?</p><p class="ql-block"> 一波又一波的摄影人穿梭在人潮中用镜头作笔,铭刻川中人文的鲜活脉动,让传承的温度在光影中永恒流淌,它或许不唯美,但却承载着香火的氤氲!</p><p class="ql-block">五月廿八的郪江,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更是一次时间的穿越。城隍巡游的庄严傩影,市集鼎沸的烟火百味,九龙桥下不舍昼夜的江水……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深沉的脉动 ,庙会不仅是神灵的庆典,更是生民的狂欢,是古老巴蜀文化在血脉中的倔强流淌,希望能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观郪江庙会原本主要任务是拍摄,然而面对庞大的场景,即便是老师苦口婆心的指教、踩点、自己也不知所措,这主要在于自己拍摄前没有做功课,不了解庙会的精神所在,心中无数。返回之后,通过老师组织的看片会,知道自己差距所在。比如早间的化妆,我看到摄影师比演员还多,就没有拍摄,而老师拍的照片却如同专场一样;运用了运动模式,对焦不准确,很多照片都是模糊的,在拍摄中不能快速准确的调整好拍摄参数,错过许多精彩瞬间构图小气拘谨、拍摄人物时不够近,角度不够夸张,缺乏张力,闪光灯的运用特别不好,没有注意到用相机参数确保背景的细节,闪光灯保证主体曝光的准确性……通过看片会老师的讲解明白了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画面构成的元素一定是为主体服务的,按下快门前要仔细观察,尽量避免对画面无帮助的元素进入画面。</p><p class="ql-block">问题多多,收获也多多!特别感谢三界影匠刘达老师、小柒老师本次活动拍摄前、拍摄中、拍摄后的悉心指导!感谢一路陪伴的友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