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花漫九州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四十三章。</p><p class="ql-block">我们说“反者,道之动”是整个这本书思维的总纲,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第四十章一开头就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这里边出现了两个在《道德经》里边非常重要的字,一个是“弱”,也可以称其为“柔”,另一个就是“无”。第四十三章是对这些内容进一步的引申和展开。</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p><p class="ql-block">最柔弱的东西,反而能够攻克最坚硬的东西。那些没有间隙的地方,无形的东西却能够进入,能攻克。就像风,没有什么地方它进不去的。这些就是“道”,道讲完了。老子开始讲“德”。</p><p class="ql-block">“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从“至柔驰骋于至坚”,“无有入无间”中知道:人类也是一样,有些事情,无为比有为效果更好--“无为之有益”。可是话说回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按照无为的道理去做事,所获得的好处、益处,天下的人却很少能够知道,很少能够达到。</p><p class="ql-block">这些话该怎样进一步理解呢?老子在第七十章讲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什么意思?其实,我讲的道理都是非常简单的、平常。但是大家为什么不知道呢?做不到呢?因为这里边就隔了一个东西--欲望。有些事情大家明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很多东西被欲望牵引就变得难做了。就像我们说“不贪为宝”,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上当?有些人上当了还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是因为贪心才是上当受骗了嘛。没有这个贪心,很多事情理解起来就太容易,太简单了。但一个骗局,往往能骗很多很多人!</p><p class="ql-block">再说回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天下的“至柔”是什么?无形是风,有形是水。第七十八章就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不是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吗?天下什么东西最坚硬,石头?水滴石穿;金属?水刀切可以割金属。有什么坚硬的东西是水它克服不了的呢?风更是弥漫天下,摧枯拉朽、无所不在,力量无尽。你说这个东西没有间隙,但是无形的东西,它反而能够穿透它。现在,科学发现有一些微小的东西,比如说中子、粒子、量子……他们是无形的,你看不见,但没间隙的地方,它们都能够进入。我们眼里没有间隙的地方,对于它们来讲,缝隙简直太大了。</p><p class="ql-block">“无有入无间”,在强调无的东西的作用。道家的“无为”相当一部分内容在讲“无之为”—这些无形的东西、无用的东西的作为。所以,不要把“无”理解为“没有”,把“无为”理解为“不做事”。</p><p class="ql-block">“吾不言之教”,第二章讲过“行不言之教”,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话太多了,老去教化,训导别人,反而会起负面的作用。老师也罢,家长也罢,国家的领导也罢,做一个好的榜样,上行下效。孔子也讲了一句话,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里小人不是道德上的低下,而是指人民、平民、一般人。榜样的“不言之教”就像风一样,一般人就像草一样。风向哪个方向吹,他们跟随着风而倒。</p><p class="ql-block">无之为所带来的益处,天下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希及之”!在讲第三十七章的时候我们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规律、规则就是“无为”,而“无为”的效果却是“无不为”--覆盖面更广,效果更好。这不就是“无为之益”吗?—开始讲第一章的时候,我就给大家说过,道家讲的“無”和舞蹈的“舞”字形极为相近。因为对于原始人来讲,舞蹈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大了。有形的几个姿势,产生出的力量却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既然是“无”是“无之为”,那么“无用”,也就是“无用之用”。</p><p class="ql-block">你认为没用的东西,其实不是它没用,只是你没有看见它的用处。书法有什么用,绘画有什么用?不能当吃,不能当穿,可是如果大家否定了这些,那不就进入了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的境地了吗?人生最没用的事是什么?睡觉。睡着了什么都做不成。小孩最讨厌睡觉了,可是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被失眠所折磨,为睡不着觉而痛苦。这些“没用”的事你做不成,那么有用的事你也做不来。</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老子的感慨。大家老看不到这一点,老觉得无为的事情没用。殊不知你不做这些无为的事,就不能真正的有为。不了解这些无用东西的作用,你也就不知道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有用。</p><p class="ql-block">从“反者,道之动”,一直到现在,都在讲述一个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