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荣耀,善良如林

莲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名 莲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 1628149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 片 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电视剧《父辈的荣耀》追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电视剧用三十集的时长,演绎了东北兴安岭伐木工人顾长山一家三代,二十多年里爱林护林,为林业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喜欢这部年代剧、一是因为我同属那个时代,还因为我最初工作的单位,是由东北哈尔滨轴承厂在汉中援建的三线企业。厂里的东北人老鼻子了,大碴子风情弥漫了整条山沟沟。他们的生活方式,性情习俗,语言风格,处事习惯,大澡堂,酸菜缸,黑糊糊的大酱,如影随行伴我多年。后来,我们都走散了。可他们的音容笑貌一直印刻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当电视里那浓浓的东北韵味,活色生香的展现时,亲切的不知所措。看到演员们栩栩如生的表演,沉下去的日子活泛起来,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朴质动荡的年代,与师傅们、工友们一起,在机器的轰鸣中,热火朝天地干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北曾是充满荣耀的“共和国长子”,白山黑水间国企林立,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进,国有企业轰轰烈烈的改革,东北遭遇了遽然的冲击。新世纪前后的“下岗潮”深刻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东北家庭。相同的时代、相同的命运,不同地域的我也在改革的浪潮里翻滚,蚀骨锥心的“阵痛”至今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电视剧从1997年开始,林木行业面临减产限伐。原本是“国家工人”身份、端着铁饭碗的伐木工人,面临或“停薪留职”或被买断工龄自谋生路的新政策,大兴安岭三道沟林场的923工队首当其冲。对于一直勤勤恳恳、以工人身份为荣的伐木工人来说,伐不了木“那不成废物了”……这是让他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的时代巨变。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令人唏嘘,使人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身为工队队长 ,顾长山很努力地想为工友们保住饭碗,可在硬性的下岗指标面前,他无能为力。这一年是顾家非常艰难的一年。工友的冷眼,大儿子顾兆成当兵梦破裂,小儿子顾兆喜在山上帮母亲采蘑菇,踩到捕兽夹,刺伤一只眼睛……在收入愈发捉襟见肘的情形下,顾长山和妻子那存花要养活一个老人和五个孩子,要应付接踵而至的意外,生活何其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导演的眼光真毒。由郭涛扮演的劳动模范顾长山,一出场就给人踏实感,敦敦实实,身着不太板正的中山装,支棱着头发的大背头,凝视手中的限伐图长吁短叹,一脸沉重。工友会上,面对“裁员限伐”,一句“只要有我顾长山在,就不会饿着大家!”…… 短短几个镜头,一个厚重质朴、有道义敢担当的东北汉子巍峨耸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庭女主人那存花由刘琳担纲。她真没让观众失望。一亮相,就认定是咱自家屋里的亲娘。淳朴善良,吃苦耐劳,整日围着锅台转,打理一家三代8口人的吃喝。她看似普通实则能为孩子撑起大伞。骨子里坚强、善良的品质,就在那一碗粥、一盘酸菜饺子、一声吆喝里淋漓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对夫妇太不容易!家里8口人,与顾长山真正有血缘的只有小儿子顾兆喜。老人是顾长山的师傅,无儿无女,退休后顾长山夫妇自愿赡养,孩子们都喊他“爷爷”;长子顾兆成原是随母亲陪嫁到顾长山家里的“拖油瓶”;老二刘兴杰是工友搭档的儿子,搭档不幸因公殉职,伤心绝望的母亲一心要改变命运,留下儿子南下谋生,准备冲刺高考的刘兴杰成为“留守儿童”,几番变故,顾长山把孩子带回家中安顿下来;女儿梁凤勤奇葩的紧,工友梁富宽怕这个计划外的女儿影响自己“留岗”,与妻子马晓云吵架口无遮拦伤了孩子,这个丫头在一次离家后“赖”在顾长山家里,死活不肯跟母亲走,从此,顾家就多了个闺女;最小的儿子刘自强更曲折,父亲刘玉良因捕猎保护动物被蹲守的公安人赃俱获,后查出还有命案背负,是全国通缉的要犯。刘自强从小没有母亲,现在又没了父亲,乖巧的孩子让顾长山恻隐之心再度膨胀,“多双筷子”的事,为自家再添一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们乖巧懂事的令人心疼,“爸”“妈”,脆亮的叫声冲淡了大人沉重的叹息。顾长山的铁汉柔情,那存花的善良隐忍,不仅为三个领养的孩子筑起了一堵挡风墙,更是建构了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顾长山无论是生父、继父、养父、在孩子们心里都是地地道道的父亲。他们夫妇眼里,孩子们没有亲疏,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一碗端平的水。他们用身体力行告诉孩子,这世界有冰寒,更有融化冰寒的火炉,人与人之间不光只有利益的交割,更是温情流淌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们在顾长山夫妇人性光辉的照拂下,长成了他们自己,个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这在顾长山因病需要大量的钱做手术的事件中尤为突出。无论是兆喜的冲动意外致骗子死亡,还是兴杰不顾前途执意留下来,千方百计筹措医疗费,女儿凤勤整日守在医院不去上学等等,都是孩子们乌鸦反哺,对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最切实的报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兴杰作为新时代的高知分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剖析出这一切的困顿都源自于经济的落后,而经济落后的根源是人的思想。于是,走出去又回来的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酝酿许久的“碳中和”呼之欲出,成为剧中的点睛之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令人震撼的还有爷爷的寿终正寝。共和国第一代林业劳模种完第36212棵树后,(因为他曾经伐倒了36212棵大树。)永远留在了山林里。生命的最后一刻,爷爷是站立的,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望着山下的家,永远守护着大家。前辈人种树,后辈人乘凉,爷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后辈,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顾长山及其工友在30余年间的境遇变化背后,是国家生态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兴杰离开林场又回到林场的经历,则折射了年轻一代人对于父辈荣耀的传承,带着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归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车轮滚滚,年代里的人并未粉身碎骨,而是咬着牙坚持挺过岁月。群山苍茫,深林纵横,雪满归家路。大风大浪中乘一叶扁舟求生的勇毅,天大的事再难也要搭把手帮衬的朴素情怀,怜老惜幼的赤子之心,掀开门帘就能暖身的火炕,打开锅盖就会暖心的家常菜……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是时光打磨出的一滴琥珀,晶莹剔透,悬挂在年代的深处。在一个强调个人化却也制造出太多孤独的今天,闪亮的琥珀让人感伤怀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