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故事

博龙

<p class="ql-block">  炊事班旧称伙头军,乃一支队伍运转之中枢。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于知青集体而言,一日三餐更是头等大事。未曾想,我的知青岁月竟与这伙房灶台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岁末,白家岗青年点召开年终评议会。当我在会上汇报四个多月的劳动收获时,七四届靳云清大姐率先投来赞许的发言,随后老知青们和点领导也纷纷肯定。这些鼓励犹如拧紧了我心中的发条,使我在后来的劳动中愈发勤勉。</p><p class="ql-block"> 不久,随着老知青陆续返城,伙食长高大哥的岗位出现空缺。承蒙大家推举,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学生娃竟执掌起六十多人的伙食大权。虽说学生时代常任班干部,但乍接此任,心中不免忐忑。转念想起"革命战士是块砖"的教导,又想到后勤保障的重要,便也欣然领命。</p><p class="ql-block"> 新官上任,方知柴米油盐皆学问。既要统筹进粮磨面、种菜采买,又要安排炊事班工作。最初的炊事班由沉稳的苏桂珍和爽利的王丽搭档,二人配合默契,将伙房食堂打理得井井有条。七五届知青带来的城市供应粮,终于让我们的饭桌有了细粮和肉腥,逢年过节还能吃上包子饺子。</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那年春节前包饺子的情形。为让大伙吃上久违的饺子,全点知青齐上阵。我负责拉风匣烧火,灶上那口一米直径的大铁锅滚水翻腾,蒸腾的雾气模糊了视线。不知谁将照明的煤油灯碰入锅中,待发现时,一锅饺子已浸透煤油味。面对数月未见的荤腥,众人终究抵不住诱惑,就着蒜醋硬是吃光了这锅"煤油饺子"。如今想来,这桩糗事仍令我汗颜,却也成为那个物质匮乏年代最鲜活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接手伙食长工作后发现,前任留下不少借条——都是大队干部借细粮的凭证。这些"贫下中农带头人"为解馋或待客,竟向知青口粮伸手。我当即决定:既要堵住新借,更要追回旧欠。哪知这番较真触了马蜂窝,催债时处处碰壁,连累后来调粮时有的生产队故意给"末扬粮"——这种本该作马料的瘪粮,让本就难以下咽的"晋杂五"高粱米饭更添米壳和砂石。更因此事,我的入党申请遭多人反对,其中大都是我讨过债或素未谋面的"债务人"。</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番折腾倒断了旁人借粮的念想。堵住人情漏洞后,又发现粮库鼠患严重漏洞依然。那些肥硕如猫的耗子,竟在墙根、地面打出密道偷粮。我从城里捎来磷化锌鼠药,不出几日便药毙百余只。正当我将鼠尸晾晒示众时,教师出身的大队主任德智及时提醒,教我深埋处理以免殃及牲畜。这位儒雅干部的通情达理,在当时的基层干部中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 这段伙头军经历,让我在方寸灶台间见识了人情冷暖,更在五谷杂粮中品出生活真味。那些带着煤油味的饺子、掺着壳子砂石的高粱饭,如今都化作记忆里最耐人寻味的青春滋味。</p> <p class="ql-block">  吃饭就得吃菜,青年点吃菜一是靠买,但主要靠在知青点自留地上种植,农户家家都有自留地,我们老知青点也有不少自留地用来种菜,菜的品种多种多样,基本上解决了吃菜的需要。种菜护园是炊事班的任务,我是一个主要角色,除了开饭就去操持菜园。 </p><p class="ql-block"> 种菜需要勤劳细致,护园需要聪慧坚韧,菜园的围栏是由木栅和树枝围成的,可以挡得住小孩和鸡鸭们的侵袭,却挡不住猪狗的破坏,经常发生周围百姓家的猪拱开栅栏糟蹋菜园的事,坚固围栏,驱赶鸡狗常使我疲于奔命。 </p><p class="ql-block"> 一日,一只经常袭扰菜园子的克郎猪又钻进了菜园,我看见了就拎起一把菜刀追了出去,我是恨透了这只屡教不改狡猾无比的克郎猪,眼看这猪又要跑脱了,我就飞起菜刀向它砍了过去,那猪发出一声惨烈的哀嚎跑了出去。时间不长有个中年妇女拿着一把菜刀找上门来说:“你们也太狠了,砍掉了我家猪的半个屁股”,我连忙解释:“这只猪屡次三番拱进来祸害菜园,我也是一时激愤砍它,抱歉了”,人家听后也没多说什么,后来才知这妇人是一队李队长家人。几十年后,我回乡看望李队长时,还送去了两瓶《剑南春》和五百元钱以示歉意。 </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苏姐负责做饭,王丽负责炒菜,由于菜园里出产的土豆辣椒比较多,所以每天的菜肴中土豆炒辣椒是道主菜,当时的点长刘运功有意见,吃饭时就唱起了“王丽她妈爱吃土豆炒辣椒呦”,引起大家共鸣,也是在批评炊事班伙食的单调,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醒了我,我及时改变了日常菜单,平复了大家情绪,知青们干活劳累,每天吃着一样的饭菜有意见是必然的。</p> <p class="ql-block">  七六年上半年,炊事班搬到了新知青点,厨房大了许多,炊事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苏桂珍、王丽经招工回城了,换上了姜新国、郑新光和赵伟杰,炒菜做饭各有侧重,还设了一位专职的烧火工靳学友,保障了每天炊火不断。灶台上设有两口三十六寸大锅和两口十八寸小锅,基本上可以解决青年点一百多人日常饮食问题。这种一米二直径的大铁锅,我是头一次见过,做饭炒菜用的铲子,竟用上了干农活用的尖锹和平锹,可能大型集体食堂都得是这样的配置,亏了两个炊事员都是有力气的男子汉。随着七六届四十名知青的到来,炊事员又增加一人,并设置了炊事班长的职务,老知青姜新国回了城,七六届三队的刘剑取而代之,七六届五队的贾志华担任了炊事班长。</p><p class="ql-block"> 有了炊事班长的人设,我这个伙食长就省心多了,不用每天参与炊事班的具体事务,但体力上付出一点没少,每天的磨粮进粮时,要扛一两百斤重的麻袋,菜园猪场的劳动一有时间就得参加,但维持青年点的饮食秩序,加强炊事班人员工作管理和纪律约束成了我的重要工作。</p><p class="ql-block"> 刚到新知青点时的伙食最艰苦,每天都是高粮米仔饭和后老婆油冻菜汤,这后老婆油冻菜汤就是在做好后的冻白菜汤里倒上点豆油,表面上看起来油水不少实际则不然,通常是糊弄人的做法。看着大家干着那么重的农活,吃着这么难吃的饭菜我心情沉重,知青大会上我含着眼泪说“刚到新地方又是刚开春没有青菜,只能让大家天天喝着冻菜汤,高粮米饭一顿接一顿,实在是对不起了”,大家听完我的话竟哄堂大笑起来,看到知青们这样豁达我内疚的心情舒缓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近水楼台先得月”,厨房里的炊事人员,多吃多占吃好的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嘛,但这也往往会引起大家的不满。为了克服这一弊病,我规定了炊事人员要等大家都吃完饭再吃,绝对不能吃小灶,这个举措平覆了知青们的不满情绪,但是这样炊事员们总是吃冷饭冷菜也有意见,我就开导他们,比起生产一线的知青我们的劳动强度低多了,应该以他们为主,为他们服务,我们自己的困难就克服一下吧,让大家心安心顺是我们职责啊,好在我选择的炊事人员都是素质比较高的,知情达理遵守纪律。</p><p class="ql-block"> 七六年初建设新青年点时,饮服公司经常来汽车送建筑材料,炊事班要招待他们一顿好吃的,美味佳肴往往会剩下一些,以前都是炊事班人员自己享用,我也曾受益,可看到知青们有意见,我就定下规矩所有招待客人剩下的饭菜一律倒进食堂的大锅里,让大家共同享用,这样每次用于招待的好食材少用了不少,同时也消除了大家对炊事班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一线知青干活苦脏累,往往会有情绪,而情绪的发泄点往往在食堂,人们经常会因为干活累肚子饿而开饭时间固定产生矛盾,每当发生这些我都得去安抚理顺。一次,三队的一个知青,不等开饭时间就拿着饭盒冲进食堂去大锅里自己盛饭,这是食堂纪律所不允许的,可炊事员们却疑疑迟迟不敢管,我只好冲过去阻拦,这个时候我必须顶在前面维持秩序。这伙计是个蛮横之人与我扭打起来,我坚决不退让,在炊事员们的帮助下硬是把他推出了食堂。</p><p class="ql-block"> 食堂的纪律必须要坚决遵守,否则一百多人乱起来不堪设想。那个时候,我们这些知青,都是经过文革洗礼的身上长刺头上长角的“五敢”青年,说打就捞修养很差。铁岭哈吉公社就发生了一起在青年点食堂把女带队干部推进大锅里煮了的恶性事件,具说当地的公安机关把肇事者在知青点外就地执行了枪决,震慑了这股无法无天的歪风邪气。</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回,一个大个子知青说是饿了要提前吃饭,一脚踹坏食堂的门,冲进来被我和炊事员们挡住,点长听说此事在食堂召开了现场批判会,严厉批评了这种恶劣行为。</p><p class="ql-block"> 青年点的菜园子种植了很多时令的蔬菜,由炊事人员统一采摘,统一送到餐桌,可有的人就是不遵守纪律自己下地自行摘取。一天,一位七六届知青中午吃饭时,自己去园子里摘小黄瓜,我知道后及时制止并召开了现场批评会让他做了检讨。这一举动现在看来是过分,但这在当时对严明纪律维持秩序是必要的必须的,如果菜园里的蔬菜还没成熟就任由人采摘,百十人的集体不就乱了套吗?我是个执着的人,坚决维护集体的利益,公正做事不谋私利,建立了一定威信,大家因此也都愿意配合我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执着认真但也有过分的时候,有一件事至今还让我懊悔不已,回城后我还为此在陈美祥饭店开了一桌向涉事人道歉。 </p><p class="ql-block"> 那是七六年的一个节日,我用米糠换了社员巴春元家的一口大肥猪,找屠夫杀了烀熟后,一些炊事员和帮厨的知青忙着切肉分割。我刚从餐厅走进厨房就看到几个人冲着我笑,还向正在背着手往外走的一个人使眼色,我立刻就知道了这是有人在偷吃肉,马上追上去一看究竟,原来是三队小德嘴上叼着一块大肉块慌忙往外走,我十分气愤,立刻从他嘴上拽出来那块肉扔进了旁边的泔水缸。现在想起来我这是干了些啥啊?多么残酷,多么无情,多么让人难堪啊?况且小德还是三队和我要好的知青战友啊!可是当时点里的伙食缺少油水,大家经常是一两个月都吃不上肉,都渴得眼睛发蓝,见到刚烀熟的肉谁不想吃啊?可这种私自偷吃的现象不制止还不乱了套?</p><p class="ql-block"> 知青点杀猪吃肉改善生活的好事虽然不多,但随着知青点猪圈养的肉猪逐渐长大,隔两三个月地杀头猪改善生活也变得寻常了。有一次,我看到猪圈里有一头猪长得太慢就把它杀了,没想到是一头豆猪,我主张耗一些猪油,肉就不吃了,但有人说多炖一些时间可以吃,看到一些知青们吃着豆猪肉津津有味我心有余悸,担心他们受病,也为我选猪仔不慎而深深内疚。知青点的猪场开始时都是买一些十来斤重的猪崽饲养,选猪崽时需要技术,我的技艺不精水平不够买了病猪,给知青点造成了损失。</p><p class="ql-block"> 由于平时伙食清淡缺少油水,使得有些知青们在改善生活时暴饮暴食,有一次三队王益勤吃了十八个肉包子,还蹦了几个高又喝了两碗汤,五队张俊、孙宏伟等也都是各有奇能的大胃王。没办法,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干农活又累,他们多吃一点可以理解,我下乡后第一次回家时,还因一顿吃了半锅大米饭吓了父亲一跳呢。那个时候我们这些知青,因长期没营养,肚里空空,遇到好吃的一次能吃几顿的量是常有的事。</p> <p class="ql-block">  有了几亩地的菜园子,夏天的吃菜的问题解决了。可冬季吃菜问题严重,由于没有菜窖,炊事班做的菜往往是冻菜,看到炊事员戴着手套剁着冻菜,喝着难吃的冻菜汤,我和带队干部、老贫农商量,决心建一座菜窖彻底解决知青点冬季吃菜问题。</p><p class="ql-block"> 菜窖设在新知青点院内,由知青们献工建设,我与春芳点长商议每个知青献出五个工,为了记录献工情况,我做了个统计表贴到了食堂餐厅墙上,详细记录了每个人的献工天数。大幅统计表挂在墙上,贴上小圆红点准确地标明每个人的出工详情,这样谁是知青点建设的积极分子就一目了然,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没用几天一座大型菜窖建成了,有了这一设施知青点吃冻菜的历史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每日做饭的烧火工作也很重要,司炉工靳学友吃苦耐劳尽心尽力做好这项工作。知青点建成后饮服公司时常运点煤过来,时间一长燃料就接不上了。用大锅做饭烧草本燃料不顶用,火力不足易造成夹生饭,这个问题困扰了我,看到不时地出现夹生饭,知青们怨气多多,我十分着急,与靳学友四处寻找木本燃料,知青点附近的树枝树杈,残存木料都烧尽了,各个生产队的豆杆茬子都要没了,靳学友竟烧起了盖完房子剩下的房梁,心疼得老贫农陈大爷直跳脚,这房梁在当时是很贵的,可我为了能让大家吃好饭就听之任之了,心想反正青年点已建成了,留着这些房梁只能让人掂记着,老贫农还时不时地往外借,前阵子我还因找林场场长杨趴子要借出的房梁吃了闭门羹。</p><p class="ql-block"> 烧完了房梁,燃料还是问题,我想起了去杨场长那里讨债时,看到林场有大量的树枝树杈,我就找带队干部耿主任和老贫陈大爷研究去林场砍柴,申请提到了大队部,没想到丙贤书记德智主任竟一口答应,要知道当地的农民是不允许到林场砍柴的,可见我们当时还是享受了超农民待遇的。</p><p class="ql-block"> 我选了几个身强力壮的知青,带着斧头和锯,赶着借来的牛车奔赴了林场,林场位于辽河东岸的河滩地上,那个时候时至隆冬,树枝树杈比较好砍,我们知道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严格按照大队部的要求不伤树干,砍完柴运了几车后已近中午,回知青点吃饭太远,我们这些有好奇心的小青年商议去河对岸吃饭去。我们跨过结了冰的辽河,来到了对岸的老达房公社。这是个更落后的地方,几座低矮破旧的房子,一条萧条冷落的街,一些无精打采浑浑噩噩村民以奇异的目光打量着我们,我看了一下我们自己的打扮也暗自惊愕,我穿着破旧的志愿军条形棉袄,一根粗粗的麻绳子绑住腰,上面还别着一把斧子,面色黝黑埋了吧汰,真像刚下山的土匪恶煞,其它人的打扮也差不多,难怪当地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真是艰苦的生活捉弄人,恶劣的环境改变人啊!</p> <p class="ql-block">  由于买菜磨粮运货经常需要车,以前都是向各个生产队摊派,即麻烦又增加了农民负担,我就找社员用米糠换了一套毛驴车架,这样用车时只去队里借条毛驴就行,平时用起来十分方便。米糠换物在知青点是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知青点里人多口粮多,磨粮产生的米糠也多,自己养的猪吃不了,我就用它与农民换物,毕竟知青点的现金少,买菜还不够用呢。</p><p class="ql-block"> 这毛驴车号称驴吉普,它使用方便、操控简单、成本低廉,比马车慢比牛车快,毛驴听话顺从好驾驭,使用起来悠哉悠哉,使我的日常的调粮磨粮买菜工作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可牲口也是有脾气的,马易惊,牛忒犟,驴太撅,但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次赶马车还没从没有过惊车,赶牛车时太慢效率低,有一次我和七六届王民去六队调粮,路程远一点牛车走得慢,王民是个急性子,他拿一个脱了粒的玉米棒子塞进牛屁股里,牛像飞一样地跑了起来,但也没发脾气,可我遇到了一次驴发脾气的事却使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七六届知青到来的第二天下午,我赶着毛驴车去位于养前的公社供销社进货,我买了四十把铁锹,二十斤猪肉和很多蔬菜厨料后回返,在回村的八里土路上,我看天色渐晚怕耽误了做饭,就挥鞭抽打毛驴几下让它快点走,没想到这毛驴竟发起了飙,狂奔起来,由于土路车辙深坑包多,车辆颠簸得很厉害,车上的载的东西被颠落在地上,七零八落洒了一里多地。强烈的颠簸使车的轮轴脱离了车身,我也掉了下来,毛驴拉着空车架继续狂奔,直到卡在树桩上走不动了还在那里喘着怒气。我连滚带爬地过了去,带着哭腔连忙说道歉,抹拭抹拭驴毛,捋捋驴脑门让它顺顺气,等它消了气就牵着它拉着空车架往回走,找到了车轮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安到了车架上,再一一捡回了掉下来的东西,等回到知青点已误了一次丰盛的晚宴,大家只是吃了点面条应付肚子。听完我的叙述,几个有性格的知青,把驴拴在柱子上狠狠地揍了一顿。</p><p class="ql-block"> 这驴吉普有它的好处,它可以从县城里把买完菜睡在车里的我,安安全全地带回家,也可以翻江倒海地折腾你让人记忆终生。</p> <p class="ql-block">  由于青年点人越来越多,吃菜是个大问题,夏季应时菜还好说,越冬菜的准备就必较难,大白菜好办,土豆的种植挺让人费心。当地的土豆品种退化严重,长得又小又少,满足不了需求。听说黑龙江和吉林的土豆栽子到了我们这会长得特别好,我就和带队干部耿主任加上炊事班的刘剑,会同二队的会计王希文一起去了北方去购买。</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着绿皮火车,咣咣当当走了一天才到长春,因已是徬晚时分,就听了刘剑建议,我们去了他姐姐家住宿一夜。姐夫还很热情,煎了盘剩饺子,拿出半瓶德惠大曲邀我们喝了起来。刘剑年轻,不知道领着两个外人到姐姐家会不受待见的,虽然饺子好吃,德惠大曲香甜四溢,我挺满意,但看得出耿主任的不悦,这不够面的招待的确让人难堪,我年轻,没有什么讲究,认为有的吃有的住,还为青年点省了一笔钱,得感谢刘剑啊。</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离开长春到了德惠县郊区,四处寻找土豆栽子信息。那是一片沃野千里的黑土地,土地黑得流油但土豆长却长得不好。打听到黑龙江北安农场有最好的品种,我们就准备去黑龙江。德惠的知青热情地留我们在集体户(吉林省把青年点叫作集体户)吃住了一宿后,就继续了北上。</p><p class="ql-block"> 早春的北方还十分寒冷,我们坐着空空旷旷的绿皮车,走在广阔无垠的黑龙江大地上,四处漏风的车厢里冷得我们不得不靠蹦蹦跳跳取暖,那是一次能冻死的人旅行,车在狂奔,人在车上,再冷也得忍受着,人下不了车,车也不可能停,只能强忍着到站,直到现在,我一想起来就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在黑龙江北安农场买到了理想的土豆品种—红眼眉,我们三个人一人一麻袋背回了青年点,这次又苦又累的长途贩运让我记忆终生,想到青年点的需要,看到耿主任和刘剑弟的坚持,我虽怨犹荣,解决了点里的需求,我们的付出是应该的啊。</p><p class="ql-block"> 红眼眉种到地里,当年就获得了土豆丰收,解决了知青们冬季吃菜的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  伙食长的工作每天接触钱粮,围着油水打转,要是自身操守不严很容易堕落,受家庭和老师的影响,正直无私做人,认真公平做事成为我的信念,经济上日清日结清清楚楚不留污点,工作上不做任何损公肥私的事。自上任以来顶住了周围势力的压力,知青点的细粮再也不外借,杜绝炊事班的小灶,细粮、豆油、大油一律锁进仓库,不准任何人私自享用。但防明防不了暗,还是有七七届小知青从窗口用加长了的勺子偷大油,这是回城几十年后有人自白的。</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叫李家全的发小同学,从满都户公社来点里看我,我硬是没留人家吃顿饭,直至几十年后发小聚会时他还数落我的不是。有私则馁,无欲则刚,清正廉洁是一个人工作顺利的致胜法宝,没有这一点怎能建立起威信?怎能管理好一百多人的生活秩序?前任点长刘运功临回城时赠送我一个笔记本,上书“永做正直人”应该是对我的肯定,这个笔记本至今我还保留着。 </p><p class="ql-block"> 两年多的时间里,炊事班的同事都能热情为知青服务,从老成持重的苏桂珍、郑新光、姜新国,到踏实肯干的靳学友、赵伟杰、刘剑、贾志华,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尤其是作为炊事班长的姜新国、贾志华更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他们每天处理炊事班的具体事务,每天面对知青们劳累后的怨气和非难,含辱负重,坚韧不拔,替我顶住了一半的工作压力。 </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人的饭,一次性就用五、六十斤米,把它做熟做好很不容易,搞不好就做成了一锅夹生饭,吃饭的人怨气冲天,做饭的人唉声叹气。 做好饭要有技术有头脑,还要有恰如其分的火候,关键是硬件要好,锅要够大,锅盖要严。我们用的是木质锅盖,用得时间长了有了磨损和裂纹,煮饭时会漏气,尽管用棉被盖着,也是极大地影响了做饭的质量。做一次夹生饭全体炊事班人都抬不起头,姜新国、赵伟杰、刘剑是主要负责做主食的,都是头脑精明技艺高超的人,还是免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真是让人头疼的事情。七八年我已经因上学而回城了,看到沈阳商店里有了铝制大锅盖,我立刻买了一个送回点里,了却了困扰我很久的心头之怨。</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对炊事班的帮助也是慷慨的大量的,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的饭菜准备工作是十分繁杂的,每到取水(压井打水),摘菜都有人主动帮忙,遇到包饺子、蒸包子、会餐更有很多人前来帮助。我有几个贴心的好帮手,一到炊事当口上缺盐少醋时,找到他们,他们立刻就办飞身解决,他们是马登福、梁世家、马汉臣,这些好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这也是回城后我们还长来长往的原因。 </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是知青们解决温饱满足味蕾的希望处,又是释放劳苦情绪的发泄地,是知青个性飞扬的表演场,又是感情交流的联谊点。 </p><p class="ql-block"> 二年多的炊事班经历使我有了很多的收获,调粮磨粮、炒菜做饭、种菜养猪、秋收冬藏磨炼了我的体魄和技能,维持秩序、管理事务、处理问题、协调交际锻炼了我的毅力韧性和工作能力。我回城后办公司时,挂在墙上的“四为精神”就是在这段经历中产生的,这“四为精神”是:“忠正为人,勤奋为事,实干为本,诚信为上”,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想有所成就,这“四为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关于炊事班的记忆虽已日渐斑驳,但那些灶台边的故事却始终在心底留香。本文所记不过沧海一粟,权当为同历者唤起共鸣,为后来者留一扇窥见那段岁月的窗棂。若这些文字能让您会心一笑或若有所思,便是我最大的欣慰了。</p><p class="ql-block"> 2025.6.15长白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