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周我们家庭共读的是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当我们与孩子共读这部作品时,实际上正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仪式。那些黑白线条勾勒出的饥饿、寒冷与欺凌,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的善良、幽默与坚韧,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在共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孩子对三毛的处境有着惊人的共情能力。"爸爸,为什么没有人给三毛一碗饭吃?"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我喉咙发紧。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孩子很难真正理解"饥饿"的含义,但三毛的故事却奇迹般地打通了这种情感理解的通道。当看到三毛用绳子勒紧肚子对抗饥饿时,我的孩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腹部,这个细微的动作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能证明文学的力量。我们不必刻意"教育"孩子珍惜食物,三毛的形象已经将这种意识植入他们的情感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成年人,重读《三毛流浪记》带来的是另一种震撼。在童年阅读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三毛的可怜与可笑;如今透过父母的眼睛再看,却能看到张乐平在漫画中倾注的深刻社会批判与人道关怀。那些看似夸张的情节——富人将剩饭喂狗也不施舍穷人,警察用警棍驱赶流浪儿童——实则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与孩子共读时,我们有机会将这些历史背景娓娓道来,让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现代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陷入"过度保护"与"过度教育"的双重困境。而《三毛流浪记》恰如一剂解毒良方。三毛面对的世界充满危险与不公,但他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善意。这种生存智慧对当今被精心呵护的孩子们而言,是一种珍贵的精神疫苗。在共读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如果我是三毛,我会怎么做?这种角色代入远比抽象的说教更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抗逆力。 </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三毛的流浪并非全然悲情。张乐平用幽默的笔触让这个流浪儿保持着令人心痛的乐观精神——偷穿大人衣服时的滑稽模样,学城里人喝咖啡被烫到的狼狈相,用尿灭火的"机智"表现。在与孩子共读这些桥段时,我们的笑声中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既是对童真的欣赏,也是对苦难的超越性理解。这种含泪的笑,正是《三毛流浪记》最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是它能够被不同世代读者接受的情感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