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赤子,大洋金桥

笃定前行

<p class="ql-block"> 黄河赤子 ,大洋金桥</p><p class="ql-block"> 文/劲草</p><p class="ql-block"> 北京城六月的阳光炽热,却照不透八宝山革命公墓那肃穆的哀思。鲜花环绕中,柴泽民同志遗像静穆,镜框外一双深邃目光依旧穿透时光,越过太平洋,投向那遥远彼岸——那里,是他以心魂浇筑的功业丰碑。悲风拂过,挽联低垂,一声“柴大使走好”,道不尽多少人心头翻涌的波澜。此去山高水长,一位以赤子之血为墨、以黄河精神为骨、在历史惊涛中架设起中美间第一座金桥的使者,身影虽渺,其魂永存于浩荡青史之中。</p><p class="ql-block"> 回溯至那风雷激荡的1933年,三晋大地凛冽朔风里,一个青年书生决然转身,将文墨抱负深埋心底,于闻喜县暗夜中擎起信仰火炬。当山河破碎如飘絮,他放下书卷,拿起钢枪,在民族危亡的深渊边沿,以青春热血浇筑抗战壁垒。闻喜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夏县中心县委书记兼康杰支队政委……烽火硝烟中,他如磐石般坚定,在晋豫区条西地委书记任上,于敌寇环伺的夹缝里守护革命星火。太岳军区五分区司令员任上,他指挥若定,杀伐果敢,以血肉之躯在民族危亡的绝壁之上凿开生路。1948年冬,当北平城在历史转捩点上静候新生,他肩负军管会南区分会主任的重担,以百战之躯,为古都拂去旧尘,迎来黎明的曙光。</p><p class="ql-block"> 革命熔炉锻造的筋骨,终在新中国建设的宏大叙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1955年,北京市委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书记的职务,悄然为这位烽火战士打开了通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扇门。外交部的召唤终于在1960年抵达,他从此以半生戎装换一身外交礼服,心怀着壮阔的黄河血脉,奔赴万里之外的异国疆场。</p><p class="ql-block"> 从布达佩斯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到科纳克里大西洋的汹涌潮声,再到开罗尼罗河畔的古老斜阳,他以黄河之子的赤诚,在异域土地上辛勤播种友谊。尤其是1976年出使泰国,作为首任大使,他初试锋芒便尽展外交智慧,在曼谷的椰风蕉雨中为两国关系奠基开篇。泰国报纸曾盛赞他“胸有丘壑,言如春风”,以东方哲人的气度与敏锐洞察力,在复杂棋局中赢得信任与尊重。这暖风细雨,正是他日后驾驭太平洋惊涛的序曲。</p><p class="ql-block"> 1978年岁末,历史洪流奔涌至决定性的隘口。柴泽民同志肩负着时代的千钧重托,以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的身份,屹立于华盛顿的风云中心。当中美建交公报如惊雷般震响于1979年1月1日,他,这位曾在太岳山深处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成了共和国首任驻美特命全权大使。于右任先生“不信青春唤不回”的诗句,仿佛成了他此刻的壮烈注脚——隔绝近三十年的太平洋坚冰,终被信念的火焰融化。</p><p class="ql-block"> 建交之初,两国之间横亘着多少无形的崇山峻岭:国家利益的碰撞、社会制度的迥异、意识形态的隔膜……每一缕外交丝线都牵动着千钧重量。柴泽民同志以其革命生涯淬炼出的坚定与外交场上磨砺出的智慧,在原则的磐石与策略的活水间从容行走。他深知,真正的桥梁既需钢铁般的脊梁支撑,也离不开精微榫卯的灵活咬合。当五星红旗首次在华盛顿中国大使馆上空迎着新大陆的风庄严升起时,他仰望红旗,眼中映照的是祖国山河的万千气象。一位美国资深外交官曾喟叹:“柴大使的言谈举止,令人想起贵国那句‘梅花香自苦寒来’,冷峻的谈判桌因他的存在,竟有了春水初融般的温度。” 正是这刚柔并济的非凡气度,为初生的中美关系奠定了磐石之基。</p><p class="ql-block"> 旅美数载,柴泽民同志不仅以卓越外交折服政坛,更以其深厚学养与人格魅力,赢得了美国学界崇高的敬意。密执安州立大学、依阿华州康乃尔大学、明尼苏达州玛卡莱斯学院纷纷将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与教授职称授予这位东方使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由衷赞佩:“柴大使是一位深谙历史纵深的外交家,他不仅通晓如何搭建桥梁,更懂得在桥梁上镌刻下相互理解与尊重的铭文。” 这些赞誉,绝非虚饰的冠冕,而是对一位真正以心灵沟通两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摆渡人的最高礼敬。</p><p class="ql-block"> 当历史的篇章翻过那波澜壮阔的一页,柴泽民同志将外交前线的荣光化作培养新人的薪火。1983年,他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将毕生积累的浩瀚智慧倾注于讲坛。他常对青年后辈殷殷寄语,言谈间总离不开“黄河”与“大洋”的意象:“黄河九曲终入海,外交征途亦非坦途。唯有心怀故土,情系万邦,方能在惊涛中不迷航向。” 其言谆谆,其情切切,将老一代革命外交家的家国情怀与战略视野,如种子般播撒进年轻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7日,九十三载传奇人生的大幕终究落下。中国公关网的悼词凝结着亿万心声:“柴泽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追思会上,一位白发苍然的老外交官含泪道出历史的回响:“柴大使,是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艰难正常化的圆满句点,更是两国关系面向未来的一个充满希望的冒号——他是当之无愧的承启枢纽。” 这“枢纽”二字,重逾千钧,道尽了他在历史洪流中那不可替代的坐标意义。</p><p class="ql-block"> 今时今日,我们伫立于时代的高岸,回望那浩荡的来路。柴泽民同志的身影,已化作历史长卷中一道不灭的星光。他生命的伟力,源于黄河母亲赋予的赤子丹心,这丹心在革命烽火中百炼成钢,又在和平年代化作沟通大洋彼岸的金色桥梁。当太平洋上风云依旧激荡,他昔日用心魂架设的那座金桥,其基石愈发坚实,其光芒愈发璀璨,照耀着人类追求理解与和平的共同航程。这座桥,是用黄河的坚韧骨骼铸就,用五千年文明的智慧雕琢,它跨越的不仅是地理的辽阔,更是人心的隔阂,最终融汇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交响中一个永恒的高亢音符。</p><p class="ql-block"> 柴公已逝,其魂犹存——存于那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存于那横跨大洋的金桥影,更存于每一颗向往和平、致力沟通的心灵深处。他的一生,正如那不朽的桥身,默然承载,永恒指向理解与共生的彼岸——这无声的功业,终将融入人类文明长河那生生不息、奔涌向前的壮阔力量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