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访福山红色故居</p><p class="ql-block">赖玉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寻访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场精神的盛宴。</p><p class="ql-block">胡家夼——红色记忆的革命根据地,也是红色书法家胡铁生的故乡,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革命战争年代,胡家夼开辟了福山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村里的一栋四合院老房子不仅仅是福山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革命根据地,还是大名鼎鼎的红色书法艺术家胡铁生先生的故居。胡老先生艺术上主张“无创不特”,书法宗法秦汉六朝,擅长篆、魏结构。高超独特的胡体书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郭沫若先生曾题词为“铁画银钩,古为今用”并给予高度褒奖!</p><p class="ql-block">我们出发在朝霞出绽时,胭脂红浸染天际,如同烈焰燃烧般荀兰。</p><p class="ql-block">踏进胡家夼的村口,便可看到一块非常醒目的村碑。上面撰刻着刚劲有力的三个红色大字“胡家夼”,这是出自胡铁生老先生之手。村落街道干净整洁,少有的安静,不愧为“省级卫生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往前走不远,便看到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家夼河,河岸两边近几年多次修复,焕然一新。河对面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梧桐树矗立在西岸,树下还有几位老人坐在那里闲聊。我们走过去和几位老先生搭讪,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我指着这棵梧桐树问老人这棵树的树龄,老人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这棵树就有碗口粗。其中一位老人很健谈,说这棵大树守着河,水源充沛,长得特别茂盛。它也是吉祥树,象征着社会和谐、政治清明。老人还友好地告诉我们,这几年上级拨款对胡铁生的故居本着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故居所有的房屋都在原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保护修缮。</p><p class="ql-block">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在前面带路。穿过挂着"红色小延安"木匾的巷道,远远地便会看到胡铁生的故居。墙根处"胡体"书写的"抗日救国"四字,历经八十载风雨仍筋骨铮然,恍如以铁为名的老人仍在此执笔站岗。</p><p class="ql-block">顺着“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木牌往西,便看到一块刻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青色大石。它的身后就是红色书法家胡铁生和胡田夫的故居,这两栋故居由他们在北京经商的爷爷所建,至今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从远处看胡铁生的故居与普通民宅没啥两样,就是普通的四合院。现各有南、北两栋正屋,每栋房子都是5间,其中北院落有东、西厢房,呈四合院布局。石墙、木梁、青瓦结构,青瓦是近几年换的,但主体结构没变。我站在新修复的南大门面前感慨万千,望着门头牌匾“敬義堂”三个金色大字,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门匾是当年胡铁生的父亲所写,他的父亲毕业于师范学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书法艺术上很有造诣,擅长篆刻金石。</p><p class="ql-block">推开胡铁生故居的木门,青石板上的凹痕让我屏住呼吸。只见一栋标准的二进门四合院呈现在眼前。一进大门,东面是一间耳屋,曾经是长工居住的小屋。往里走两米的距离,又有一扇门通向北屋,北屋便是胡铁生老先生的故居也是福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人秘密居住点。解放后,这栋闲置的四合院,胡铁生及家人就给村里排上用场,北屋做了村里的临时油坊。西厢房也成了副业编筐队的作坊,东厢房成为村里七队和八队临时记公分的办公场所,二进门的西面墙中间是一块一米宽两米长的木板横在中间,那个时候有身份的家族非常讲究,家里的老人升天,那个木板挪开,作为抬棺进出通道。打开二道门映入眼帘便是南屋,当年这里曾是国民党陈昱的军政人员就住在南屋客房里。老话说,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当年尽管我党就在他们的眼皮子低下进行秘密活动,但我党政军领导同志始终没有暴露身份。</p><p class="ql-block">修复之后的四合院,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人血的优秀儿女。在南屋除了陈设着一件件当年的革命老物件,四面墙壁还挂满了一幅幅红色宣传图片,展板的图片阐释的内容,令我肃然起敬。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海潮一般瞬间注满我的胸膛,那些令人动容的画面,顿时让我的心情变得沉重……</p><p class="ql-block">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追寻着红色的记忆,重温革命的情怀。</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事变之后,原本想当教师的胡铁生改变主义,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也就是在当兵这天他就把名字改成胡铁生,取铁骨铮铮、生生不息之意。</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中共北海地委任命地委宣传部教育科科长丁宗岳为福山县委书记,并于当年5月将县委从县城秘密转移到了群众基础较好、党员数量较多的狮子山东麓的胡家夼村,被党员安排到胡超资(八路军牙山留守处主任、著名书法家胡铁生的父亲)的正屋,其南屋即为国民党顽固派陈昱部的“民众动员委员会”办公场所,此为南院。北院则为我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同志秘密进出的通道。</p><p class="ql-block">福山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胡家夼期间,福山县党、政、军各方面建设发生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建立了狮子山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在福山县开辟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牙山抗日根据地与东海地区(文登一带)的联系。福山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胡家夼为福山的革命事业书写了传奇篇章,胡家夼因而被称为“福山的小延安”。</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在许世友等领导的胶东反投降战役后,中共福山县委、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狮子山区公开,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即在这南、北两院开展工作。在与日伪、顽的斗争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史诗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胡铁生的父亲胡超资对他家教甚严,从小给了他一本颜真卿的《东方朔画像赞》,规定他每天至少写四十八个大字,少一个都不行,而且,每一个字必须一丝不苟,不能敷衍了事。为了练镌刻,他跑到河里捡石头,自己把它磨平,开始用石头作为稿子。从六岁到二十六岁这二十年,不间断地刻苦训练,为胡铁生日后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基础。胡铁生的书法、篆刻艺术融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精神,以及个人刚柔并济的艺术修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多位文化名人尊为“胡体”。</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事变”后,胡老先生参加八路军,转身投入胶东抗日的烽烟。改名胡铁生,历任侦查员、参谋等职务,参加过多次艰苦的战斗。刚入伍的时候,胡铁生因为美术专长,被分配去做侦察兵,几次历险,但都凭着机智聪慧逃脱敌人的刺刀。一年左右,胡铁生就从士兵升到了正团长,部队不断扩大,成了当地的主力部队,大大小小的战斗都由他参与指挥和策划。日本军对其恨之入骨,甚至在城楼上贴出了布告,一万块大洋悬赏胡铁生的人头。</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胡铁生先后担任上海市商业局局长、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1953年,胡铁生担任上海市商业局局长时,把上海几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各种老字号特色商店都搬到南京路,形成了上海最大、最闻名的特色一条街。</p><p class="ql-block">不过,很多人知道胡铁生老先生有一手漂亮的字。曾经有人数过,南京路上从外滩到静安寺,有胡铁生免费书写的商店招牌十六块。其实,胡铁生从小练就一手漂亮的颜体,小学时就为乡邻书写春联,二十多岁时能惟妙惟肖地临摹吴昌硕的书画篆刻作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胡铁生先后研练了各种碑帖,从李斯的琅琊台石刻、秦汉六朝名碑,到近代郑板桥、赵之谦、邓石如等的书法,博采众长之后开辟了书法艺术的一片新天地——独具风格的“胡体”。</p><p class="ql-block">胡铁生给自己西湖公寓的书斋取名“石庐”。在西湖公寓的家里,上自各级领导,下至普通爱好者,不管谁上门求字,胡铁生总是有求必应,而且无偿赠送。胡铁生曾对子女袒露心声:我是个老八路,为人民服务不收钱。</p><p class="ql-block">虽然胡铁生老先生在1997年安然离世,但他老人家半生戎马的铁骨铮铮精神永驻人间!</p><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红色故居,气势巍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英雄们怀揣信念,为了和平自由幸福而奋争的血染之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后人敬仰、感喟、颂扬。漫步历史长河,寻找那些红色印记,每一步都踏响着革命的回声……</p><p class="ql-block">夜幕四合,山村的灯火次第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在月光下连成一条星河,照亮每个寻找精神原乡的归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