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长安荔枝” 看职场生存:传统智慧的变奏与新生

毓秀观澜

<p class="ql-block">最近,随着马伯庸小说改编剧《长安的荔枝》热播,“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这句仿佛蕴含着无尽古老东方智慧的 “职场箴言”,再次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社交媒体上各位博主们热捧、争相解读的 “网红金句”。剧中韩十四以此对李善德进行 “点拨”,生动勾勒出古代职场的生存法则,也引发了当下职场打工人对自身工作环境的诸多共鸣。然而,在纷纷点赞与玩味的同时,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这句看似在任何情境下都适用的 “智慧结晶”,其诞生的土壤、真正的内涵与现代职场的主流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本质的差异。唯有追溯其根源,梳理其演变,才能汲取精华,摒弃糟粕。</p> <p class="ql-block">一、溯源:被 “缝合” 的智慧,古代职场的生存锦囊</p><p class="ql-block">不妨做一番考证,“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并非古籍中的原句,而是当代作家二月河在《雍正皇帝》系列小说里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的创造性 “缝合”。</p><p class="ql-block">“和光同尘” 源自道家经典《道德经》,原意是收敛光芒,与世俗世界和谐相处,是一种超脱的处世哲学。可在古代职场中,它却发生异变,成为一种明哲保身的生存策略 —— 隐藏自身锋芒,躲避他人的攻击,避免成为靶子,甚至为求自保而同流合污。</p><p class="ql-block">“雨露均沾” 的基础是儒家 “仁政” 理念以及民间智慧,倡导恩惠普及大众。然而置身古代职场权力场,它就变成维系权力关系网、利益分配的工具。正如在《长安的荔枝》中,韩十四提醒李善德,功劳要分给各方,不然会遭到报复。</p><p class="ql-block">“花花轿子众人抬” 则直白地呈现出民间生存法则,点明人情社会的互惠逻辑以及职场结构的运转本质:成功需众人扶持,但抬轿者是轿中人的工具,轿中人通过 “分润”(雨露均沾)来保证抬轿者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二月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这三个原本各自独立的概念精准地 “焊接” 在一起,构建出一套古代职场生存哲学的闭环逻辑:先 “和光同尘” 融入环境保全自己;接着 “雨露均沾” 分享利益,笼络人心,编织关系网;最终实现 “花花轿子众人抬”,凭借集体力量办成事,同时稳固自身地位。这套逻辑在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善德从专注业务到被迫学习 “规则” 的经历,正是对这套生存锦囊的残酷演绎。它确实有效,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或许是 “最优解”,但本质上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利益交换以及等级压迫之上的 “自保哲学” 与 “分赃艺术”。</p> <p class="ql-block">二、热捧与误读:当 “生存锦囊” 碰上现代滤镜</p><p class="ql-block">该剧的热播,赋予了这句 “缝合箴言” 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社交媒体的助力更使其被简化、贴上标签,甚至被浪漫化解读:</p><p class="ql-block">职场 “厚黑学” 的新包装 :部分解读仅突出其 “圆融处世”“人情练达” 的一面,将其当作在现代职场(尤其是复杂机构)中摸爬滚打的法宝,完全忽略了它源于封建特权以及人治社会的本质。</p><p class="ql-block">对 “团队协作” 的误解 :“花花轿子众人抬” 被简单当作现代管理学中的 “团队合作”“协作共赢”。实际上,古代抬轿是围绕轿中个体私利展开,轿夫之间、轿夫与轿中人的关系极不平等,合作基于利益捆绑或强制。而现代团队协作强调平等、互信,目标共享,权责分明。</p><p class="ql-block">对 “潜规则” 的无奈认同 :剧中职场中的倾轧、推诿、利益输送等情节引发观众强烈代入感,人们对这句话的 “实用性” 产生共鸣。但这种共鸣容易滑向对 “潜规则” 的无奈接受甚至美化,而非批判。</p><p class="ql-block">这种热捧和误读的危险在于,它可能混淆古代职场糟粕与现代职场主流价值观的界限,将基于不平等和私利交换的 “生存术” 不经意地带入追求公平、正义、法治的现代职场领域。</p> <p class="ql-block">三、新生:现代职场价值观的核心跃迁</p><p class="ql-block">现代职场的主流价值观,在价值基础、目标方向、运行机制上,与这句 “荔枝箴言” 背后的古代职场哲学笔者认为有着本质的不同:</p><p class="ql-block">1.价值内核:从 “自保”“分赃” 到 “团队共赢”“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2.“和光同尘” 不再是混入职场陋习、潜规则,而是融入团队文化、理解职场规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协作而非自保。职场人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精神,而非职场习气。“雨露均沾” 不再是小圈子内部的利益分配,而是公平正义的成果共享。要求项目成果、发展机会、资源分配公平地惠及团队全体成员,而不是让特定小圈子内的人占光。</p><p class="ql-block">“花花轿子众人抬” 不再是为个人或小团体私利的 “簇拥”,而是构建平等协作的团队文化。强调在透明、公正的规则下,团队成员之间平等合作、共同担责、共享成果,目标是实现团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非抬高某个或几个 “轿中人”。</p><p class="ql-block">3.运行逻辑:从 “人治权谋” 转向 “规则治理”</p><p class="ql-block">4.规则取代人情 :古代职场运作依赖个人关系、权谋手段以及上级的宠信,比如李善德再好的方案也比不上杨国忠的一块银牌。在现代职场,我们强调运用规则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保证流程透明,像推行明确的晋升机制、绩效考核制度等。</p><p class="ql-block">协作机制革新 :协作的基础从私人之间的恩惠、人情债,转变为制度化的协作模式、契约精神以及共同奋斗目标,例如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项目团队激励机制等。</p><p class="ql-block">5.个体角色:从 “隐忍求全” 到 “积极担当”</p><p class="ql-block">6.担当作为的鼓励 :古代职场要求员工藏起锋芒、只求明哲保身,稍有差池就会遭受严厉处罚,李善德因直言进谏惨遭流放便是典型例子。现代职场则积极鼓励员工敢于担当、奋发作为、勇于创新,并且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奋斗者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坚守原则与适度谦逊 :“和光” 是要保持谦逊姿态,尊重同事,但绝不能丢掉原则、同流合污;“锋芒” 则是坚守道德底线、有敢于斗争、为团队和客户利益发声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结语:于变奏中探寻真谛</p><p class="ql-block">《长安的荔枝》让 “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火遍全网,这是传统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回响,也反映出人们对复杂职场生态的认知倾向。马伯庸和二月河以精妙的笔触,让我们看到这套 “锦囊” 在历史中的强大效力以及背后残酷的逻辑。</p><p class="ql-block">然而,站在现代职场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句满是古代职场生存智慧的 “箴言”,其中等级依附、利益分赃、明哲保身等 “锈迹”,与现代职场倡导的公平、协作、创新、担当等主流价值观完全不符。</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智慧并非简单复刻古人的 “生存术”,而应在深入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代职场的 “和光同尘”,是与团队成员打成一片的和光,是同奋斗征程上的同尘;“雨露均沾”,是项目成果由全体成员共享的雨露;“花花轿子众人抬”,是在透明规则保障下,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现代化协作模式。</p><p class="ql-block">唯有剥去历史话语的糖衣,剔除封建性的糟粕,汲取其中强调团结、协作、普惠的合理内核,再将其置于现代职场的规则和价值观的熔炉中重新锻造,这句古老的 “缝合箴言” 才能在现代职场重焕生机,成为推动职场和谐发展的有益思想资源,而不是沦为一套令人警惕的 “职场厚黑学”。这便是《长安的荔枝》火爆背后,带给我们最深刻的职场哲学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