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成语的智慧----《长安的荔枝》观感[原创]

薛智之0616

<p class="ql-block">●近日,热播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迎来了大结局,好评如潮,赞声不断。笔者也怀着满心期待,熬夜追完了最后几集,不得不说,这部从“驿传荔枝”的历史典故切入,描画唐朝官场与民间的百态图的改编35集电视剧,剧情之巧妙、情节之跌宕,完全抓住了人们的心理。有网友精评:这种对于文学留白的创造性填充,如同打开了原著的隐藏关卡,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更为宏阔、鲜活的故事世界中。</p><p class="ql-block">●在如潮的评论中,笔者仅从语言文学的视角,评一评《长安的荔枝》的成语串词,这是整部剧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亮点所在。特别是剧中的胡商苏谅,这位操着一口“胡式汉语”的波斯商人,凭借其独特的“苏式成语”,串起了整部剧的笑点,成为全剧的娱乐点。也正是吕凉这位老戏骨的演绎,使语言艺术成为这部剧的灵魂所在,意外成为全剧的喜剧担当。整个剧目也因为这个特有的“苏式成语”,使得整部剧变得轻松愉悦。</p> <p class="ql-block">●成语魔改:胡商苏谅的爆笑汉语。剧中这位大胡子波斯商人满口的“鱼蚌相争,渔王得利”“飞头大耳,眉清目秀”的奇葩表达,让观众笑声连连。更绝的是,据说这些笑料大多是吕凉现场即兴发挥——比如把“各取所需”魔改成“鱼换虾,海王八换穿山甲”,将“插翅难飞”硬掰成“插翅而飞,不翼而逃”。这种故意“翻车”的成语秀,像极了一个外国朋友努力秀中文的日常。当这位造型充满波斯风情的商人,处在对中原文化一知半解的状态中,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在一句句被解构又重建的成语中活灵活现时,观众们着实为其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错位台词:荒诞背后的犀利讽刺。表面是搞笑,内里却藏着刀子。胡商苏谅的成语错用,实则是编剧精心设计的“话里有话”。一是撕开官场潜规则,用“勾引何刺史”暗示行贿,拿“藕断丝连”嘲讽官商勾结。二是解构文化权威,“爱莫能助是能助还是不能助?”的较真发问,直接把汉语的弯弯绕绕捅了个底朝天。三是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半吊子成语恰是苏谅的“保护色”----装傻充愣中谈成生意,滑稽口音里藏住精明。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恰是小人物在夹缝中练就的生存术。</p> <p class="ql-block">●笑点担当:古装剧里的“解压神器”。在主线剧情的沉重底色中(荔枝运送的生死时速、官场倾轧的窒息感),苏谅的成语脱口秀成了观众的“解压阀”。当苏谅蹦出“肥头大耳眉清目秀”时,李善德(雷佳音饰)那副“我是谁我在哪”的“懵圈脸”表情,让笑点杀伤力翻倍。吕凉饰演苏凉时,刻意加入西域口音和夸张手势,仿佛真有个波斯大叔在努力比划。观众弹幕刷屏:“像极了我考汉语口语的样子!”。网友开始自发收集“苏谅成语大全”,衍生出“职场糊弄学”“方言鬼才”等二创话题,让剧外欢乐持续发酵。</p><p class="ql-block">●《长安的荔枝》以轻喜剧为表,历史沉思为里,借“荔枝”这枚小小果实,撬开了盛唐繁华表象下的民生疮痍。当剧中人物在成语的魔改与正用间辗转腾挪时,那些被反复咀嚼的古老词句,恰如一枚枚文化荔枝,在当代网友的舌尖绽放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滋味。《长安的荔枝》通过“魔改成语”完成了一次语言实验:它让阳春白雪的成语跌进烟火人间,在错误中碰撞出跨越古今的笑声与共鸣。当观众为“鱼换虾”捧腹时,或许也在笑声里看见了自己----那些学外语闹的笑话、职场中硬凹的专业术语,何尝不是另一种“苏谅式生存”!!</p><p class="ql-block">(薛智之0616,即日,于杭州,文中部分叙述借助DS生成并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