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南极南美,极致之旅(一)<br><br>今天,我们游览圣地亚哥。圣地亚哥是智利最大的城市,坐落在安第斯山脉脚下,马波乔河畔,城市周围环绕着连绵起伏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br><br>我们来到市中心的武器广场,这是圣地亚哥最重要的广场,也是圣地亚哥殖民时代老城区布局的中心。<br><br>【圣地亚哥主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br>建于18世纪下半叶的新古典主义建筑,19世纪末形成了现在所见的面貌。规模宏伟,是武器广场边最耀眼的建筑,这座融合了哥特、巴洛克和罗马多种风格的建筑是世界三大巡礼圣地之一,也是无数朝圣者的终点。大教堂在1951年被列为智利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我入内参观。 教堂的正立面以拱形开洞和装饰性独立壁柱为基本构图元素,自下而上,从舒展到紧张,逐渐达到高潮,显示了设计者高超的构图技巧 教堂内高大的拱门和大理石精美的雕刻还有顶上的绘画令人印象深刻,大教堂内共有三个巴洛克风格的拱形长廊,每个长廊的长度都超过90米。智利历任大主教的遗骸都保留在这里。 教堂内最值得一看的是圣弗朗西斯科·沙乌略的木制雕像 教堂两侧重达二十多千克的17世纪银制灯具 大教堂外观全景,可以看到大教堂左侧还有个小教堂 【国家历史博物馆】 国家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带中庭的回廊型二层楼,原是法院和国库,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改成博物馆。博物馆内有十多小个展厅,可以从前哥伦布时期到殖民时期,再到共和时期依序了解智利的历史 临街大门上方有一塔楼,这座建筑建于19世纪初。左侧的建筑是中央邮局 智利画家Pedro Lira Rencoret于1888年创作的“Fundación de Santiago(圣地亚哥的建立)”描绘了1541年Pedro de Valdivia来到这里建城时的样子 最后一任智利总督Casimiro Marcó del Pont的马车 智利总统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在军事政变轰炸中殉职,这是他遗留下来的半截眼镜。政变之后智利从此进入了长达十六年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中央邮政局】 广场的北侧街角,一栋白色的华丽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这里便是圣地亚哥的中央邮局。曾是圣地亚哥的西班牙征服者的私人住所,后是总督府,智利独立后又成总统府,建筑曾因失火损毁而几经重建。现在是有穹顶的三层楼。 中央邮局一楼办理邮政业务,有营业柜台和职员, 貌似没看到有人办业务。现在还有什么邮政业务需要到邮政局办理呢?寄信,寄包裹,打电话,打电报.......这不都是上世纪的事情了吗? 中央二楼是邮政博物馆,展览了一些早期的电话机、电报机和邮票等等 【圣地亚哥市政厅】 广场北侧,楼顶上还保留着1552年由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颁发的城市徽章 广场北侧的市政厅,国家博物馆和中央邮政局是一排中间高两边低的联排建筑 【征服者 Valdivia 瓦尔迪维亚 佩德罗将军骑马塑像】<br>征服者 瓦尔迪维亚佩德罗将军骑马塑像,坐骑无缰绳。马并非拉美土著动物,西班牙殖民者带入拉丁美洲,印第安人视马为神物。 【智利原住民马普切人的脸雕塑】<br>中心广场征服者Valdivia瓦尔迪维亚骑着无缰绳的马雕塑造型引起印第安人的不满,主要原因:其一,由于印第安人视马为神物,这尊骑马雕塑造型曾引起印第安人的不满;其二,瓦尔迪维亚是西班牙殖民者,他代表了西班牙对印第安人的征服和压迫。这尊雕塑被视为殖民历史的象征,提醒着印第安人曾经遭受的苦难和不平等对待;其三,印第安人在殖民时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土地被侵占、文化被破坏、人口锐减等。这尊雕像的存在,被认为是对这段痛苦历史的忽视,引发了印第安人对过去的回忆和不满。为了缓解这种不满情绪,圣地亚哥市政府在广场的对角方向塑造了一尊印第安石雕头像,以表达对印第安历史和文化的尊重。<br>印地安人脸雕塑造型很奇特,它的一部分是悬空没有支撑的,令人担心重心不稳,眼部造型很模糊,也许这个造型是有意为之吧,意味着对印第安历史和文化的追溯和反思。 【广场地面三幅铜雕】<br>在将军雕像至天主教堂间的广场地面,镶嵌着三幅铜雕,铜雕图案分列反应了圣地亚哥1580、1646和1712年的城市状况。图片中是1646年的一幅。 然后,我们来到宪法广场<br>【总统府(莫达内宫)】<br>坐落在开阔的宪法广场中央的总统府(莫达内宫)整体为白色,建筑庄重大气,华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周围有草坪点缀。它修建于西班牙殖民时期,同时也见证了西班牙的殖民毁灭和智利的新生。如今是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它不像其他国家总统府那样华丽,而是温馨素简。只是看了外观,没有入内参观。 总统府全景 阿连德总统雕像<br>197011月3日,阿连德正式就任智利总统一职,任期6年,他也由此成为智利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历史上第一位通过竞选获胜并顺利就职的总统。1973年9月11日(也是“911”),美国支持的陆军总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阿连德他手持步枪与总统卫队一起与叛军战斗,拒绝流亡,拒绝投降,最后不得已而自杀身亡。当时,中国的态度是支持阿连德,谴责皮诺切特,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阿连德总统的家属发去唁电<br>总统府前面的广场上围绕了一圈都是智利离任总统的雕像,但是我知道的只有这一位。 D9 2月1日 周六 圣地亚哥一日<br><br>早晨,在酒店周围四处逛逛,这是富人区,街道非常干净,建筑也很漂亮到处都是悠闲的遛狗人<br><br>今天继续游览圣地亚哥,到访必打卡的景点圣母山。<br><br>【圣母山(圣克里斯托瓦尔山)】<br>安第斯山的支脉,高860米,植物丰富又古迹遍地的小山,智利著名的旅游胜地,现在被辟为“首都公园”。上山有缆车、车道和步道,我们选择了缆车。 山顶耸立着一座高14米的白色圣母雕像。圣母玛丽亚像建于1903年,高36.5米,重37吨。和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为同一家法国企业制造。 圣母山山顶最高点可以俯瞰圣地亚哥,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两侧高楼大厦林立,远处安第斯山脉的巍峨壮观,盛夏天气30度+,我汗流浃背,可山顶覆盖着白雪,脚下城市车水马龙,的确是个登高望远观景休闲的好地方。 圣母山上有座小教堂,虽位于人声鼎沸的圣母雕像下面,却无损庄严肃穆,把喧嚣隔绝在教堂门外 圣母雕像的下方还有座小教堂,外观朴素简单,虽在旅游景点,但只要经过教堂门外或是入内,大家都会不由自主放缓动作和放低声音。智利真是信仰天主教的国家,教堂众多密集。 还有一条布满十字架的小道,每个十字架都有一段圣经故事吧。 这里可以看到南美第一高楼 - 科斯塔内拉大楼 Costanera Center。高300米,外形酷似玉米棒,据说62层的360度观景台可以看夕阳落下圣母山的壮丽景色和全城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的绚烂夜景。 D10 2月2日周日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 飞抵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第8飞)<br>早晨坐早航班4:12起飞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往智利的另一座城市蓬塔阿雷纳斯,这是我们飞往南极出发的门户城市。<br><br>上文说过智利是一个狭长的国家,从圣地亚哥飞了3.5小时,才到达了飞南极的门户城市 -蓬塔阿雷纳斯。接近蓬塔,从飞机上向下看,已经可以看到冰川和冰川移动形成的冰舌 。 飞机上看到的冰川和冰舌 蓬塔阿雷纳斯(Punta Arenas),世界最南城市(南纬53°10′)之一,位于麦哲伦海峡西岸,距首都圣地亚哥3090公里,与火地岛和南极洲隔海相望,“蓬塔”在西班牙语中,意思是“尖端”,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南美大陆最南端的城市。<br><br>它是麦哲伦海峡中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进入南极的门户,20世纪巴拿马运河开通前曾经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必经之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赴南极科考船队的重要补给站<br><br>1519年9月麦哲伦带着5艘船与265名船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海环游世界,麦哲伦相信能找到一条通往太平洋的通道,他几乎航行到南美洲最南的地方,終于在次年10月,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了他们要找的,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此时只剩下了三条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那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br><br>蓬塔阿雷纳斯居民的祖先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欧洲的移民,主要来自于克罗地亚和西班牙,移民们多数于十九世纪中叶来到蓬塔。而克罗地亚移民对蓬塔和麦哲伦大区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如今,可以在商店的名称和城市的众多建筑物里找寻到克罗地亚文化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据统计,超过50%的蓬塔阿雷纳斯居民是克罗地亚移民的后代。<br><br>蓬塔阿雷纳斯以大风最为著名,风速最快可达到130公里每小时,当地女导游凯西告诉我,街边道路上装着的栏杆不是为了防止行人穿越马路上的,而是在冬季风特别大的时候, 行人必须拉着栏杆才能勉强前行,不至于被吹到。这里聪明的居民将房屋造得低矮以抵御大风侵袭,<br><br>在19世纪中叶,智利主要将蓬塔阿雷纳斯作为犯人流放地和惩罚行为不轨的军人,逐渐地城市吸引了移民前来定居。随着城市附近金矿的发掘以及羊毛加工业的发展,城市逐渐显露了生机。 车拍蓬塔街景 【维多利亚号博物馆 Nao Victoria Museum)】<br>首先,我们到达海边的这座露天博物馆,很多按照原尺寸复制的巨大的船只复制品放置在海岸上。它们在人类航海历史上赫赫有名。<br>博物馆内藏有原尺寸等比例复刻的历史名船 1、麦哲伦航海时的五艘船之一维多利亚号(Nao Victoria)(复制品) 2、Ancud(安库德号),它第1次到达并将智利国旗插上蓬塔这片土地(复制品) 3、达尔文乘坐穿越比格尔海峡的HMS Beagle(“比格尔号”)帆船(复制品) 4、早期一艘运载欧洲移民的船,停泊在这里纪念一段历史 5、这艘是智利海军从南极救援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爵士的小船复制品 【蓬塔阿雷纳斯的制高点之一-十字架山丘观景台】<br>登上位于十字架山丘(Cerro de la Cruz)的观景台,我们俯瞰整个小城,眺望对岸的的火地岛。<br><br>鳞次栉比的建筑一直延续到海边,小城的尽头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远处的是麦哲伦海峡,一条繁忙的航道,在巴拿马运河建成之前,是一条重要的海上航线<br><br>从密密匝匝的房屋及停着的车辆,可以看出,蓬塔是个繁荣的城市。毕竟麦哲伦海峡是西半球最重要的航道之一,也是南极地区最主要的货运中转站及货物补给中心 这两根柱子钉满了小牌子,标识着世界各地到“世界大陆尽头”-蓬塔阿雷纳斯的距离。看到了北京12961公里,真的好远啊! 彩色的小房子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分外五彩斑斓 在色彩缤纷的童话世界留个影 蓬塔街景和远处麦哲伦海峡上的大船 【蓬塔阿雷纳斯市中心-麦哲伦纪念广场】<br>市中心的麦哲伦纪念广场,也称阿玛斯广场(Plaza de Armas) 麦哲伦纪念碑纪念碑<br>广场中心耸立着麦哲伦纪念碑纪念碑顶上站立着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这是为麦哲伦航海四百周年而建<div>该雕像的底座处有许多铜塑人物,包括美人鱼和当地土著人。其中一位土著人的腿下垂,拥有一双大脚,被戏称为“大脚汉”,据说亲吻或触摸雕像的大脚丫子,这样能获得幸运,入乡随俗,摸一下吧。</div> 麦哲伦,葡萄牙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为西班牙效力探险。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出发了。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1520年8月底,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准备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经过三天的航行,在南纬52°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南海”的峡道,即后人所称的麦哲伦海峡。麦哲伦率领船队沿麦哲伦海峡航行,海峡两岸的土著居民,燃烧篝火,麦哲伦在夜里见到陆地上火光点点,便把海峡南岸的这块陆地命名为“火地”,这就是今日智利的火地岛。经过20多天艰苦迂回的航行,终于到达海峡的西口,走出了麦哲伦海峡,眼前顿时呈现出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南海”。又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心情大好的麦哲伦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船队再往西行,来到现今的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和他的同伴们终于首次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1521年4月27日夜间,麦哲伦在菲律宾死于部落冲突。船队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时,只剩下一条船和18名船员了,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证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这样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广场西侧最著名的建筑是蓬塔阿雷纳斯大教堂,是天主教教堂。现在看到的教堂是1892年开始建造的,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钟塔。早期的教堂1584年完全用木头建造,1892年改建成新教堂,标志着该地区宗教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蓬塔阿雷纳斯- 其他值得记录的景观】 蓬塔阿雷纳斯LOGO和纪念麦哲伦海峡发现500周年纪念牌,拍照打卡 与我们的红发智利女导游凯西亲密合影,她很热情,英语说的也不错 饱经沧桑、已经废弃的海边木栈道 牧羊人雕像,为了纪念在严寒的天气下,在山区里放牧的辛劳牧羊人。也说明了畜牧业是智利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个雕像正在维护中,拍照效果很差,这张图是从网上down的。 【塔阿雷纳斯-萨拉布劳恩市政公墓】<br>被选为世界十大最美公墓之一,这里有柏树大道和建筑精美的陵墓。既有豪华墓穴,也有简陋的,多数墓碑上面刻着铭文,可是看不懂西班牙文啊<br>公墓像个大公园,有修剪漂亮的植物,中西文化中对于死亡和陵墓的事情,差异还是很大的。 精美的墓室和雕塑 游览结束,我们回到酒店,我们入住的五星级合恩角酒店Hotel Cabo De Hornos ,应该是DAP航空公司的合作酒店,乘坐该航空公司飞去南极的游客都是入住这里,从我们入住时起,这个酒店就开始提供我们的食宿,直至我们可以飞往南极,也许住1天,也许是多天,当然最多是延长3天,如果到时仍然没有飞行窗口开放,飞行计划取消,南极之行泡汤,据说,概率是0.5%。<br><br>晚上19:00在酒店的地下一层大会议厅,由我们南极行程的华人包船方 - 船客公司的领队们(在南极他们有另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探险队员)召开了行前briefing meeting,英文讲解配中文翻译,讲解了未来南极之行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消息有三个:1.执飞的DAP是一个有35年飞行南极经验的航空公司,飞行安全是有保证的。2.在登上冲锋舟的时候,与船员之间不能手拉手,要用“水手握”-手抓住对方的前臂,否则,如果万一发生意外,需要用力拉住我的时候,手腕子可能被拉骨折。3、南极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见到企鹅要保持距离,不得靠近5米之内,企鹅可以走向和靠近我,我不可以主动走向和靠近企鹅。<br><br>到了这个时候,对南极的期待感已经拉满,唯一期盼的就是老天爷给力,我们可以尽快飞南极。<br><br>飞南极的飞机是没有飞行时刻表的,也就是说,能不能飞,什么时间飞,统统不确定,需要等通知。通常,时间窗口每天两个,上午8点和晚上8点各公布一次,也就是说,今晚8点也可能公布“飞行窗口时间Ready”,那么,我们就会在今晚或者明天凌晨前往机场起飞,主打一个“只要能飞,立即出发”,当然,这样就较我们行程安排提前到达南极了。然而, 8点钟,我们领队给出明确消息 - 今天不会安排飞行了,大家好好休息。于是, 内心轻微焦虑起来,明天呢?上午会有起飞的好消息吗? 第一次参加包船方船客公司的briefing meeting 感觉很特别,后面开大会成了常事 这个水手握的姿势很重要哦,以后每次乘坐冲锋艇都要用 合恩角酒店,我渡过了有些忐忑的一夜,不过晚上睡得很好的 合恩角酒店的餐厅很不错,宽敞大气,西式自助餐很丰盛 D11 2月3日 周一 上午蓬塔阿雷纳斯半日游,下午蓬塔阿雷纳斯飞南极洲乔治王岛(第9飞)<br><br>早上,领队在手机里发布了群消息, 是个大大的好消息 - 飞行窗口Ready,我们今天下午奔赴机场,乘机飞往南极, 一颗忐忑的心终于安稳了。飞南极的飞机不是人说了算,是老天爷说了算,感谢老天爷给面子啊!<br><br><br> 这个群公告,带来了大大好消息,值得截屏留存。顺便说,我是B组第二组座头鲸队 距离11点的集合时间还有很久, 出门逛逛吧。合恩角酒店就在麦德麦哲伦纪念广场的旁边,所以今晨又在广场周围转了一圈,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建筑 麦哲伦-智利南极地区政府机关大楼<br>这是智利最南端、人口第二少的大区,首府蓬塔阿雷纳斯。辖区分为4个省,分别是智利南极省、麦哲伦省、火地岛省和乌尔蒂玛-埃斯波兰萨省。智利官方自1940年一直声称南极洲的南极半岛是智利的领土,但因1961年签订“南极条约”,至今“智利南极省”仍未能成为智利的合法土地 游客服务中心<br>游客服务中心位于广场边上的一座亭子里,该亭子是智利在1910 年庆祝独立百年活动時設立的,距今也有100+年了 市政厅<br>1891年至1895年,最富有的先驱者们纷纷在广场周围兴建新古典主义建筑。十九世纪末建成。 萨拉·布劳恩宫<br>萨拉·布劳恩宫(Palacio Sara Braun)是广场周围最漂亮的建筑,建于1895年至1905年之间,由法国建筑师努玛·梅尔设计。使用欧洲的建材兴建此豪宅,包括优雅的阳台、柱廊窗户、尖顶以及由铁与玻璃制成的室内花园。<br><br>萨拉·布劳恩宫曾是萨拉·布劳恩(Sara Braun)多年的故居,这位俄罗斯女人嫁给了葡萄牙企业家兼牧羊开拓者荷赛·诺盖拉(José Nogueira)。1981年以来,它一直是智利的历史古迹并经过公民投票作为“蓬塔阿里纳斯文化遗产7大宝藏”之一,被推荐纳入"“世界文化宝库代表名单”。<br>此豪宅每天开放参观,门口贴着通知,收取4美元入场费后可按门铃进入参观,我没有进去。 萨拉·布劳恩宫局部 布劳恩-梅内德斯宫<br>1983年,布劳恩·梅内德斯家族的后裔向国家捐赠了宫殿、家具和最初装饰的文物,后改成麦哲伦地区博物馆,并被认为是巴塔哥尼亚的建筑宝藏。这个建筑没有开门,无法入内参观 麦哲伦博物馆<br>这个建筑门口的牌子我用手机拍照翻译成中文,得知是麦哲伦博物馆,建筑很漂亮,但是,也是还没有开门 总督府<br>这个巨大的灰色建筑是旧时的总督府。现在是个博物馆,,也没有开门无法入内 合恩角酒店就在麦哲伦广场的周围,距离海边非常近,于是,从麦哲伦纪念广场出发到海边去转转。 一条长街道的建筑外面绘满了图画,内容似乎是表现当地人民现在和过去的日常生活 这个算是墙壁画还是涂鸦呢,反正非常精致漂亮,拍照留念 安库德船员纪念碑。于2014年落成。"安库德号"是智利于1843年派遣的对麦哲伦海峡拥有主权的军舰。1843年5月22日,安库德号启程,船上有23名船员(20名男子、2名妇女、1名儿童)。1843年9月21日,他们抵达麦哲伦海峡的圣安娜,船上的所有船员都上岸,留下了一个刻有"智利共和国"的标记,代表智利正式控制了周围的领土。这艘船的复制品我们昨天在海边的博物馆看到过 现代派风格的麦哲伦环球航海纪念雕塑 海边和街道闲逛,发现这里的银行真多啊,可能与航海贸易发达有关吧 中午,在附近的餐厅吃过中饭,终于到了出发去机场的指令。<br>我们很幸运,按照计划行程的时间安排,就等到了“飞行窗口”<br><br>【蓬塔机场候机】<br>下午14:30大巴送我们到机场。特殊的小机场-只有飞去南极&从南极飞回&转机飞往智利其他城市三条航线,特别的登机牌- 没有登机时间,没有座位号(座位随机先到先得)。<br><br>我们的船大约135位游客,要分两批乘坐两架飞机飞到乔治王岛,两架飞机间隔30分钟起飞。 DAP航空的值机区域,可以看到这个航线叫做Antarctic Airways 飞机已经停好了,是一只萌萌的小企鹅呢 隔着窗子,与可爱的小飞机合个影吧 终于,飞机起飞了,飞往南极乔治王岛 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还有飞机餐,三明治,奶酪和甜点,味道嘛……还行吧 先飞跃了麦哲伦海峡 飞过了火地岛 飞机上看到的冰川 【抵达乔治王岛】<br>降落在智利弗雷科考站的机场,很简陋,天空下着小雪满地泥泞,但气温并不低,体感温度大概至少零上4度。下小雨,我穿着防水冲锋衣非常正确。<br><br>南极乔治王岛机场很简陋。没有水泥跑道,没有标志线,只有一片相对平整的铺满碎石、泥浆、冰雪的陆地。颠簸着的飞机终于停稳了,<br><br>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最为密集之地。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韩国、秘鲁、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都在此建立了13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号称“南极的地球村”。<div><br></div><div>对于乘坐飞机往南极的旅行者,这里是旅程的第一站。</div> 简单的机场和我们的小飞机 雨雪中下了飞机,我们带着手提行李登上旅游中巴车,继续颠簸着从机场驶向海边,托运行李则由船方直接运到船上。海边立着一大块浮冰,像是在提示我们:这里是南极。然后,我们要乘坐冲锋舟前往远远地停泊在深海的游轮。探险队员们早已在岸边准备好了冲锋舟,他们非常热情地与我们拥抱,用中文说欢迎,然后帮我们系好安全带,扶着我们踏上冲锋舟。虽然冷风冷雨打在脸上有些冷,但是心里很温暖。冲锋舟开足马力,大约几分钟就抵达了我们的游船。 与迎接我们的探险队员合影 大冰块和冲锋舟 乘坐冲锋舟驶往停泊在深海的大船 与“环球旅行者”号的初次见面,这是我未来10天的家呀 上船后,遇到了船长和船员的热情欢迎。 服务员送上了饮料和小点心。 前台做Check in时收走了我们的护照和阿根廷签证,然后发给我们房卡,到了房间,我的行李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了。 吃了第一顿丰盛的自助晚餐 随后做逃生训练 我们的房间在六层,干净舒适又宽敞,独立的浴室和卫生间也很宽敞清洁,比起我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乘坐的游轮,舒适度提高了太多啊。步出式的阳台也很宽敞,摆着桌子和椅子(全部用绳子固定在栏杆上防止移动,观景的视野非常好,坐在阳台上,看着眼前移动的冰山,慢悠悠地喝着饮品,我已经开始想象着未来的美好南极生活(后来证实完全正确啊,只是,每天各种活动登陆/巡游/讲座/娱乐安排非常满,这样的休闲时刻不太多)。桌子上有重复使用的大玻璃瓶里面是饮用水,小冰箱里面是满满的各种饮料免费畅饮,船员每天都会补充饮用水和饮料。浴室里面的清洁用品都是欧舒丹品牌的。房间内的温度很舒适,大约22度吧,不冷不热。<br><br>我们的游轮提供免费的WIFI,使用的是马斯克的星链系统。网速体验:1、在房间里面的速度不如在游轮前台的速度,所以,有时要在前台的休息区上网和发朋友圈。2、网速在不同海域的表现不一样,不知道是否受到了天气,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吧。总之,发文字和语音尚可,但是,发照片或视频和打语音电话的效果有时不太好。应该说整体效果还行吧,满足最基本需求了,已经免费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步出式阳台,藤椅用绳子固定住的 舒适的房间 每天,服务生都会将打印好的第二天的行程信息放在我们房间的桌子上,我把他们都带回家了,留作纪念。 D12 2月4日周二 南极第二天 <br>早晨,拉开窗帘,啊,外面天气很晴朗啊。穿上薄羽绒服和冲锋衣,带上绒线帽走上步出式阳台上,蓝色的大海和白色冰雪世界围绕着我们的游轮,风儿有些冷但是刮到脸上很舒服,呼吸着冷冽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眼前的美景。<br><br>然后,来到7层的公共甲板看看,天气挺冷的,拿着手机的双手感觉很冷,赶紧跑回室内,到餐厅吃早餐吧。<br><br>早餐后回到房间,从阳台上可以看到探险队员们已经忙碌开了,起吊设备将冲锋舟(Zodiac)吊放在海面,岸边已经出现了科学考察站的建筑,我知道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 登陆中国长城南极考察站。 早晨到阳台上看看,果然是冰天雪地呀 再到七楼的甲板上走走,真冷啊,忘记带手套了,手快冻僵了 餐厅的第一次顿早餐吃完了,拍个照吧 阳台上远眺中国长城站,盼望着登陆时间快点儿到来 冲锋舟(Zodiac)已经准备就绪,激动人心的长城站登陆就要开始了。 【登陆 - 中国南极长城站】<br>经纬度:62°12′59° S,58°57′52″ W 区域: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侧<br><br>2月4日星期三上午10点,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 我登陆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南极长城站<br><br>长城站位于南设得兰群岛中的最大岛屿——乔治王岛上的菲尔德斯半岛,距离角霍恩约960公里(600英里),坐落在海拔约10米(33英尺)的无冰岩石上,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今天此海湾已称为长城湾。<br><br>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研究站,于1985年2月20日开放。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该站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冰川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方面。<br><br>上午十点,船上广播通知我们按照每个队(我是B组的座头鲸队)的指定时间到四楼的休息室集合,然后下到三层更衣室穿戴装备,在南极登陆,必须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水和防晒。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是海面 上海风扑面,海水飞溅,还是很冷。我贴身穿上速干保暖紧身长袖和长裤,下身外穿防水裤,上身里面穿薄羽绒服,外穿游轮发的防水冲锋衣,头戴保暖绒线帽,戴好太阳镜,最后登上船上提供的高腰防水靴,最后再佩戴上船方提供的穿戴式安全带,全副武装完毕,在出舱门之前用流水冲洗靴子表面,然后我们在船员的“水手握”协助下,登上冲锋舟,向长城站驶去。<div><br></div><div>乘坐的冲锋舟在当年的登陆点靠岸,从冲锋舟上下来,双脚需要踩在深度达到小腿中央的海水中,需要涉水才能登上陆地,我们的防水裤要穿在防水靴的外面, 以确保海水不会灌入防水靴中, 没有防水裤和防水靴的双重保险,还真无法上岸。出发前的说明会上,旅行社强调:防水裤必须是防暴雨级别的,坐在船上尽量不要站起来, 要靠着屁股在船上移动, 船上可能有水,而且大浪和暴雨(我没有遇到)可能完全打湿透全身,所以,自备的防水裤必须货真价实,再配上船方配发的防水冲锋衣和防水靴, 我们就全身达到抗大浪和暴雨级别了,我特地去迪卡侬买了抗暴雨级防水裤,价格不贵但防水效果杠杠的。当然,我们只遇到小雨和中雪,没有大浪和暴雨,我的运气总是足够好!<br><br>脚踩海水迈上碎石滩的那一刻,天气已经是晴空万里,蓝天白云碧海的衬托下,长城站的红色显得格外耀眼。眼见红色的、菊黄的、蓝色、白色调的建筑分布各处,一些大型集装箱散落各处。我脚踩着这片土地,注视着在我心目中代表着爱国情怀的长城站,它与昨天在乔治王岛机场附近见到的智利/阿根廷科考站相比,规模更大,建筑物更多,简直显得现代化太多太多了。</div> 登上长城站 五星红旗在长城站高高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口寒山寺赠送的大钟静挂边上,守护着长城站的平安和送来每年新年纳福的钟声 房子全是架空而建,保护地面不被破坏,碎石路面上挖出渠道,估计是让流淌着冰雪融化的冰水,顺着坡度汇入海湾 1号栋对外开外,其余均谢绝参观,我进入参观了站内的博物馆。1号栋陈列资料相当丰富,记录着1984年12月30日下午3点16分(当地时间)第一批由科考人员、军人、记者和建筑工人组成的共近600人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尔后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靠的是没日没夜的大强度工作,于1985年2月20日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br><br>“1号栋”里面有 中国 南极科考历程展览。面对30+年来历代南极科考队员使用过的仪器设备,穿戴过的服装装备,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经历的艰难困苦,看着图片和文字介绍,自傲感油然而生,要向这批率先踏上南极洲的勇士们致敬。 拿着船上购买的明信片去盖长城站的邮戳,留作纪念。因为邮政投递的到达率不足50%,为了保险起见,我没有投递到邮筒,而是准备人肉带回,丢了就太可惜了 见到了在那里工作的科学家们,了解他们的研究和生活情况。和一位队员聊天并合影留念,这位队员已经来了半年多, 今年8月份就期满回国了 标记着此地与许多中国城市的距离,北京的距离是17502公里,离家真的好远啊! 海边的这个雕塑,记录着长城站初次登陆者的登陆点 长城站用于气象探测用途的白色球形建筑和旁边的玻璃温室大棚, 据了解,这个大棚可以让站里的科研人员一周吃一次新鲜蔬菜,如今科考队员的生活真的是不错呢 参观长城站,除了脚上穿的防水靴子可以接触地面外,身体的所有部分和携带的背包相机都不能接触,以防有非南极物种带入。<br><br>长城站对外开放,欢迎他国参观,光今年到访过长城站的中国游客已达4000+人之多。不是所有的南极游轮都有机会来到长城站。长城站对于乘客的登陆数量和登陆时间有着非常严格控制,必须事先申请并获得批准才行。<br><br>在遥远的南极洲,身处长城站,油然而生的国家荣誉感,让我不由得想起那次在西沙群岛升国旗和唱国歌带给我的国家自豪感!身在海外或者人迹罕至的边疆,才能感觉到国家对我意味着什么。<br><br>目前中国在南极设立有五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据说,长城站地位和意义特别,还是大本营,驻守人员最多,设备最全,地盘最大。<br><br>【南极条约】<br>南极考察站,是我国加入《南极条约》后逐渐建立的。<br>《南极条约》是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亚 、 智利 、 新西兰 、苏联、 美国 等12个国家签订于 华盛顿 ,1961年6月23日生效。该条约中规定, 南极洲 是指南纬60°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冰架,总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南极洲 仅用于 和平 目的,促进在 南极洲 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目前《南极条约》共有56个成员国。<br>1983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递交加入书,并自该日起对我国生效。<br><br>到达南极的游客也必须遵守《南极条约》,包括:必须保持南极原始风貌,不能带走任何南极的动物、植物,甚至石头。因为在这片白雪覆盖的大陆上,每一块石头对企鹅和鸟类都是筑巢和栖息的宝石。要尊重科学研究和保护区。要保护南极野生动物,不能伤害和干扰他们,著名的“南极5米原则”即观赏动物时保持5米以上安全距离。不可携带任何动植物到南极地区,作为游客,我们穿戴上岛的衣物背包等都要经过专门检查,以防止无意中夹带任何植物种子到南极地区。 大约逗留1个多小时后,依依不舍地告别长城站, 乘坐Zodiac回到大船 【 IAATO Briefing Meeting】<br>上午,在四层甲板的大会议室开会,这次是强制参加的IAATO brief meeting,讲了关于南极环保,动物保护以及巡游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最近行程。<br><br>IAATO即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最初由7家公司于1991年成立。因为南极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监管的,所以需要一个像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来制定标准和规范管理行为。协会的主要目标是“倡导并促进安全的、环保的有关私营旅行团赴南极旅行的实践活动”。自该组织成立以来,已有超过100+公司成员加入。我们所乘坐游轮的船东Atlas Ocean Voyages是IAATO成员<br><br>会上也会宣讲今明两天的行程:今天两次登陆:我们上午已经登陆长城站访问,下午即将登陆半月湾看企鹅。明天上午登陆波特角Portal Point,这里是踏足真正南极大陆,下午乘冲锋舟巡游搏根湾Borgen Bay,希望可以在那里看到鲸鱼。<br><br>吃过中餐,回房间休息,等待下午登陆的通知。在阳台上看风景 IAATO,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国人戏称为“爱丫头” 中午,天气晴朗,景色真好 阳台上看到的大冰川 美篇篇幅所限,未完待续, 后续见“南极南美,极致之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