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拱桥123

基层调研中,蹲点座谈取代了走马观花;文件流转时,电子审批淘汰了文山会海——这些细微变化,正悄然描绘着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生动图景。作风建设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具象为每一次务实会议、每一份精简文件、每一个便民举措的实践过程。它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又似春雨般润物无声,在点滴积累中重塑着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br>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智慧,将个人品德修养视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明代海瑞"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的风骨,无不彰显作风建设的文化基因。历史反复证明,当"实事求是"的作风占据主流,社会就充满生机活力;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蔓延,发展就会遭遇梗阻。延安整风运动确立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至今仍闪烁着真理光芒。这些历史镜鉴告诉我们,作风建设是跨越时空的永恒课题。<br>当前,少数干部身上仍存在"虚、躲、冷、粗、假"等作风问题。有的地方将"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把手段当目的;有的部门将"层层把关"扭曲为"层层推诿",使责任空转;个别干部把"谨慎行事"误解为"不作为",导致政策悬空。这些现象如同透明的玻璃门,看似畅通无阻,实则阻碍前行。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警示我们,老问题可能穿上新马甲,作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br><br>深化作风建设需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证明,简政放权能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展示,科技赋能可以提升监督精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表明,群众参与能够倒逼作风转变。北京市某街道将42个考核指标精简为8个,干部们从填表报数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时间走家串户解难题。这种"减负增效"的实践,正是作风建设追求的效果辩证法——表面做减法,实质做加法。<br>作风建设本质上是党永远不变的初心与不断变化的时代之间的对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当每一位公职人员都能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当每一项制度设计都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风建设就会从政治要求转化为文化自觉,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这场没有终点的精神长征,终将在持续努力中收获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拱桥镇 林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