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再次彰显党中央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负担的坚定决心。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一场深刻的治理理念变革,其本质是破除形式主义窠臼,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中去。<br>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的主要来源。曾几何时,"表格抗疫""台账治国"成为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一个乡镇干部一年要填报上千份表格,一个社区工作者手机里装着几十个工作群,各种"痕迹管理"让基层疲于应付。某地一位村支书坦言:"一天要参加五个视频会议,哪有时间走村入户?"这种异化的工作状态,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在无形中筑起了与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br>减负的要义在于重构基层工作的价值坐标。减去的是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有形负担,增加的是联系群众、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无形价值。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创新实践表明,当基层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就能释放出惊人的治理效能。某县取消60%的考核指标后,干部走访群众时间反而增加了一倍,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这生动说明,减负减的是束缚,增的是活力。<br>减负的深层逻辑是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不能简单将减负理解为工作量的减少,而应看作治理方式的优化升级。通过厘清权责边界、推进数字赋能、完善激励机制,实现基层事务的"精准瘦身"。江苏某区建立"数据池"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让社区工作者告别重复填报;广东某市推行"无会周",倒逼机关提高会议质量。这些探索都在告诉我们:减负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撑。<br>"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为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标本兼治。当各级机关都能设身处地为基层着想,当考核指挥棒真正指向实际成效,基层干部定能轻装上阵,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拳脚。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让干部群众的汗水滴落在耕耘的土地上,浇灌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唯有如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才能绣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锦绣画卷。(拱桥镇 陈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