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小广播

湘仁

<p class="ql-block">  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恐怕只有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才说得清楚。我们小时候正值七十年代,农村有线广播发展到了顶峰,其覆盖面延伸到了偏僻的乡村,普及到了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 农村有线广播可以分为高音喇叭和小广播,高音喇叭存在于公社、大队的大型会场,交通要道或人口集中的地方,一个高音喇叭响彻四方,是政治学习,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更是当地群众大会、批判大会不可或缺之利器。但有些地方住户分散,高音喇叭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就有了有线小广播从公社直通山村。有的一户一个,有的几户共用一个。几户共用的,选择安装在哪一家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首选大队、生产干部或出身好又有威望的人家,毕竟安装在谁家门口是一种信用,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所有的高音喇叭都是一个颜色;浅灰色,高悬于粗壮的大树或挺拔的电杆上,静默时就显得神秘而威严,播音时更是精彩热烈,让人仰视。那宏大的声音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直入人心,宣传效果杠杠的。这声音把小村小镇的人们和山外广阔世界联系在一起,与全国各地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这声音温暖人心,震撼心灵。可以说,高音喇叭在那个时候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的灵魂,要是没有这声音遥远的山村是多么孤寂荒芜,生活还有什么奔头。</p> <p class="ql-block">  小广播整体形状呈锥形,前面约碗口大小,后面连缀磁铁和线圈,配有灵线和火线,整个设备就这么简单。一般挂在门框的右上方。这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电器产品了。就是这样一个小玩意,就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口就可以收听公社群众大会、批判大会的现场直播,还有理论学习、领导讲话、通知播报,偶尔也会播放京剧和革命歌曲。那时每个公社还设有专业的广播室,有专门的广播员,每天分早中晚三场准时播放,雷打不动。</p><p class="ql-block"> 当然,小广播声音没有高音喇叭那般高吭、激越,没有大音量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它的声音比较小,和风细雨一般浸润人心,给人温暖。在没有高音喇叭、没有手表的情况下,小广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起到了报时,早中晚广播一响起,那熟悉的音乐一起,就知道什么时间了。那时我们都是以此确定上学时间,大人则靠小广播确定出工、收工或外出办事的时间。上学路上远远的可以听到远处高音喇叭的声音,什么节目该走到哪里心中有数,要是走着走着节目播完了,就知道今天晚点了,要迟到了,于是加紧向学校跑去。</p> <p class="ql-block">  小广播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声音也是相当的粗糙,用不了多久就出故障,喇叭里发出吱吱喳喳的噪音。但在当时却是神一般的存在。除了新闻、政治学习之类内容外,也是那个年代农村年轻人听歌、学习歌曲的重要途径。现在说来确实太寒碜,太辛酸,但绝对是一代青年的贴心之物。</p><p class="ql-block"> 那天和姐聊天,她就提到小广播,也提到了村民潘一五。潘一五从小在省城长大,因家庭出身不好,文化大革命随父母发配到我们村,是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爱好音乐,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姐说,他对音乐很痴迷,每天准时站在邻居家的小广播下收听音乐,跟着唱,每天收工了就急匆匆往家里赶,生怕错过收听时间。有时小广播出故障了,声音很小或含混不清,他就搬一架梯子,踩着梯子凑近小喇叭,那姿态像蝙蝠一样,紧贴着墙面,不听完绝不下来。如此投入,这股狠劲我也是头一回听说,令人感叹唏嘘。在姐的印象中,潘一五京剧唱得有板有眼,音色明亮高吭,凡是听过他唱的没有不翘大拇指的。或许正是对音乐的痴迷,执着,帮他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也给村里如我姐这样的同龄人带来了音乐的启蒙。</p> <p class="ql-block">  高音喇叭现在在一些村镇重要场所还零星存在,主要是播报一下重要通知,其他作用已经不大。小广播则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已经走向没落。</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在电器产品丰富,信息潮涌的今天,当年的小广播简直已不值一提,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我在网上寻找当年小广播照片时,很难找到当年小广播的照片,好不容易找到,也与我记忆中的有出入,至于小广播挂在门楣上的照片却是一张也找不到。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它已经是一个古董,但绝对是值得纪念的古董,是与千家万户相关的一段忠实而温暖的陪伴。让我想起劳作之余,那偏僻、沉寂的山村小广播带来的欢乐和歌声,还有象潘一五一样爬上梯子,凑近小喇叭听歌的年轻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