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寺:禅境幽深处的文化丰碑与舒德庆先生的笔墨善缘

寒影

<p class="ql-block">一、法云寺:千年古刹的禅意风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枣庄法云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佛教寺院,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由僧人觉公所建,现由演悟法师主持重建,成为集信仰、弘法、教育、修行于一体的十方道场。‌‌‌</p><p class="ql-block">法去寺建筑布局严谨肃穆,飞檐斗拱间流淌着古朴气韵,殿内佛像慈悲安详,香火常年缭绕,氤氲出“法雨普施,云光普照”的神圣意境。作为信众静心修行、祈福纳祥的场所,法云寺不仅承载着宗教信仰的厚重内涵,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融合佛教哲学与传统艺术的精神家园,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此感受禅意与心灵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二、舒德庆先生的第104幅心经:笔墨为舟,渡化文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中国捐赠大型心经照壁第一人”的舒德庆先生,身兼枣庄市中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兴书画院院长等多重文化要职,长期以书法为媒介传递向善力量。在完成“百幅心经馈赠百寺”的宏愿后,他携第104幅亲手书写的心经作品走进法云寺,其书法笔势雄浑、气韵贯通,将《心经》的般若智慧与书法艺术完美融合。此次捐赠不仅为法云寺增添了珍贵的文化藏品,更以笔墨为桥梁,让佛教经典通过艺术形式走近大众,既助力寺院的文化建设,也让更多人在欣赏书法之美时,感受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彰显了艺术家以文化回馈社会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三、五座照壁的父女传奇:笔墨传家,福泽绵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舒德庆先生此前已向甘泉寺、护国万寿寺、清泉寺、莲青寺、青檀寺捐赠五块大型心经照壁。尤为特别的是,除甘泉寺照壁外,其余四块照壁背面均由其女儿舒予涵书写榜书“福”字——书写时,舒予涵年仅十岁。如今,舒予涵已是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孙慰祖先生的入室弟子,同时受教于韩天衡、田英章、张立辰等在书法、篆刻、绘画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艺术名家。这一“父女合璧”的创举,堪称文化传承的典范:父亲以心经照壁传递信仰与艺术,女儿以稚嫩却有力的“福”字寄托祝福,不仅展现了家庭对传统文化的深耕,更让照壁成为“艺术传承和公益精神”的双重载体——十岁孩童的笔墨与父亲的书法相映成趣,既象征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手中的延续,也以“福”之寓意为寺院与信众送上美好期许,让照壁超越了物质形态,成为精神传承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四、文化与信仰的同频共振:此行的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舒德庆先生此行携手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王建强先生共赴法云寺,不仅是艺术界与宗教界的一次深度对话,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鲜活实践。捐赠心经作品,既是对法云寺文化底蕴的充实,也彰显了艺术家以创作践行公益的初心。这种将书法艺术、佛教文化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行为,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更以“善念”为纽带,连接起艺术、信仰与社会,让《心经》所蕴含的慈悲与智慧通过笔墨得以延伸,为当代社会注入温暖向上的精神力量,堪称文化传承与公益实践的典范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