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定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中部。它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古城。</p><p class="ql-block">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方便的莫过于博物馆了,虽说现在有百度,有DeepSeek方便了不少,但博物馆图文实物更直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此,女儿安排的家族游,第一站便是参观正定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就在隆兴寺钭对面,女儿很体贴,怕我们老年人太累,因此上午看博物馆,然后午饭,饭后可回民宿休息,再继续下午活动。</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上看过去,博物馆是很简朴的平房,建筑风格和色彩与斜对面的隆兴寺协调一致,所以与正定古城的风貌溶为一体。进去才知道,原来地下还有两层,以满足博物馆功能之需求。</p><p class="ql-block">门前广场上,美女们先拍个照,老帅哥是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正定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正定历史文化的国有综合性博物馆,2019年建设,2021年1月8日2021年1月8日设立为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被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一个县城,有这么重量级的博物馆,必定是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是借用网上图片,我们去那天是阴天!阴天!</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博物馆大门的正厅。</p><p class="ql-block">正定博物馆主要包含9个展厅,涵盖历史陈列、佛造像艺术、瓷器、石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p>  <p class="ql-block">每个博物馆内容都是丰富的,我虽很热衷于参观博物馆,但我们重点了解了一下后面要去实地参观的内容,记录也只是记录了其中一部分自己最有兴趣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很不全面,很不完整呢。</p><p class="ql-block">但回来做美篇,又把我纪录的这些内容又补充了捋了一遍,也更加深了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县史展览厅”是全面了解正定的最佳途径。必看!</p><p class="ql-block">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祖居住。域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拥有7000多年的人2700 多年的建制史、2200多年的建县史、1600多年的建城史。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p><p class="ql-block">她为历代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自晋代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在地,历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塞北江南繁丽贵城</p><p class="ql-block">宋金元时期,真定作为河北西路、真定府、真定县治所,城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辖域内百工兴旺,商贸发达,民谚有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北宋史学家宋祁有“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镇州,今正定)、定”的论断。元代的正定城堪称元朝的腹心之地,是仅次于元大都的国际大都会。《河朔访古记》载:“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马可·波罗曾发出“哈寒府(真定府)是贵城”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物华民安畿辅重地</p><p class="ql-block">随着明朝定都北京,于真定设“一府两卫”,使这里成为畿辅重地。</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元年(1644年),改真定卫为署镇公署,俗称镇台衙门,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从大名移驻真定,真定一度成为直隶省会。雍正元年(1723年),改真定(府、县) 为正定(府、县)。</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康熙年间,真定一度是保定巡抚、直隶巡抚治所,为直隶省会。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雍正帝名讳,改真定(府、县)为正定(府、县),正定府领1州13县。图为清代正定府辖区图。</p><p class="ql-block">辖区图我沒拍,只知道由“真定”改为“正定”了。</p>  <p class="ql-block">自从女儿学了建筑后,我对建筑(无论古今中外)就格外多了许多关注,</p>  <p class="ql-block">正定历史建筑从隋朝开始,“九朝不断代”,形成了国内较为罕见的珍贵古建筑群,素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著称。</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特别是开元寺须弥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广惠寺华塔,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美学价值,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多次到访河北正定进行古建筑考察,根据现有文献和其著作《正定调查纪略》等资料记载,梁思成至少四次亲赴正定。</p><p class="ql-block">仅1933年梁思成就于4月和11月两次到正定,图片为梁思成、林微因在考察测绘工作中。</p><p class="ql-block">还有二次均是五十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这图上是正定最有名的四塔。</p><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分别是开元寺的须弥塔(又称为雁塔);天宁寺的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的华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须弥塔”,又称“雁塔”。该塔建于唐代,为一座砖石结构的密檐式方塔,形制古朴庄重,与西安大雁塔风格相似。塔高约42.5米,共九级,塔身简洁无雕饰,体现了唐代建筑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及寺内凌霄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唐代宗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凌霄塔是</span>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可供人登临,塔正中设木中心柱直通塔顶,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种结构方式”。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址位于正定城东南的临济村,原名临济院。唐咸通元年(860年),太尉墨君和仰慕临济宗风,将城内的宅院舍出建为寺院,并以临济为额,迎请临济院义玄禅师前来住持。</p><p class="ql-block">寺内澄灵塔是义玄禅师的衣钵塔(所以比寺晚建啊),古塔造型稳重、清秀挺拔,梁思成先生赞誉为“塔中上品”,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寺内华塔雕饰华美、布局独特,堪为塔苑一绝,被梁思成先生赞誉为“海内孤例”。华塔是金刚宝座塔和花塔巧妙结合的结晶,古代建筑史学专家张驭寰认为正定华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为正定九楼之首,有“畿南</p><p class="ql-block">楼首楼”“镇府巨观”之美誉。《河朔访古记》载“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梁思成先生曾登上阳和楼,写下了“凭槛送目,可抚四塔的感慨,并给予“庄严尤过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正定隆兴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北宋时期扩建,成为京外名刹,河朔名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现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称为隆兴寺“六绝”。</p>  <p class="ql-block">971年,宋太祖赵匡胤驻跸真定,下令在龙兴寺内铸造大悲菩萨铜像。像高21.3米,耗铜120吨,历时四年落成,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堪称我国古代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是隆兴寺摩尼殿里. 最著名的壁画局部:摩尼殿北壁悬塑“倒坐观音”(观音菩萨背对大殿、面北而坐)的背屏上,绘有“五彩悬山”.泥塑的观音像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被誉为“东方美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隆兴寺里的“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时期(约11世纪),是寺院中用于存放“转轮藏”的专用建筑。</p><p class="ql-block">转轮藏是一种可旋转的藏经橱,之所以设计转轮藏,是因为其旋转功能方便不识字的信徒“积累功德”,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佛法轮回不息,信众推动旋转即等效于诵读经文。</p><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与转轮藏是中国古代大木作与小木作完美结合的典范。梁思成先生称“转轮藏殿之结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轮藏结构精</span>,是木构建筑之杰作”、“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p>  <p class="ql-block">一个地方的兴盛,必与教育戚戚相关。</p><p class="ql-block">正定既有府学,又有县学。同时书院、义学、私塾遍布乡里。所辖州县优秀学子皆汇于此,儒风濡染,文风昌盛。元好问称赞“文星煌煌照燕南,青青子衿满恒阳”。</p><p class="ql-block">正定府文庙创修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经过历代修缮,形成了西路官学、中路文庙、东路祭祠的三路建筑群落。图为原府文庙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正定府文庙的戟门为元代建筑,甚称国内文庙之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介绍的真定(正定)名人,既有出生于真定的土著,也有在真定为官从政造福民众之人,大多听说过,只是以前不知道他们与真定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李果(1180--1251年)  真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脾胃学说”(“补土派”)创始人,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金元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p><p class="ql-block">岳飞(1103--1142年)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自真定应募从军,英勇抗金,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p><p class="ql-block">沈括(1031--1095年),北宋著名科学家。1074年,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驻真定。期间,发明了木质立体地图,比瑞士18世纪出现的地理模型图早七百年。其代表作《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1044年,欧阳修以河北都转运使的身份奉使真定。其著作《集古录》中首次收录了《龙藏寺碑》。</p><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1052年)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生于真定。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定还是三国名将赵云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地道战就包括了石家庄正定等地。这段历史电影《地道战》生动呈现给了全国人民。博物馆建有地道战剖面模型,广播里也播放着《地道战》电影的歌曲。</p><p class="ql-block">1945年正定县高平村民兵,利用地道击退日伪军多次扫荡,被誉为“铁打的高平”,是当年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还有一个《佛教造像艺术展》</p><p class="ql-block">   正定作为佛教文化重镇,馆藏大量北魏至宋金的佛教造像、经幢残件等,部分展品来自隆兴寺、开元寺等古刹,展现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我对佛教无啥兴趣,所以就是走马观花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只是拍了这个主题展的前言以了解大概。</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正定位于河北中部,早在战国时期便是太行山地区的交通孔道。明代被称作“九省通衢”。汉代,佛教初传,正定境内开始出现僧侣活动的身影。540年城内始建寺庙,民间佛事活动日渐繁盛。隋唐时期,正定成为整个河北的佛教中心,城内寺庙林立,高僧大德辈出。宋元以来,由于得皇家青睐,正定发展成为朝廷举行佛事活动之地,数朝帝王曾多次到访礼佛。</p><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是佛教流行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正定馆藏文物的重要类别之一。自北魏至明清,有众多佛教艺术珍品遗留于世。石刻造像凝重质朴,铜雕佛像精美华贵。每一尊佛像都由工匠精心制成,被赋予了独特的中国化审美意蕴。他们娴雅自若、沉静而智慧的面庞引人无限遐思,仿佛构建了一个超乎于万物形表之外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像的坐姿也是有讲究的,以前没有看到过介绍,这个我倒是有兴趣记录。</p><p class="ql-block">第一种坐姿:善跏趺坐</p><p class="ql-block">又称倚坐,是在座上端坐,双足自然下垂的坐式。唐以后的佛像特别是弥勒佛像多采用这种坐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种坐姿:交脚坐</p><p class="ql-block">两足交叉成X型。此坐姿于公元二、三世纪时已出現在犍陀罗地区造像上,中国北朝时期多见于弥勒菩萨像上。</p>  <p class="ql-block">第三种坐姿:结跏跌坐</p><p class="ql-block">俗称“双盘”,是佛像中最常见的坐法。这种坐姿最安稳,可端正身心,不容易疲倦,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即以此坐式入定悟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院子,我们只是隔着玻璃门看了一眼,并没拍照,想想,还是网上借张图,以保持内容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最后博物馆服务台打卡盖章。</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出来,惊飞了广场上的鸽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