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3日下午,祝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堂!课堂伊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当王安石的诗句在教室响起,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之旅就此开启。这堂美术课以《泊船瓜洲》为载体,带着同学们从“说诗魂”入手,探寻诗人借景抒情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思乡的情感之门。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诗人为何用“绿”字描绘春风?原来这个字不仅让江南岸的生机跃然纸上,更藏着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春色越浓,乡愁越切。</p> <p class="ql-block"> “京口”“瓜洲”“钟山”这些地名如何用画面表现?同学们分组讨论时脑洞大开:有人说用两座隔江相望的城楼代表京口与瓜洲,用一条蜿蜒的江水体现“一水间”;有人提议用层层叠叠的远山表现“数重山”,让钟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春风又绿江南岸”该画什么?有人想到用嫩绿色的笔触扫过河岸,有人想用柳树新芽、野花点缀来呼应“绿”的生机;“明月何时照我还”则引发了对光影的讨论,有人说画一轮圆月倒映在江面,有人说用月光下孤舟的剪影烘托乡愁。</p><p class="ql-block"> 最后老师结合了同学们的想法,现场展示了如果利用画笔表达诗中的意境。远山用弧线勾勒轮廓,江水用波浪线表现流动感,船只则用简单的几何形组合。一副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的场景就展现在了同学们的眼中,让人忍不住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 课堂练习中,同学们化身小画家,在画纸上构建心中的诗意图景。有人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法表现“数重山”的空间感,用房屋、树木的遮挡关系增强画面层次;有人用明黄色的蜡笔涂染明月,用深浅不一的绿色水彩晕染江岸,让“春风又绿”有了视觉温度。</p><p class="ql-block"> 分享环节惊喜不断:一位同学在江面上画了一叶孤舟,船头朝向钟山方向,“船帆被风吹得鼓鼓的,就像诗人想回家的心情”;另一位同学在岸边添了几株含苞的桃花,“这是春天刚来的样子,诗人看到花开就更想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在哪些场景下会想家?”课堂总结时,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说“在外地读书吃不到妈妈做的菜时”,有人说“看到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为自己亮时”,原来无论古今,乡愁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老师布置了拓展任务:搜集更多思乡古诗进行配画,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美术课遇上古诗词,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碰撞,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表达。</p><p class="ql-block"> 诗画结合的课堂让抽象的古诗有了视觉载体,孩子们用画笔诠释的不仅是诗句,更是对情感的细腻感知。下次课,我们将带着这些作品走进校园诗画展,让更多人看见这份穿越千年的诗意与童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