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龙的著作和他的荟珍屋

江妙荣

<p class="ql-block"> 文字/江妙荣</p><p class="ql-block"> 图片/各位老师提供</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你是风儿我是沙</p> <p class="ql-block">有幸参加闵行区政协联谊会田林组活动,在荟珍屋中获取由赵文龙先生亲笔签著的作品《从桂林公馆到荟珍屋》。赵文龙1956年出生于上海县虹桥公社,其祖辈父辈都是桂林公馆的花匠,他自小出入该处,耳濡目染了公馆古建筑风格,对木质家具中的榫卯工艺情有独钟。1974年插队本县梅陇公社蒋家塘,一户蒋姓大户绞圈房的结构及大厅中木构件的花雕和周边农户家中木质榫卯家具发生浓厚的兴趣。1980年进上海县石油煤炭公司任采购员,一份“自由身”的职业有了更多机会涉足旧家具市场。他深知仅凭他一亇月几十元工资难以实现收藏之梦,唯有“以商养藏”才有出路。尽管书中并没有提及更多有关赚钱文字资料,我想单靠转手倒卖旧家具之类只能赚些差价,邮票是个好去处。几分钱的邮票往往可以博取几十上百倍收益,他说:“那时,我利用石油公司的工作便利,可以通过邮局方便地购买到整版整套邮票”,又赶上上世纪90年代邮票市场处在方兴未艾的好时机,发行价买进,高价抛出,“以少博大”从中获利。有了足够财力方能“财大气粗”,交易中,他相中东西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场拍板成交,“爽快”,“人缘好”,“讲信用”使他在旧家具调剂市场结交较多人脉资源,捷足先登收藏到更多的明清优质古家俱。赵文龙先生介说,历经二十多年,收藏到明清旧家具数以万件。到了1997年年底,他果断卖掉全部邮票,一门心思干起收藏明清古瓷器。到了1999年又乘全国大开发时机,在松江九亭买了一块13•5亩土地,转投向古建筑市场,络续收进苏浙皖一带古建筑百余幢,边买边建,玩起他的“梦幻天地”,至2020年初步打造出一座典型江南园林古建建筑群~“荟珍屋”。</p><p class="ql-block">“从桂松公馆到荟珍屋”一书共有53章节,洋洋洒洒10万字,详尽地记录了赵文龙先生对收藏的偏愛,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书写他收藏经历以及对公益事业的付出。并借此书,希望更多人把古建筑和木作文化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从中享受到收藏的乐趣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该书由同济大学教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和资深出版人、拍卖人祝君波联袂推荐:该书不仅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文史价值,也是对从事文化收藏的同道们有着不可错失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荟珍屋,为该建筑的宏伟和气魄所折服,历经了四十多年,投资2•8亿元,千辛万苦和默默的奉献,才成就他的梦。祝福这位为保护古建筑作出杰出贡献的赵文龙先生。他就是荟珍屋那个~</p><p class="ql-block">每栋古建筑、每件古家具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p><p class="ql-block">想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最好先读懂这个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赵文龙先生用生动的动作,叙述这些藏品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3日是梅雨天,我们这些十人“小部队”实地参观座落在松江九亭镇茂联路120号上的这座幽静、古雅的园林建筑群~荟珍屋。这座虽没对外开放的明清古建筑,却档不住那些“寻梦人”。本组陈志强老师以其闵行区书画协会会长的身份与松江区收藏协会会长赵子龙先生牵上线,才让我们有机会进入。微启的大门,走出主人赵文龙先生,二位会长如久别好友握手问好,热情欢迎我们这帮“追梦人”。在赵文龙先生的引领与解说下,让我们深入了解荟珍屋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漫步于园内,踏上青石砖,穿行在廊厢中,攀登上木梯,随处可见精巧的榫卯结构,令人叹为观止的雕梁画柱,巨大冬瓜梁,每一处都透露着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游览过程中,赵先生以远博知识介绍了诸多关于荟珍屋修复故事,感叹赵先生对古建筑执着坚守,感受到这些珍贵藏物的历史厚重,起着承载着继往开来的传承作用。</p> <p class="ql-block">荟珍屋占地13.5亩,是一座典型而又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古建筑群。园内汇集了十多栋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的优秀古建筑,它不是一栋栋独立的单体结构,而是用传统榫卯工艺将他们一一连结成为一个整体。走进“荟珍屋”,斗拱飞檐、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假山奇石、小桥流水,有着故宫的大气,也有着桂林公园小巧玲珑的秀气,赵文龙先生把他平生所见都潜移默化在他的荟珍屋中。这里,荟集了名人故居,如荣毅仁的写字间,黄炎培的书房,杜月笙的房子等,还有花厅,楼阁、祠堂、牌楼等珍贵的古建筑,在这里,也收藏着上万件苏作家具成品,还堆放在库房中的五十多幢近4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的各构件……返程途中,赵文龙先生特意引领我们在大门右侧那间小花厅前停留,这是主人赵文龙的“办公室”,是缩小了的桂林公园“四教厅”,我想,这也许是主人与我们临别时送给的一份最有意义的“礼物”。呈现眼中的小花厅,错综复杂的榫卯结构、雕梁画栋的斗拱、梁托,配上了花格门窗,还见到一块3米见长的雕花板,整块板子的两面都雕滿了三国演义草船借箭、抢刘阿斗、郭子仪祝寿等人物故事图,让人赞叹不已,久久不肯离去。陈志强老师坐在赵先生淘宝得来的圈椅上,意想不到发观,厅门口藏书柜上居然安放着他多年前创作的一幅《春游女儿山》画,意想不到却被赵先生收藏着,真是二位有缘人!</p><p class="ql-block">荟珍层虽不对外开放,其实还是有机会进入,赵先生告诉:荟珍屋举办的下午茶活动,在网上预约阿紫老师可以带着你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谢谢各位老师,祝您生活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