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召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兴建,1580年竣工,原名“弘慈寺”。明万历皇帝赐名“银佛寺”(因寺内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是呼和浩特最早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影响深远的宗教圣地。寺庙以银佛、龙雕、壁画“三绝”闻名。1586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主持银佛开光法会;1640年,清太宗皇太极重修并赐名“无量寺”;康熙年间被尊为“皇庙”,供奉“皇帝万岁”金牌,取消活佛转世制度。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供奉2.55米高银佛(重1.5吨,尼泊尔工匠铸造),左右为宗喀巴与达赖三世、四世铜像;天王殿供奉四尊木雕天王像,象征“风调雨顺”;菩提过殿里壁画《古月明楼》描绘康熙帝私访故事。大召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1567年—1619年),由阿拉坦汗的儿子僧格都楞为迎接索南嘉措而建。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山门、过殿、经堂、大殿。召庙内保存有康熙征讨葛尔丹的御制石碑两通、覆钵式喇嘛塔;古佛殿中保存有明代精美的壁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后街,是慈灯寺的俗称,蒙语称“塔奔·斯普日嘎”,原属清雍正五年(1727年)始建的慈灯寺建筑群,光绪年间寺院衰败仅存五塔。为金刚宝座式砖石塔,通高16.5米。塔基镶绿色琉璃挑檐,分列五座密檐式小塔,表面装饰1119尊鎏金佛像及蒙、藏、梵文石刻,南面嵌“金刚宝座舍利塔”汉白玉匾额。塔后山墙存蒙文天文图、须弥山分布图及六道轮回图石刻,其中天文图为国内唯一以少数民族文字标注的赤道坐标星象图,天文图石刻直径1.445米,标注1550余颗恒星,为世界孤本。五塔寺为内蒙古首例原址复原古建筑群,现为五塔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五塔映月”为呼和浩特著名景观,塔身砖雕与天文图构成核心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28号,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是中国近代建筑受西洋建筑文化影响的实物见证和载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为独立的三进院落。寺门3间,正上方悬挂“清真大寺”横匾。三进院的西南角上矗立着望月楼。</p> <p class="ql-block">将军衙署,又称绥远城将军衙署,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处清代官衙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城将军的府邸,作为一品封疆大吏的办公场所,兼具军事指挥、边疆治理及家眷居住功能。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廷为巩固北疆而建绥远城(1737年),先后有79任将军在此驻守,统辖内蒙古西部盟旗并节制周边军事力量,是中央与边疆沟通的重要枢纽。现存占地面积约2.64万平方米(含保护范围),主体建筑132间,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将军府之一。建筑结构: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府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及厢房,共六进院落,体现“前朝后寝”的礼制规范。是典型的汉式官衙建筑,严格按一品官员等级建造,灰顶蓝檐红门,融合清代官式与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绥远城城墙遗址,现存东北部城墙残段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墙体保留有马面、砖石基座及三合土结构,是清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的军事驻防城遗存,存城墙残长671米,高度6.4米,保留有清代城墙特有的防御构造体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是呼和浩特市现存最古老的辽代建筑,原属辽代丰州城大明寺藏经塔,因存放《华严经》万部得名。始建于辽圣宗时期(983-1031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体通高55.6米,基座周长56米,八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设计。塔身一、二层外壁嵌有砖雕佛像、蟠龙柱等,第一层南门楣篆刻“万部华严经塔”石额,塔内设旋转阶梯可登顶远眺。塔身转角盘龙柱融合中原与游牧文化风格,龙形粗犷有力,鳞甲层叠;佛像、力士浮雕技艺精湛,部分保存完好。塔内现存金代以来汉文、契丹文、女真文等十余种文字题记150余条。通体涂白垩土,阳光下熠熠生辉,清代列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被誉为“我国现存最精美辽塔”。现为丰州故城博物馆核心文物。是研究辽金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塔火车站旧址,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街道黑土凹村,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由站房、信号房、其他公用房和碉堡等多座建(构)筑物组成,耳站房、信号房、其他公用房砖木结构,碉堡为混凝土结构,站房上嵌有陈世英书的匾额“白塔车站PAITA”。白塔火车站是呼和浩特地区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民国时期火车站,白塔火车站旧址的老站房作为铁路的附属建筑物,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等价值。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博物馆(白马馆),位于内蒙古博物馆旧址,建于1957年,是呼和浩特市历史地标性建筑之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其顶端有白骏马凌空奔腾的造型,被称为“大白马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面积3650平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