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老张张(张化金)</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53459445</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6月21日,夏至。感觉“花开半夏,酒意微醺”,微热。但午后一场猛烈而短暂的太阳雨,让温度略降,但陶源谷旅游热度未减。拍照打卡仍然热度不减。</p> <p class="ql-block"> 准备去听讲座的同学聚集在寻味三宝粉彩包间聚餐,其趣味也是别样雅致。</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陶源谷便是另一种情趣,我们来到华光国瓷馆。</p> <p class="ql-block"> 华光国瓷讲座厅,设置在陶瓷展之中。仿佛听讲座的不仅有我们,还有默不作声的展厅陶瓷,傍听自己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一曲悠扬的古琴旋律,拉开讲座序幕。</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联主席主持、推荐。《景德镇传》作者、景德镇作协主席江华明老师娓娓道来《景德镇传》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制瓷起源,除了周围有高岭土矿质原料,更主要是水运方便。景德镇母亲河一一昌江河,贯穿全境并注入鄱阳湖。其支流东河、西河等,在古代同样承担着交通和运输物资功能。另外还有南河、小北河等小支流。才有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瓷最早是以高岭土娟云母质青白瓷为特色,与全国各大产瓷区陶瓷不分仲伯。但是青花瓷诞生,让景德镇瓷一骑绝尘,让其他地区陶瓷只能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陶瓷得到大发展,在历史上还要铭记两个人。一个是明朝大将于光,另一个是清朝的督陶官唐英。</p> <p class="ql-block"> 都昌人于光是朱元璋麾下将领,参加完与陈友谅大战结束后,帅其部下驻扎景德镇丽阳,其间,朱元璋又招集于光去异地作战,战死异地疆场。朱元璋怀念于光忠诚,满足于光麾下将士及家属在景德镇大办陶瓷产业,由于规模扩大,景德镇由村扩张成镇。明朝宫庭用瓷,及郑和下西洋携 带大量陶瓷也是出自景德镇,使景德镇陶瓷不仅在全国家喻户晓,而且还誉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清朝的督陶官唐英,他上任不仅抓行政,设瓷局完善陶瓷系统体系。还亲自动手,学会了七十二道制瓷工序,成了内行的督瓷官。让景德镇陶瓷制作,在他任期内,达到最高水准。每道工序要求精益求精,为了让画工达到登峰造极水准,广邀天下名师,甚至,宫廷画师也常常被邀请来景德镇留墨献艺。同时也规范后来督陶官,必须对陶瓷尽快转变为内行。</p> <p class="ql-block"> 回顾 一千多年的景德镇陶瓷历史,景德镇人不止是在顺境中大力发展,完成创新大业。也经历了“把眼睛都要画瞎了”的无奈和劳苦,以骨子里的韧性,坚守着景德镇陶瓷底线。在民国最低落时期,仍有珠山八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等制瓷匠人苦苦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景德镇陶瓷也大放光彩,著名的毛瓷“水点桃花”出自徐亚凤和徐静连袂创作7501文房六件套(笔筒、笔洗、笔架、印泥盒、镇纸、水洗)。均沿用了原7501瓷的通透如玉的半薄胎,洁白莹润,结合经典的水点桃花图,全程手工绘制而成。“水点桃花”是主席的生平挚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故事,成为毛瓷中的传世经典。</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不仅陶瓷创作在发展,也带动景德镇文旅发展,景德镇正在成为世界陶瓷艺术之都。吸引着国内外“景漂”来景德镇寻觅陶瓷艺术渊源。</p> <p class="ql-block"> 确实,正如江华明老师所说:“历史证明景德镇人就是一帮情痴,千百年都在忠贞不渝地专注于对一种手工业品制造的迷恋。”</p> <p class="ql-block"> 江老师的深入浅出讲座,让人对《景德镇传》背景、内涵有了更深度理解。讲座结尾,江老师就景德镇的未来规划提出了独辟蹊径的见解,让人视野更加开阔。</p> <p class="ql-block"> 文/老张张(张化金)</p><p class="ql-block"> 摄影/老张张(张化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