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回归自然

<p class="ql-block">昵 称:回归自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59821</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 拍</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在高中的《美术鉴赏》教材上,读到过云冈石窟佛像的专业分析与鉴赏,那精美绝伦的雕刻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只是一直无缘亲眼目睹石窟佛像的风采。退休了,有时间了,在我的提议下,我和一起退休的好友参加了山西大同旅行团,按照导游安排,我们于6月7日下午1点左右来到云冈石窟,由地导给我们做讲解。</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大同城西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59000余尊。石窟融合中西方艺术特色,既有犍陀罗艺术风格,又蕴含中华传统文化韵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载“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生动描绘其宏伟。云冈石窟以精湛绝伦的雕刻艺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见证着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与民族文化交融 。</p> <p class="ql-block">走进云冈石窟,首先看到一个高大的人物雕像,他就是云冈石窟最早的建造者和设计者——昙曜。</p><p class="ql-block">昙曜是北魏著名佛教高僧,他年少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宗,后随北凉僧团被迁至平城,历经北魏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四朝。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发生了太武帝灭佛事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之一,当时对北魏佛教造成沉重打击。昙曜道心坚固,始终坚持修行,密持法服器物不离身,深受众人敬重。</p><p class="ql-block">在文成帝即位后,佛教再度兴盛,昙曜被任命为沙门统。在和平元年(460年),昙曜征得文成帝同意和支持,主持在平城西面的武州塞开凿石窟,至此开启了东方传奇的神话。他主持开凿了五座大型石窟,即云冈第16至20窟,里面的造像对应了北魏王朝五位历史君主,并以这位设计者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昙曜五窟”,蕴含着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我们随着如织的人流挤进入景区,地导已在阴凉处等着我们,地导是位年轻的女生,她的声音很好听,景区里不能大声喧哗,她让我们戴好耳麦后,随着她前行,婉转专业的讲解也通过耳麦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内,就会看到一条大道,这条大道被称为——礼佛大道。是由十三对六牙白象塔组成。据说当年释迦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一只大白象驮着他进入娘胎。十三这个数字在佛教中代表吉祥圆满,而六牙白象在佛教中是有威力又性情温顺的象征,代表菩萨心肠又有大势。生活中的大象一共有两只象牙,而这里的大象都雕琢着六颗牙,代表着从烦恼的此岸到觉悟的彼岸的六种方式,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和般若。时常说的六根清净就是这个意思。六牙白象被视为吉祥之兆,意味着有好运和好事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穿过礼佛大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菩提树,这棵菩提树是用纯铜打造的。古朴的它巍然挺立,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枝叶躯干上挂满了鲜红的祈福带,宛如“千灯照佛塔,万愿寄红绡”,它们承载着游人对平安顺遂的殷切祈盼,红黄相映,古韵与祈愿交织,让这棵菩提树既有历史的厚重,又焕发着人间烟火的温暖生机。</p> <p class="ql-block">铜菩提树两侧是半环形的“帝后礼佛图”。展示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在宫女和御林军的簇拥之下,进行礼佛的气派场景。飘飘欲仙的感觉,好像是天上位列仙班的各路神仙。这幅“帝后礼佛图”是复制品,原版浮雕本来在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被文物贩子岳彬盗走,卖给了美国。现在原版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真心希望有朝一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能够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地导边讲边向前走,登上一段石台阶,看到一个大大的石碑,这个碑叫做《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是研究云冈石窟的重要文献,碑文由金皇统七年(1147年)夷门曹衍应大传菩萨戒提点西京大石窟寺沙门禀慧之邀撰写。原石碑已不存在了,碑文被收录到《永乐大典》中,才得以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地导带我们走进挂着“入佛知见”匾额的山门,进入这个山门就进入了石窟的世界。这个“ 入佛知见 ”的牌匾‌,出自北宋诗人、书法家 黄庭坚 的题词,寓意深远。“入”是入门、进入的意思,“知见”是指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要达到“入佛知见”的境界,意味着要像佛一样,拥有无差别的见解,这种见解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升华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是石鼓洞,风化很严重,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下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石鼓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是寒泉洞。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禅定坐佛带、千佛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因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故名“寒泉洞” 。</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规模最大的洞窟,开凿于北魏,因孝文帝迁都洛阳未完工。后室雕 “西方三圣”,主像为阿弥陀佛,高约10米,东侧是观世音菩萨,西侧是大势至菩萨,有唐代造像风格 。</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是未经计划开凿,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始元年(504 - 508年 )“马世长侍中造像记” 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窟顶东端可见图案飞天。</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是大佛洞,与第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窟内南壁上层有“树下坐禅”像,枝叶繁茂;下层两侧雕金刚力士,头顶荷叶冠,神情安详;窟中央主佛高17米,穿菩萨装,衣袂飘飘,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色彩虽已斑驳,仍具庄严之美,是云冈石窟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是释迦佛洞,是“云冈第一伟观”,是雕刻艺术奇迹。中心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一立佛;下层四方台座,四面雕大象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又有飞天、立佛等。窟顶格状,格间可见众多飞天与音乐天神。内壁集中呈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弘法等三十余佛传故事,雕刻精巧,是珍贵艺术范例。</p> <p class="ql-block">据说第六窟是孝文帝为了纪念他的奶奶冯太后而雕刻的一组洞窟。整个洞窟有33幅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娶妻到悟道成佛的故事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在了第6号洞窟里面,可以说是1500多年以前雕刻在石头上的小人书。</p> <p class="ql-block">在第八窟有一位被尊为“最美菩萨”,这尊造像露着一排白白的牙齿微笑,她脸上还有俩个酒涡,温婉贤淑。</p> <p class="ql-block">在九窟里有很多“外国人”,还有长着翅膀的天使。从这里就看出来,云冈石窟的雕刻来自于北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又借鉴了波斯和西欧的风格,所以在整个窟里边会有一种到了罗马的感觉。这个洞窟是前廊后殿,前边是西方罗马时期的廊柱,后边是中国古代皇帝和皇后所居住的殿堂。门楣上面的莲花是中国元素,下面是西方时期的忍冬纹,说明中国古人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遥远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是音乐窟,藻井上面有54身伎乐天,这里边有14个大类,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不同的乐器,一共有50多件乐器,包含中西方的。有响指、鼓、琵芭等等,展现的是一个大型的佛国盛会的音乐现场。穿红裤子扭着腰肢是总指挥。据说这场景曾让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为之震撼。</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号洞窟里面是一个非常高大的交脚弥勒菩萨的造像,这尊造像高13.6米,主要特点在他的手臂下,大家仔细看,在他的手臂下面有一个高约1.8米的人物,此人物为承托他手臂的托臂力士,这个造像堪称古代的天选打工人。</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到二十号洞窟,就是“昙曜五窟”,它是由北魏的高僧昙曜所主持开凿修建的。每一个洞窟里面,都雕刻着一个非常高大的造像,并且是以北魏的历任君主为原型的。</p><p class="ql-block">十六号洞窟,是文成帝拓跋浚的造像。目前不开放。</p><p class="ql-block">十七号洞窟里面是一尊高约15.6米的交脚弥勒菩萨,他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交脚弥勒佛像。他是太子拓跋晃。</p><p class="ql-block">十八号洞窟是太武帝拓跋焘,他身上穿的袈裟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佛袈裟。因为他在执政晚期的时候灭佛信道,杀僧人烧僧书,毁寺院,所以就把满满的小佛像的袈裟穿在了他的身上。他手势就是典型的忏悔印。</p><p class="ql-block">十九号洞窟的这尊佛像就是火爆全网的击掌大佛,他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像。这尊佛像高16.8米,代表的是北魏的明元帝拓跋嗣。我也与他击掌留念。</p><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云冈石窟的形象代言人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所有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跟这尊造像拍照留念,它代表的就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既是凝固在石头里的北魏王朝,也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当指尖抚过千年风化的纹路,当目光掠过慈悲含笑的佛面,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诵经声、驼铃声仿佛都在耳畔轻轻的回响。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到它的宏伟和壮观。</p> <p class="ql-block">虽然部分石窟因维修没能欣赏到,但此次旅行让退休的我收获满满。我不仅了解了石窟的建筑、雕刻,更懂得了文化传承之不易。深深感受到艺术可跨越时空,希望大家都能传承文化根脉,守护历史、延续文明,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