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的江南,正处梅雨淅沥的连续阴雨天气,湿气逼人,不免令人沮丧。但记忆中的孩童时代,每到黄梅季节,尤其是夏收结束,进入插秧期间,连绵阴雨之后的夜晚,却有着愉快的事情可干一一挟黄鳝?</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农业生产还是以人工为主的夏收是非常紧张的,主要是要抢在梅雨到来前,把麦抢收进仓,所谓“奋战阴雨夺高产”、“颗粒归仓”等。但进入夏种阶段精神上就放松多了,因为无论是翻耕整理农田、抑或是插秧播种等农活,都可以冒雨进行的。所以,即便是阴雨绵绵,人们也会习以为常,甚至还会干些“挟黄鳝”、“捉嘻水鱼”之类的副业。我小时候遇到这种天气,就会叫上几个玩伴,干起这种事来。</p> <p class="ql-block"> “ 挟黄鳝”一般是在雨停的夜晚进行。吃过晚饭天黑后,拿上照明的手电或防风桅灯,穿上雨鞋(防蛇咬)、带上黄鳝夹、鱼篓就可开工了。大家首先带着家伙什来到预定区域,后简单商议分散开来,各自沿着预定的田埂,用灯光照着埂边的水田,寻找着黄鳝的踪迹。一旦发现了水田中觅食的黄鳝,就会用手中的夹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挟住黄鳝的身躯,而后不无喜悦地观赏一番,再把它放到鱼篓里。要是运气好,一晚上也能挟上七、八条的,那第二天一家人就可改善伙食了。</p> <p class="ql-block"> “挟黄鳝”至所以一般会在莳里雨停的夜间,主要是黄鳝觅食的习性一般是在夜间进行,而夜间的水田中,丘蚓、小水虫较多,尤其是翻耕后刚上水的田里,丘蚓因为田中上水后,多从洞穴中爬了出来,黄鳝觅食就容易多了;而刚上水的田块和刚插秧的水田,遮蔽物少,看得清楚,所以大家喜欢这个时候去挟黄鳝。而要是下着雨的话,雨点打着水田的水面,会形成波粼,看不清水下黄鳝,就不宜干这事了。</p> <p class="ql-block"> “ 挟黄鳝”带的工具也是有要求的。 黄鳝因为满身滑遛,用手不容易抓牢,再加上人在田埂上,要抓离埂有段距离的水田中的黄鳝,所以,就有人发明了用黄鳝夹来挟,既牢靠,又不用下到田里,非常实用。黄鳝夹一般都是自已做的,是用两根一米左右的竹杆,其中一根在离一端约十公分处挖空个洞作为母端,另一根从洞中穿过去作为公端,并齐后再在交叉处打孔用销钉固定,上长下短,形成夹子;而后在下面短的夹黄鳝一端刻出锯齿状,便于增加咬合度,使挟到的黃鳝不易挣脱,这样一把黄鳝夹就做成了,也有用铁夹子的。我们小时候玩伴们家中一般都会有的。再说照明用具,首选的是三节电筒,又亮又好用。人在田埂上手拿手电照亮水田,再在手电上系根绳子背在肩上,这样不用弯腰就能看清楚,又清昕又省力,发现黄鳝后,还能腾出手来用夹子挟。但成本高,三节电用不了二晚,对那个大集体时代的我们来讲,实在算是高成本了。其次是桅灯照明,好处是成本低。加满一灯煤油后,可用一周,确实省钱。但缺点是光线暗,不易看清水田中的黄鳝,即使看到后,还得放平在田硬上,再腾出两手用夹子挟黄鳝,只能慢慢地凑合用了。至于鱼篓,因为只是放挟到的黄鳝用的,不用太讲究的,只要便于携带,便于放置就行,没有鱼篓用网兜、水桶代替也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一幌那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不知是人老了容易恋旧,还是骨子里农村走出来的人乡情重,每到梅雨季节,眼看着外面的雨滴,脑海里便会想起儿时的情形来。尤其是那些玩伴们,现在各自为了生活而奔波在各处,也不知此时的他们是否也在想着儿时的情形呢?但愿有生之年,我`还能再在一起聚聚唠唠,那一定是件非常有场景感的趣事。(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