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6.14.下午12:30分来到上海浦东陆家嘴富城路99号震旦国际大楼2-6层观看《新石器时代玉器特展》</p> <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在展馆的六楼)</p><p class="ql-block">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東漢時佛教從印度傳來,在中國發展隆盛,一路朝著漢化的方向前進,經過兩千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滲入社會各個角落,成為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外來宗教。宗教藝術的作品,是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佛教豐富的典籍史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及素材。佛教造像藝術歷代皆有創新,北朝的秀骨清像,隋唐的豐圓雄健,宋朝的雍容大度,明代的端嚴自在,各具特色。展廳中,北魏到明晚期的石雕、木刻、泥塑、銅鑄等不同材質的造像,涵蓋釋迦佛、菩薩到羅漢等題材,觀賞者不但可以欣賞雕塑藝術的美,更能經驗人間淨土的追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佛像静安.不宜摄像</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玉器特展(在展馆的四楼)</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当时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玉石加工技术,并能使用简单工具制作出精美绝伦的玉器。在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玉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区系除了根据地域进行划分外,综合玉器在考古学文化中的重要程度,考虑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要素,可再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两类。学界一般认为,拥有兼具时间深度与空间广度的"玉器工业"的玉文化,为原生型;而次生型则是受到"原生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致。新石器时代最为核心的"原生型"玉文化区主要有四个,分别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北系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系统;以龙山时期玉器为代表的北方系统;和以齐家文化为代表的西北系统。</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玉器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除了有生产工具、装饰佩戴的功能之外,玉器还被赋予了神秘的信仰意义,与社会等级密切相关。此时玉器在材料选择、工艺制作、造型设计、纹饰琢磨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史料。本次展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新石器时代四大区域玉器的造型及艺术特征;第二部分重点展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四大文化谱系"中的玉器之美。</p> <p class="ql-block">歷代玉器</p><p class="ql-block">中國玉器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位於東北地區的興隆窪文化與黃河中游的老官台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已經開始用玉來製作工具或飾品。此後經過一、二千年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達到第一個高峰,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時期、齊家文化四個區系,正是當時的玉器中心。到了商代,隨著統一王朝的出現,玉器的發展也從多元化的區域性風格轉變為共同性的時代風格,而且經由傳承與演變的模式,在西周、春秋、戰國、漢代、唐宋元明清等時代的興替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器形與紋飾,構成一部風格殊異、連綿不絕的玉器發展史。本展覽即以時代的發展為主軸,精選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唐宋元明清的玉器精品,呈現歷代玉器各擅勝場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 C 形龍</p><p class="ql-block"> Hongshan culture 140"-31" cent . BCE | Coiled dragon </p><p class="ql-block"> Height ,18.6cm</p> <p class="ql-block">玉璧和玉琮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类。玉璧可分为单体和组合形两大类,其中单体玉璧常见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不规则形等几种。此外还有一类多璜联璧,它们大多是由2-5节璜形玉片通过两端系孔连缀而成,这些璜形组件多为片切割后的产物。齐家文化中的玉琮按造型可以归纳为三种:为高体长射、方体短射、矮体短射。</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制玉基本为就地取材,齐家文化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发现了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的马鬃山玉矿遗址,经过多年调查与发掘,发现了石锤、石斧等采矿工具,以及砺石等加工工具,断定这里是对玉料进行初步加工的场所。此外位于甘肃临洮县上营乡和峡口镇境内的马衔山也是齐家玉器的原料供应地,它的玉矿资源十分易于开采,有的裸露地面,整体距地表较近。</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玉琮</p> <p class="ql-block">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玉琮是良渚人的"原创"器物,但随着文化的衰落,良渚玉琮的制作也随之消亡。至龙山时期,虽然出现了玉琮,但其使用场景和良渚则完全不同,造型上也有变化。可以认为龙山先民对良渚遗留玉琮已经没有了文化意义上的认知,仅仅对其造型和纹饰进行了不完全的模仿。龙山玉琮典型造型有三大类:一是保留射口和直槽的低矮琮;一类是模糊掉射口的方形、圆形低矮琮;还有一类是尺寸高大,有素面或瓦棱纹的高尺寸琮。以晋南地区为例,玉琮大多出土于墓主人腕臂部,应为佩戴用器,无性别偏向,同时也不是重要身份等级的象征,它们同良渚玉琮有根本差别。</p> <p class="ql-block">龙山玉琮</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器</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其玉器在这一文化的早期和中期最为盛行,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代表,反映了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良渚玉器种类繁多,纹饰独特,除了单独存在的玉器外,还发现大量复合件、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主要器型包括:琮、壁、柱形器、镯、梳背、三叉形器、璜、锥形器、兽面纹环、串饰、带钩、象生动物、斧、钺、腈等。良渚玉器以琮、璧、钺为中心,用于区别等级和身份,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玉礼器组合。说明此时期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王权和神权的双重权利,是原始政教合一的表现。其中玉琮有单节、多节之分,是良渚文化等级最高、功能最复杂的礼器;玉璧尺寸较大,十分厚重,多为素面,部分有鸟纹装饰,特别是鸟立于三层祭坛之上的样式十分神秘。相较于琮和璧而言,钺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发现数量较少的高等级器物,其完整形态还需安装象牙或木质手柄,同时柄的上下两端还配有精美端饰。</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器 </p><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是良渚人精神信仰的集中体,是带有超冒然义的,还样导之外的介质上出现较少,在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表现出高度的信仰。神人兽面纹多用线刻、浮雕手法呈现,部分为镂雕!具和神兽坐骑组合而成,此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简化样式:如仅用保留人的眼睛和"横断嘴"标明二者的组合关系。从时间唯度来着,这点突出的发展过程。神人兽面纹主要出现在玉埭、埭式晋、三义形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带钩等器物上。</p> <p class="ql-block">玉饰</p> <p class="ql-block">玉琮有单节、多节之分,是良渚文化等级最高、功能最复杂的礼器;玉璧尺寸较大,十分厚重,多为素面,部分有鸟纹装饰,特别是鸟立于三层祭坛之上的样式十分神秘。相较于琮和璧而言,钺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发现数量较少的高等级器物,其完整形态还需安装象牙或木质手柄,同时柄的上下两端还配有精美端饰。</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神人纹四节玉琮(本图片)</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公元前32世纪至21世纪)带有神面设计的四段式琮,以及仪式用的管状物。</p><p class="ql-block">身高:14.5厘米</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琮</p><p class="ql-block">材质高度:19.5</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玦(一对)</p><p class="ql-block">Liangzhu culture (32nd-21st cent . BCE ) Jue , ear ornament </p><p class="ql-block"> Diameter ,4.2cm</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器</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其玉器在这一文化的早期和中期最为盛行,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代表,反映了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良渚玉器种类繁多,纹饰独特,除了单独存在的玉器外,还发现大量复合件、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主要器形包括:琮、璧、柱形器、镯、梳背、三叉形器、璜、锥形器、兽面纹环、串饰、带钩、象生动物、斧、钺、觞等。良渚玉器以琮、璧、钺为中心,用于区别等级和身份,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玉礼器组合。说明此时期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王权和威严神权的双重权利,是原始政教合一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龙山时期玉器</p><p class="ql-block">龙山时代主要用玉地区包含:以陶寺、清凉寺为代表的晋南地区;以石峁、芦山茆为代表的河套地区;以后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以及甘青地区。玉器按功能可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器三大类,常见器形有环、钺、笄、斧、圭、琮、璋、牙璧、玉刀等。</p><p class="ql-block">龙山时期位于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后石家河文化玉器集中出土地点在汉东地区,重要的遗址有: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中的肖家屋脊、罗家柏岭、谭家岭、严家山等地,还有江陵枣林岗和钟祥六合遗址。从纹饰上来看,此时期盛行"减地"技法,特别以"勾转阳纹"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器</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大约五、六千年之久,是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红山文化影响范围广泛,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其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向内蒙古地区深入;东界越过医巫闾山进入辽河西岸;南界延伸至燕山以南张家口地区。遗址遍布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等地。</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出土器物主要有生产工具、礼器和装饰品三大类,其中玉器以充满想象力的造形而独具特色。玦形龙、 C 形龙、玉鸟、玉蝉、玉龟、玉神人等,充分展现了红山先民卓越的造型和设计能力。此外,斜口筒形器、勾云形佩、勾形玉饰、联璧、箍形器、环形器等,也以其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管</p><p class="ql-block">玉管在中国主器发展史上出现极学,能今9000余年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的草势中就有发现,红山文化的圣管有着非常清晰的承装路径,早期赵宝沟文化</p><p class="ql-block">圈就居其原型,可谓一脉相承。在距今8000年的查海遗址中,出土玉管的两端有斜口处理:距今7000年左右的自音长汗遗址中,玉管就仅保留一端斜口,红山玉管外部打磨光滑,造型上有腹部外弧或内它的特点,这些玉管在使用时穿系成鏈,在功能上具备一定的的品属性,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竹节"玉管,尺寸比一般玉管长,阖身有多节装饰,造型灵感可能来自单个"内凹"玉管的叠加。</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 C 形玉龙首(头部残器)</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玉器 </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左右,主要分佈於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東部,玉器品類有蹄形器、壁形器、勾雲形佩及勾形玉飾等幾何造型之外,還有猪龍、 C 形龍、玉龜、玉神人及玉神獸等象生動物題材。由於紅山文化先民常以寬砣和桯具製作玉器,器表常見淺而寬的砣磨凹痕及上大下小的程鑽圓孔,器緣則有扁薄的刃邊現象。</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晚期</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七節琮·Height ,21.7cm</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二節玉琮·Height ,5.4cm</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璜·Length ,15cm</p> <p class="ql-block">龍山時期玉器 </p><p class="ql-block">龍山時期距今大約四、五千年左右,範圍包含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及山西陶寺類型等、 玉器品類有玉球、玉璧、玉钺、玉威 玉刀、玉璋、玉圭、玉笄、冠形飾、玉鳥、玉人首及玉獸面等器物工具 禮器類常以扉棱作裝飾、象生玉器則以臣字眼、勾轉陽紋及勾轉建空表現造型</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玉器</p><p class="ql-block">位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600年,遗址较多,东区分布于泾河、渭河上游,以师赵村遗址为代表;中区集中于洮河、大夏河流域,以喇家、柳湾、黄娘娘台遗址为代表;西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庄浪河及湟水流域,以齐家坪、积石山遗址为代表。其出土的玉器,选用多色玉,素面玉器占据主导,器型种类有璧、琮、环、联璧、玉璜、刀、璋、钺、铲、斧、锛、凿、纺纶、镯、臂饰等,基本可以分为工具、礼器和饰品三大类。还有部分加工时的余料如璧芯、琮芯、玉料、玉条形器等。齐家文化玉器是龙山时期玉器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与晋南地区、河套地区,山东龙山玉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齐家玉器的艺术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造型简洁大气;二是光素无纹,或仅有简单的几何纹样;三是琢磨精细,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商代玉器 </p><p class="ql-block">商代玉器在龍山晚期的基礎上發展,早期數量並不多,直到晚期才形成自體性的風格,除了玉戈、柄形器及凸肩璧等主要新品類之外,還出現玉龍、玉鳥、玉鹅、玉牛等為數甚多的象生動物,以及少量的玉熊和調色盤等器皿。商代玉器以邊飾縷空法突顯造型,器表雕琢雙線壓地所產生的陽紋,而紋飾轉折處剛勁有力的技法是其特色。</p> <p class="ql-block">春秋玉器 </p><p class="ql-block">春秋玉器以組佩飾、玉帶鉤及劍飾玉為主要品類、組佩飾由系璧、玉珩、玉觞、龍形棚及玉常組成、「中軸平衡、左右對稱」是春秋組玉佩的佩戴原則。此時期玉紋:早期為雙線池能紋,中晚期為寬線虺龍紋,晚期為浮雕國地區则 综总能纹。总能纹的形體小而抽象,常以環状、對稱或寄生形态布局,风格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戰间玉容器 </p><p class="ql-block">戰國特期的玉質甜皿有玉璇和玉后等、多用於祭祀場合。玉璜由杯形主體和圭形把手組成、杯體外表琢磨數道平行環狀凹槽的瓦紋。玉璜的造型及紋飾皆與先秦的銅溝、陶者及漆木道相同、玉尼主體呈圓桶狀、由上至下分為三層、依序雕琢侧面飞能纹兴愁能组成的默面纹、周退保贛玉料製作四組高浮雕縫龍和人形足。也是模仿解后的品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戰國晚期至兩漢玉璧</p><p class="ql-block">戰國晚期至兩漢玉璧的尺寸有大小之分,功能各不相同。圓形大璧用於丧葬,舖墊於逝者身體上下方,小型玉璧用於佩帶,是組佩飾的零件。此外,還有一類大型玉璧以「出廓壁」的概念製作,圓形本體之上保留玉料,用於透雕小型圓壁、螭龍鳳烏或吉祥文字,形制莊重典雅,是賞責、傳家或禮儀所用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戰國晚期至兩漢玉珩</p><p class="ql-block">玉珩呈下弦月形,是組佩飾裡連接上下方玉飾的重要零件。春秋時期開始興盛,</p><p class="ql-block">經過戰國時期的發展,到了漢代衍生許多新的樣式。如玉珩本體透雕動物紋飾的</p><p class="ql-block">镂空玉珩,或在弦月本體下方保留玉料,透雕動物紋的出廓玉珩,以及将吉祥文</p><p class="ql-block">字融入造型之中的文字珩等等,都是求新求變的新設計。</p> <p class="ql-block">漢代人物玉雕 </p><p class="ql-block">漢代玉人有片狀和圆雕二频、题材包含舞人、侍女、僕役、雜技及羽人,造</p><p class="ql-block">型勤靜兼具。漢代玉人或站或坐,姿勢大多停狞在某個時間點上,少數玉器</p><p class="ql-block">利用正背兩面、分別雕琢不同的姿態,使我們在翻轉觀看時,受到視覺暫留</p><p class="ql-block">的影響,營造出前後相續的動態效果。</p> <p class="ql-block">戰國晚期﹣漢代玉器皿</p><p class="ql-block">戰國晚期至漢代玉質器皿的數量明顯增多、品類有玉盒、玉音、玉斗、玉勺、玉蟹、玉樽、玉壶、玉匝、玉角杯、玉羽篇杯及高足杯等,造型模仿當代同時期的漆器和調器。在紋飾方面、有的器表光素,有的則以線刻、浮雕及縷空技法製作龍鳳、獸面、花瓣紋樣,同時也佐以抽象花紋,如連線乳丁紋及階梯式連線乳丁纹等。這些器皿雕工精緻,反映出漢代貴族的卓越品味。</p> <p class="ql-block">漢代動物玉雕 </p><p class="ql-block">圓雕動物也是漢代玉器的主要品類,有玉鳥、玉鵝、駱駝、玉豹、玉虎、玉熊、玉牛辟邪等。這些動物題材,有的是摹擬真實世界的動物,有的則藉以表現永生不朽的神仙思想。在造型設計方面採用依料施工的技法,表面以浮雕和凹弧面突顯動物的面部五官與肢體動作,再用鱗片紋、小圓圈紋及短平行線等裝飾線紋補白,使象生動物玉雕產生栩栩如生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明清吉祥玉 </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文人雅士把日常生活裡的吉祥話當作玉器題材,以福字、鹿形及老翁寓意「福祿壽」,用喜鹊和梅枝象徵「喜鹊登梅」的好兆頭,其他還有馬、猴、磬、魚、蓮荷、童子及竹子等等,分別組成「馬上封侯」、「吉慶有餘」、「連生貴子」、「節節高升」等吉祥話語,透過諧音寓形、望物生意的方式表達對人生的祝願,是此時特有的品類。</p> <p class="ql-block">料的研究</p><p class="ql-block">玉是一種質地溫潤的美石,本身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還會受到入埋環境的影響,與人工染色等因素而變化。加上古人常用其他材質,製作近似玉器的器物,使古代的玉器不僅具有豐富的色澤變化,還常常與似玉材質混淆在一起。所以,在「料」的研究中,首先要分辨玉器的色澤、出土現象及似玉材質,才能作為進階研究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漢唐陶俑風華(在展馆的二楼)</p><p class="ql-block">陶俑起源於東周,以小型簡化的泥偶代替真人殉葬;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修陵寝,在陪葬坑中安置了八千兵馬俑及珍禽異獸俑等,兵馬俑與真人身形無異,為陶俑的燒製開創了寫實性的風格。</p><p class="ql-block">到了漢代,貴族富人競相以陶俑隨葬,雖然尺寸略小,但是造型生動,題材廣泛,舉凡武士、農夫、說唱藝人,乃至屋舍、車馬都一一入列,這種「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風氣,到唐代依然延續著。陶俑無不以寫實的作風反映、複製當時的生活模式,延續逝者生前的榮景。漢唐陶俑的內容豐富,猶如一部漢唐社會發展的縮影,因此本展覽著眼於生活性的題材,以實品展示和虛擬動畫的方式,邀請觀眾進入時光隧道,領略漢唐人的生活百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 指的是交通工具,在漢唐陶俑中以馬和駱駝為主。陶馬有單體馬、單騎馬及駕車馬三種,駕車馬後方連接車輿,可以體現當時的馬車結構;武士單騎馳聘,表現雄健的戰馬英姿,常民單騎,展露以馬代步的聞逸,尤其是唐代的女子騎馬俑,多彩多姿的生活樣態,啟悟到較高的婦女地位與自由開放的風氣。陶製駱駝俑採站立或蹲臥的姿態,背上駄負著來自各方的商旅與貨物在絲綢之路上往返奔波,深目高鼻的胡人帶來奔放豪邁的西域風情,高大健壯的駱駝張口嘶鳴,以「沙漠之舟」的雄姿反映了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盛況。</p><p class="ql-block">衣 是陶俑身上不可或缺的要項,有的另外以布料裁製而成,如同真人穿衣一般,套在裸俑身上,有的則一體成形,用泥土捏塑而成。前者常因腐朽而消失無蹤,後者則可保存久遠,成為今人欣賞的重點。漢唐陶俑身上的服飾是隨著身分與時代而改變的,我們可以看到軍人的戎裝和文官的服飾,也可以看到寬袖長袍的漢服或窄袖長褲的胡服。有的漢人身穿胡裝,有的胡服顯示出漢化的趨向,還有唐代婦女袒胸短襦搭配曳地長裙,或是身著男裝等等,各種不同風格的服飾與冠帽、頭巾、髪型及鞋靴搭配,呈現差異化的審美觀念與多元的時尚品味。</p><p class="ql-block">娛樂 是人類生活中重要的項目,也是漢唐陶俑製作的題材之一,如漢代常見的樂俑、舞俑、吟唱俑、說唱俑及雜耍俑等等,即是為逝者提供娛樂的偶類,燙些演藝型的人俑有的以個體單人表演音樂、舞蹈、雜耍或說唱藝術,有的刚以兩兩成對或群體的形態合體表演,場面歡騰熱鬧。唐代除了延續傳統的樂興題材之外,還順應時代潮流製作抬腿擺尾的舞蹈馬與騎馬打毯的陶俑,它們與濱藝俑一樣,特別注重動態的表現,形象活潑、姿態寫實,甚至有些誇張滯權的趣味,成為娛樂陶俑最引人入勝之處。</p><p class="ql-block">音樂 用於宮廷宴飲、軍事儀節及日常娛樂中,也是漢唐陶俑的主要品繭,般習慣稱為樂俑,常以群體的形態組成一個團體。漢唐樂俑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從種族上來看,以漢人較多,唐代則有胡人樂手,他們有站立、1盤坐或屈膝坐凳等不同的演奏姿態,手上拿著琴、鼓、鏡、笛、颜、笙、糖琶、阮咸及排簫等樂器,以吹奏、彈撥或拍擊的方式演奏音樂。有的皇衡都直腰幹、神情肅穆,以整齊劃一的風格表現莊嚴隆重的樂曲;有的樂備面帶微笑,頭部或身體微微側傾,彷佛融入音樂的旋律之中,怡然自得。</p><p class="ql-block">注:二楼展馆的灯光布置的比较黯淡,拍得照片效果都不好,没附图片;亦说明本人拍摄水平不好,请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