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血脉里的家风印记

古月之国

<p class="ql-block">  暮色宛如一张细密的鎏金纱网,从黛青山脊间缓缓垂落,将大地温柔笼罩。记忆恰似网中鲜活的银鳞,在心底肆意翻腾跳跃。故乡河北省尚义县甲石河乡东杨木沟村,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如同一枚镌刻着岁月密码的古老印章,在时光的长河里,深深烙印在每个游子的灵魂深处。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胡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如同盘根错节的千年古树,将根须深深扎进岁月的土壤,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胡氏后人,成为乡亲们心目中永恒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山河骨脉:三山一水的守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若将故乡比作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便是这幅画坚韧的脊梁,勾勒出故乡的轮廓与风骨。村北的坝上石人背山,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以刺破苍穹之势巍峨伫立千年。它高耸入云,仿佛要与天际相接,那陡峭的崖壁令人望而生畏。岩石表面斑驳的纹路,恰似老者眼角的皱纹,又似岁月刻下的密码,记录着漫长时光里的风雨侵蚀与沧海桑田。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它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边,这座石山便就象身披金甲的武士,威严地俯瞰着脚下的村落。在它的守护下,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恪守着祖辈传下的规矩,爱国守法,安分守己,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村庄的兴衰变迁,也守护着胡氏家族的传统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边的平顶山,形态独特,好似大地宽厚的手掌,稳稳地托住漫天云霞。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山顶,云雾缭绕间,山巅若隐若现,恍若仙人遗落人间的玉枕,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胡氏族人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在这里,乡亲们遵循着自然与生活的法则,春种秋收,顺应天时,平顶山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默默地守护着村庄,也护佑着胡氏家族的宁静与祥和,让家族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边的东梁山则像极了村里憨厚质朴的父老乡亲,它没有石人背的雄伟壮观,也没有平顶山的神秘莫测,却以最本真的姿态,书写着平凡与坚韧。它连绵起伏,山坡上长满了茂密的植被,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东梁山是游子心中最温暖的依靠,也承载着家族对后代品行端正的殷切期望,它教会胡氏子孙,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善良与正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山相依,彼此守望,将东杨木沟村温柔地护在臂弯里。山风掠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杨树成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大地的脉搏,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作为天然的屏障,凛冽的寒风被阻挡在外,守护着一方安宁。它们默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子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看着胡氏家族从最初的几户人家逐渐发展壮大。在这里,乡亲们敬畏自然,感恩山河的馈赠,如同遵崇祖辈的教诲,将这份对天地的敬意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化作爱国爱家的绵绵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群山为脊,河流为脉。一条蜿蜒的季节性河流仿佛大地赠与故乡的银丝带,从北部山间的炭窑沟潺潺而来。它带着山间清泉的清冽与灵动,一路欢歌笑语,穿村而过,最终经甲石河汇入瑟尔基河。这条河流滋养了村两岸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与故事。它记得先辈们清晨担水的身影,那水桶里晃动的波光,倒映着他们辛勤劳作的脸庞;它记得农忙午后妇女们在河边浣洗衣物的欢声笑语,那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与河水的流淌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乡村乐章;每一道涟漪,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一朵浪花,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它就像是故乡跳动的脉搏,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流淌着永恒的乡愁,也传承着家族的精神根脉。在干旱的季节,它无私地灌溉着农田,滋养着庄稼;在雨季,它又默默承受着洪水的冲击,守护着村庄的安全。它是胡氏家族生活的源泉,也是家族情感的纽带,见证着家族的喜怒哀乐,陪伴着家族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山河的怀抱中,村落依山傍水而居,村西滩、河垄、大扇肩、东梁、南首、坝路上……这些看似普通的地名,都深藏着一段独特的记忆。春日,第一缕春风拂过,沉睡的土地苏醒,新绿如潮水般漫过田野。乡亲们扛着农具,满怀希望地走向田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新一年的憧憬。将种子播撒进泥土,也将对丰收的期盼深埋心底。这期盼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对祖辈“勤立业”教诲的践行。他们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播种,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金秋时节,金黄的莜麦浪随风起伏,麦香四溢,整个村庄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站在田埂上,仿佛还能听见祖辈们嘹亮的号子声,那声音粗犷而有力,穿越时空,回荡在天地之间,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恋,也传递着家族世代相传的勤劳精神。人们忙碌地收割着庄稼,脸上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是辛勤付出后的收获,也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胡氏根脉:迁徙与传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山水是故乡的外在筋骨,那么世代居住于此的胡氏家族便是故乡的精神根脉,是故乡的灵魂所在。在这片充满故事的热土上,胡氏家族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追根溯源,早在清康熙年间,老祖胡大友毅然离开山西洪洞大槐树,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之路。彼时,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行囊里装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也装着家族的希望。他怀揣着梦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路上,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饥饿、寒冷、疾病时刻威胁着他的生命。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东杨木沟这片土地上停下脚步。初来乍到,面对荒芜的土地,先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垦荒地,搭建房屋。他们从砍伐树木开始,一斧一斧地砍倒荆棘,清理出一片空地;然后用石头和泥土垒起墙壁,一点一点地建造起自己的家园。我家就居住在外头院,房子的承重墙里立了柱子,然后用石头和土坯垒起来,其建筑原理和现在的框架结构如出一辙,据我太爷爷讲房子已经有200年的历史。这座老房子见证了家族的风雨历程,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它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梁,都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勤劳。依据村子方位,依次建有胡家后院,东院和西院。最早构成了胡氏家族谱系格局。此后,胡氏族人秉承着勤劳坚韧的品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将荒地变成良田,让家园逐渐繁荣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氏子孙不断繁衍,家族日益壮大,东杨木沟已养不起这么庞大人口,父老乡亲渐渐从东杨木沟村向张北、康保、沽源等县区和内蒙周边地区开枝散叶。逐步形成了如今胡氏家族分布格局图。彼时,二大爷胡天举毅然携全家踏上外迁之路,他从东杨木沟出发,途经石人背一路北上,奔赴张北县大河乡鹿尾沟天城坊子村。这趟充满艰辛与希望的迁徙,恰似当年震撼人心的“走东口”,同样饱含着对生存的执着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镌刻着家族不屈的生存史诗,书写着家族拼搏奋斗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尽管胡氏族人分布在各地,但东杨木沟村始终是他们心中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每年清明,许多在外的胡氏子孙都会不远千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的功绩。他们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只为了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在祖宅前驻足,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祖辈们的气息,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在祖坟前祭拜,他们虔诚地献上鲜花和祭品,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他们默默祈祷,希望祖先保佑家族平安昌盛,希望自己能够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这份对祖先的敬重,正是“敬祖睦宗孝为先”家风的生动体现。家族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家族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的讲述中传承,东杨木沟村成为了胡氏家族永恒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兴村为民:薪火相传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东杨木沟村的岁月长河里,胡氏家族始终是推动村庄发展的精神脊梁,是村庄发展的动力源泉。自我记事起,三大爷胡天惠便以村干部的身份,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这片土地上。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带领村民在东梁修筑防洪大坝,寒来暑往三百余日,仅凭肩挑揪挖,用最质朴的方式与自然角力。每当黎明破晓,当整个村庄还在沉睡时,他第一个扛起工具奔赴工地,那坚定的步伐,仿佛带着无穷的力量;夜幕低垂时,当其他人都已回家休息,他又最后一个拖着疲惫身影回家,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拉长出一道孤独而又坚毅的影子。在修筑大坝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岩石坚硬,工具简陋,每挖一筐土、每搬一块石头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三大爷从不退缩,他总是以身作则,鼓励大家坚持下去。正是这份坚守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筑起了守护村庄的钢铁长城,让肆虐的山洪乖巧地沿着大坝汇入甲石河水库,为全村汛期安全撑起坚实屏障。当洪水来临时,看着汹涌的洪水被大坝阻挡,乡亲们的心中充满了对三大爷的感激和敬佩。大坝不仅保护了村庄的安全,更凝聚了乡亲们的心,让大家看到了团结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业学大寨时期,他再次勇挑重担,带领乡亲们对西滩零散的耕地进行大刀阔斧改造。他们用双手垒起石块田埂,深挖大口井构建灌溉系统,在坚硬的土地上挖掘出生命的源泉。将原本破碎的地块整合为百亩连片的高效水浇地,这不仅打破了“靠天吃饭”的困局,更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为胡氏家族和全村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改造后的土地,产量大幅提高,乡亲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改革开放时期,二哥胡子超从父辈手里接过村书记的接力棒,继续书写胡氏家族的奉献篇章。他模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带领乡亲们开展大规模小流域治理。从菜木沟村到香亭子,再到东杨木沟大东梁山直至坝头,漫山遍野都种下了柠条、沙棘等防风固沙灌木,以及杏树、樟子松等经济林木。在植树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缺水、土壤贫瘠等诸多问题。但二哥没有放弃,他四处寻找水源,研究种植技术,带领大家一点点地改变着荒山的面貌。这些蓬勃生长的绿色植被,不仅构筑起生态防护网,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当柠条开花、沙棘结果时,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经济的希望。他们采摘沙棘果制作饮品,种植杏树收获果实,生活变得越来越红火。胡氏家族几代人接续奋斗,用汗水浇灌土地,以实干诠释担当,将“心系乡土、造福桑梓”的家风深深镌刻在东杨木沟村的发展历程中。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胡氏子孙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行动证明,胡氏家族的精神传承,早已化作推动村庄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岁月更迭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父母恩典:鲜活家风的实践 </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幸福,是母亲灶台前蒸腾的莜面香,是父亲油灯下批改作业的笺纸芳。当夜色还未完全褪去,母亲已披着星光起身,案板上的莜面在她掌心搓动,铁锅里的酸菜丝丝作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总把"勤俭持家"的道理,揉进莜面饺子的褶皱,炖进土豆丝的绵软里。灶台边的锅碗瓢盆声,是最温柔的闹钟,也是平凡日子里最踏实的回响。那熟悉的声音,轻轻唤醒沉睡中的我,也唤醒了新一天的希望。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操持着家务,将家风融入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里。</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一家人吃饱穿暖,母亲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与烈日、风雨为伴,汗水湿透了头上围的头巾,她也顾不上休息;傍晚别人收工回家,她却悄然穿梭在田埂垄间割草挑菜。那些嫩绿的野菜是猪和兔子的口粮,也是家庭副业的希望。母亲的勤劳,让我明白了“勤立业”的道理,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亲不仅在生活上为我们遮风挡雨,更是全村精神上的指路明灯。作为教师,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始终秉持着“重教尚礼”的家风。父亲是东杨木沟村天字辈最早走出村走出乡走出大山的人,先后在小蒜沟完小、尚义中学、向阳中学度过八年的求学生涯,曾任高七班班长,学生会主席。特殊的求学经历使他视野比较开阔。回村任教后,他对教育抓得很紧,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更关爱村里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父亲的煤油灯,是照亮全村的星光。他在关注我们兄妹俩学习的同时,更用微薄的工资为寒门学子点亮求学的路。侯国、侯武两兄弟因母亲患病交不起学费,父亲总在开学时默默将钱塞进他俩手里,并意味深长地说,“念书不能耽搁”。村南侯生明一生都为“没文化”所困扰,看信时求遍街坊、账本上歪扭的数字,都是他心底难言的痛。当他郑重地将年幼的孩子侯龙林交到父亲手上时,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嗓音里裹着化不开的酸涩:"孩子就托付给你了",从此父亲便将他视如己出,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为他讲题补课。在父亲的帮助影响下,东杨木沟村重学重教成风,先后走出胡万朝、侯家兄弟等包括我在内的十多名大中专学生。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要乐于助人,传承家族的优良家风。</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善举也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尊重。包产到户后,我家里是半半户,父亲是公家人,母亲、妹妹和我分得土地而没有车马。春种秋收时,总能看到乡亲们放下手里的活,主动帮着我们家种地、拉庄稼。油灯下为孩子们补课的身影,换来的是全村人互帮互助的热乎劲儿,"重教尚礼"的家风,就这样在你帮我播种,我替你收粮的日子里,暖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回想起来,母亲的莜面香教会我勤勉持家,父亲的油灯亮指引我重教助人。那些浸透汗水的莜面饺子,那些照亮黑夜的煤油灯光,早已化作家风的种子,在岁月长河里生根发芽,温暖着我们的岁岁年年。</p> <p class="ql-block">魂牵梦萦:故土家风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月色是一柄淬银的旧匙,当银辉悄然探入时光锁孔,记忆的檀木匣便在寂静中缓缓开启。离乡数十载春秋,莜面蒸腾的乳白雾霭仍萦绕在鼻息间,父亲书案上晕染的暖黄光晕穿透岁月尘埃,三大爷筑坝时撼天动地的号子依旧在耳畔回响,二哥肩头坠落的汗珠仿佛还折射着家园的月光。那些被岁月摩挲得发亮的寻常光景,早已将"敬祖、睦宗、勤俭、谦和、重教、互助"的家风,深深铭刻进我生命的年轮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异乡的雨夜里,当霓虹灯在玻璃窗上晕成迷离的光斑,总有一缕裹挟着沙棘花香的山风,跨越千里山河而来。风中藏着先人的气息、亲人的絮语,更藏着胡家世代传承的根脉——那是春种秋收时对土地的虔诚躬耕,是寒夜里为邻里亮起的如豆灯火,是父辈们以脊梁撑起的责任担当。这些细碎却滚烫的生命印记,早已熔铸成支撑我跋涉前行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月光漫过黛青山脊时,故乡的月亮便踏着云阶升起。清辉如流动的银河,倾泻在东梁大坝的青石缝间,漫过祖宅爬满青苔的石墙,更照亮每个胡氏子孙心底的归途。原来家风从不是高悬的锦帛箴言,而是浸透在莜面香里的烟火气,是沉淀在煤油灯晕中的脉脉温情,是融化在守望相助岁月里的人间至暖。那些在田垄间挥汗如雨的身影,在困境中紧握的双手,在时光长河里默默坚守的故事,恰似永不熄灭的星火,在岁月深处灼灼生辉,让"胡氏"二字成为镌刻在故土上最温暖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而对我而言,吾乡的根脉深处,永远奔涌着家风的清泉。无论行至天涯海角,暮然回首那片承载着祖辈故事的土地始终静默伫立,那些浸润着家风的温暖记忆,永远是照亮归途的明灯,让漂泊的灵魂,永远有处可栖。月光不老,家风长存,在每个清辉洒落的夜晚,轻轻叩击着胡氏子孙的心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