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谊书院后来变成什么?”,人们时常会提出此追问!
</p><p class="ql-block"> 正谊书院在1902年结束,即改办江苏省中学堂(又称苏省中学堂)至1904年改称苏州府中学堂,直至1912年离开此地。
</p> <p class="ql-block">民国《吴县志》上记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正谊书院为什么在1902年要结束呢?在要从历史变革上说起: 在1898年由光绪帝主导、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推行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改革,史称“戊戌变法”。然而因触犯保守派利益,最终遭慈禧太后镇压,历时103天失败,又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是指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清廷处决的六位维新志士:谭嗣同、杨深秀、刘光第、林旭、杨锐、康广仁。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在1900-1901发生八国联军侵华,史称“庚子国难”。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的慈禧太后,痛定思痛,于1901年1月29日,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变法”上谕,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此次改革,其内容与三年前的“戊戌变法”高度相似,但深度与广度却远胜前者,在军事、官制、律法、教育、商业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庚子新政” 或 “遮羞变法”。 虽然是清政府发起的又一次改革,但整体保守性更强,最终未能挽救其覆灭命运。</p><p class="ql-block"> 此次变法在教育改革上:废除科举,兴办新学。</p><p class="ql-block">a、废除科举制:1905 年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b、创办新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学校,引入自然科学、政法等课程。</p><p class="ql-block">c、派遣留学生: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尤其赴日),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p> <p class="ql-block">此督办政务处,为新成立的清官中央办事机构,主要是为施行“新政”而设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4月成立,负责办理学校、官制、科举、吏治、财政、军政等事务。</p><p class="ql-block">
在上述背景下,1901 年 9 月 14 日清朝廷颁布废科举办新学的《兴学诏书》,要求 “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 对于苏州府来说,苏州府学是苏州最大的学校,一时改不了,要维持至科考结束;苏州紫阳书院改为苏州校士馆:
</p><p class="ql-block"> 《吴县志》记载紫阳书院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至科举结束(1904)改为江苏师范学堂:</p> <p class="ql-block">清末校士馆,也称试院或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下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高效的苏州府来说行动快、动作大,第一时间就将官办正谊书院改为官立中学堂,称之为“江苏省中学堂”又叫“苏省中学堂”,1902年江苏巡抚聂缉椝将其改建为中学堂,初名“正谊中学堂”,次年更名为“江苏省中学堂”,最终定名“苏州府中学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县志》上注明成立日期是光绪二十九年正月(1903):</p> <p class="ql-block">不久苏省中学堂又改名为苏州府中学堂。</p><p class="ql-block">
按时任江苏巡抚端方的意见是:为全力推进实施新学,首先要办好师范;而要办好师范必须办供其实习之用的小学堂和中学堂。为此,在端方的直接推动下,1904年改苏州府学和紫阳书院为江苏师范学堂(后为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所谓“两级”:初级(任教小学堂)和优级(任教中学堂)。江苏师范学堂择址现苏州中学正谊校区西南区域于1905年建附属小学(就是现今的苏州市实验小学前身)。同时准备将已有的苏州府中学堂作为优级部实习学校。后由于端方离开苏州,升任两江总督了,此事就此搁浅没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在原正谊书院的基础上改建的苏省中学堂是苏州市最早的公立中学。
江苏省中学堂第一任监督(校长)是曾任苏州知府的江衡,总教习(教务主任)是曾主讲南京格致书院的王鹤琴(亭)。之后,中学堂划归苏州府经办,并由省学务处襄办,改称为苏州府中学堂,潘浩、刘传福先后继任监督。</p> <p class="ql-block"> 由书院改为中学堂,其课程学制均参照中西先进教学模式“改规”。苏州府中学堂虽然只办了八年,毕业学生四届,但办学功绩显著。国民党元老、新闻界先驱的叶楚伧,中国近代诗人、同盟会领袖之一、南社创始人之一高旭,著名教育家、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称为武侠小说鼻祖的章回小说家程瞻庐,等都是苏州府中学堂毕业的。</p><p class="ql-block">由苏州府中学堂毕业生树立的“故苏州府中学堂总教习王鹤琴先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关于王鹤琴记载:</p> <p class="ql-block">几个学生介绍:</p><p class="ql-block">1、叶楚伧:</p> <p class="ql-block">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号卓书,字楚伧,别字小凤,江苏吴江人,寄居吴县周庄(今属昆山)1922年10月任上海大学教务主任,教授诗歌、小说等课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高旭:</p> <p class="ql-block">高旭(1877年-1925年),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金山人,中国近代诗人、同盟会领袖之一、南社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与陈去病、柳亚子等创立南社。由于《申报》《民国日报》不负责任地将所有参与投票人员作为曹锟贿选人员,使其被迫卷入这场世纪冤案。诗文由其弟高基编为《天梅遗集》。</p> <p class="ql-block">3、唐昌言:</p> <p class="ql-block">唐昌言 (1881-1963) 号润生,字退庵,江苏吴江松陵镇人。早年在苏州紫阳书院求学,后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先后在上海浦东中学等校任教.。民国2年他前往日本考查师范教育。考查回国后,任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主事。11年,唐昌言调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教务主任。同年该校在吴江筹建农村分校,唐任主任。14年1月,他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吴江)城区分会并任主任。21年,该校改为省立吴江乡村师范学校,唐任校长。以后,他又先后在苏州图书馆供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吴江师范教教育学,1955年退休。
</p> <p class="ql-block">4、程瞻庐:</p> <p class="ql-block">程瞻庐,生于1879年,卒于1943年,名文梭,字观钦,号瞻庐,又号南园,室名望云居、松竹庐,江苏苏州人,章回小说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胡文藻(1875—1943),字君芾, 吴市人迁居梅李1903年官费留学日本, 进宏文书院,后至早稻田大学,1908年毕业.。1906年,邑人胡文藻开办虞东女校,经费由公立梅李两等小学堂分拨。
</p> <p class="ql-block">总之,苏州府中学堂在苏州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2年9月2日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设立的教育部,宣布废除清朝廷的教育宗旨,撤销部分官办学堂。同年9月,江苏都督府根据教育部指令,停办苏州府中学堂,整建制并入公立苏州第一中学堂(地址在草桥堍,并入后学堂改名为吴县县立第一中学校。1913年,又改称为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校。1927年改属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初中部,1952年改为苏州第一中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1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