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南美,在我的“旅行愿望清单”里躺了好几年了,几次提起又几次放下。“花一辆中档轿车的钱出去玩一次也太贵了吧”,“这么长的飞行时间和行程时间实在太累了”,“南极危险吧过海峡晕船到生不如死可怎么办”,“要乘坐20+航次的飞机,安全性有保证吗”......各种顾虑让我把这个行程多次拿起又放下,一直在纠结中,可是,这个愿望却从未泯灭。年龄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精神和身体走在下坡路上,有能力实现愿望时不行动,可能就要永远放弃了,最终,我觉得需要在2024年做个决定:要去就在本年度去(2024-2025南极季),如果今年不去,就彻底放弃不再纠结。很幸福,我得到了老公和女儿的鼓励和批准,于是,就有了这次长达36天的南极南美之行。<br><br>2024年的旅行很神奇,各种小概率的奇葩事件都在我身上发生,最奇葩的是6月份的法国14日之旅,居然在出发当天晚上,我的行李已经摆放在家门口,很快就要提着行李奔赴机场,出发前约20分钟,我接到旅行社打来的电话,告知我:因为申根签证没有办理成功,我的行程不得不取消了。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我必须接受的事实就是:我精心准备了很久的法国之行泡汤了,我能得到的最好回复就是“旅行费用全额退款”和“你这次申根签证不是’拒签’而是’中止’状态,不会影响你未来做签证”。唉,欲哭无泪!<br><br>南极之行出发前3天,旅行社通知:原计划的南极游轮“海洋信天翁号”出故障停航了,临时要改为“环球旅行家号 World Traveler”,行程也从南极的“船去船回”改为“飞去船回”。我当时就有一种“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的感觉,我已经宿命地认为,我今年的行程要是不出现点儿变故那就不正常了,好吧,我现在已经处变不惊了,随时准备迎接“last minute’ surprise”。我接受各种变化,只要不让我取消行程就行。于是。旅行社根据变更后的“环球旅行者号”船期安排了飞机航班并相应调整了行程,我在出发前一天才接到了final版本的36天行程安排。<br><br>调整后的行程带来了新问题,原来的行程出发是在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从港口登上游轮,只要走路上去即可,更改后是从蓬塔阿雷纳斯乘飞机降落南极乔治王岛,然后乘坐冲锋舟登上停泊在深水区域的大船,于是,问题出现了:船方提供的防寒外套和防水靴在上船后才能发给我们,我们自己的衣服能抵御下飞机后的南极寒冷吗?我们的鞋子会在乘冲锋舟的过程中被完全打湿吗?旅行社貌似并不清楚从下飞机到登船的全过程,给出了万无一失的建议:自行携带厚羽绒服和防水鞋。这个要求和不久前旅行社召开的行前说明会给出的信息大相径庭,当时的说法是:不用准备太厚的衣服,只要准备防滑轻便的鞋子即可,防寒服和防水靴船方会准备的。我纠结不已思虑再三之后痛下决心:实在不想只是为了下飞机到登船的20分钟(推测),要全程在行李中带着厚羽绒服和防水鞋,这简直是太麻烦了,我还按照原计划携带保暖内衣,冲锋衣和薄羽绒服,轻便徒步鞋+防水塑料鞋套,然后......就听天由命吧。还好,最后,我运气好赌赢了,我到达南极下了飞机后一点儿都不冷,乘坐冲锋舟的过程中鞋子也完全没有湿。<br><br>36天的行程,南美六国和南极洲,行程分布是很好的三段式:<br><br>第一段 第2-10天(1月25日 - 2月2日)<br>大部分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和伊瓜苏瀑布巴西侧)、部分阿根廷(伊瓜苏瀑布阿根廷侧)、乌拉圭全部(首都蒙得维的亚市和埃斯特角市)、部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和蓬塔阿雷纳斯市 - 飞南极唯一的出发地)。<br><br>第二阶段 第11-19天 (2月3日-2月11日)<br>南极行程+阿根廷“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最后一天下船后当日)<br><br>第三阶段第20-34天,(2月12日-2月26日)<br>剩余部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剩余部分智利(复活节岛)、秘鲁全部(首都利马,亚马逊城市伊基托斯和亚马逊雨林,库斯科和马丘比丘,纳斯卡大地画和皮斯科鸟岛)、哥伦比亚全部(首都波哥大),剩余部分巴西(圣保罗市-出国和回国的地方)。<br><br>这样三段式行程带来的行程内容变换可以避免长时间看到同一类景物造成的审美疲劳,完美!<br><br>我在万木萧条的冬天1月24日(周五)凌晨起飞,36天后,在已经生机盎然的春天2月28日(周五)下午回到了北京。<br><br>南极南美之旅, 极致难忘的旅程!<div><br></div><div>D0 1月23日(周四)首都机场集合<br><br>晚上21:00,我到达首都机场与导游和团友们集合。<br><br>已经提前在土耳其航空官网上预定了座位,第一程(北京到伊斯坦布尔)和第二程(伊斯坦布尔到圣保罗)都预定了靠过道的座位。<br><br>收到旅行社告知:南美的托运行李有可能出纰漏的概率较高,不久前有个团友从北京出发后就没有再见过自己的行李,出国后全程“无行李裸奔”状态,急需的东西只好临时购置,建议把必要的且难于临时购买的物品作为手提行李随身携带。于是,临时决定带了一个大大的随身行李袋子,把每天要吃的药物,南美可能不方便买到的保暖衣/防水裤/防水手套/冲锋衣等物品随身都携带着,这肩挎大袋子的整体形象嘛,不像旅行者而是像个“批发市场进货的”,没办法,无法承担这些物品丢失的后果嘛。<br><br>小红书上也告知说南美段航班野蛮装卸行为严重,行李箱损耗破坏也非常常见,所以,出发前一天从可以当天发货的京东平台紧急购买了行李打包带,而且是那种两横一竖的打包带。<br><br>还好,后来整个行程没有发生行李的问题,行李箱也没有严重受损,但是.......在一次飞行之后(记不住是哪一段了),我发现行李箱的小锁丢失了,里面倒是没有任何物品的丢失, 只是从此以后我的箱子就是在没有锁的情况下托运了(我不习惯使用行李箱自带的密码锁,因为以前出国遇到过密码锁故障而打不开箱子要撬锁的尴尬场面),还好有个“两横一竖”的打包带保驾护航,我把行李锁的钥匙带回国了,不知道配对的小锁头现在何方啊(到底发生了什么啊)?为了准备应对万一行李箱丢失后的寻找过程, 我也照着小红书的办法事先给它拍照存在手机中<br><br>团友中确实有至少3人在不同航段发生了不同程度行李箱的毁坏,比如:掉了一个轱辘,箱子拉锁被损坏等等...... 给他们后续行程造成了一些麻烦。</div> 到访南美六国地图 南极小企鹅,我来看你们啦! D1 1月24日(周五)北京 - 经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转机(第1飞) - 抵达巴西圣保罗(第2飞)<br><br>北京时间1月24日大约凌晨1时,我乘坐的土耳其航空航班起飞,因为5小时时差,经过近10小时飞行,到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当地时间凌晨6点多,可能因为夜间飞行比较困倦吧,一路睡的还不错。土耳其航空的飞行很平稳,服务和餐食也还不错吧。<br><br>2018年到土耳其旅游过,当时也是从伊斯坦布尔进出的,只是当时是旧机场,这个是之后启用的新机场,非常宽敞大气。伊斯坦布尔地理位置优越,作为亚欧大陆的连接处,据说,全球85%的国际航点都在它的飞行半径内,很多航班把这里作为中转地,因此,机场巨大,停机坪上停满了各航空公司的飞机。<br><br>没有逛机场的想法,找个座椅安静休息,和刚刚认识的团友们聊聊天熟悉一下,准备迎接下一段更长的旅程吧。<br><br>土耳其时间大约10点,我们开启了第二段飞行,这回不太困了,于是,开始追剧,提前下载了电视剧《蔷薇风暴》,大女主剧情,没有多好看但是用来消磨时间还是可以的。大约13小时飞行时间。<br><br><div>虽然全程历经了近26小时,但是,因为南北半球的时差,我们北京时间1月24日1时起飞,在当地时间1月24日的晚上18点到达了巴西圣保罗。<br><br>从来没有像这次如此担心自己的行李箱出问题, 以至于在传送带上见到它的身影时(大红色“两横一竖”打包带足够亮眼非常容易辨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以前出国多次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可是南美,毕竟太远太陌生了,行程又长达36天,似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啊,给我带来了轻度不安感觉。<br><br>过关出机场上了接机的大巴车,外面街道上天色已经很黑了,好奇地打量这个初次见到的南美城市,觉得人很少,街道很昏暗,像中国三线城市。</div> 土耳其机场的清晨 圣保罗机场见到我的行李箱难掩激动心情 D 2 1月25日(周六)巴西圣保罗 - 飞巴西里约热内卢(第3飞)<br><br>早晨,吃过美味的早餐(我对西式早餐一直非常适应,特别是喜欢种类很多的水果),抓紧时间到酒店周围逛逛,这是真正的南美第一瞥啊。<br><br>附近应该像地陪导游说的那样,是个富人区,整个居民小区的样子类似北京的高档小区-房子都是较新的高层公寓楼,街道很干净宽敞,有居民在跑步或者牵着狗狗闲逛,如果说差别, 就是这里的植物是热带植物,棕榈树芭蕉树(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啊,我认为是),阳光明媚,植物绿油油的。从冬日光秃秃灰蒙蒙的北京到了这里,感觉很舒服。<br><br>圣保罗是出国和回国的起止点,这次我们是不做停留,此地的观光安排在回程的时候。因此,早晨我们就乘大巴车赶往机场,前往巴西的另一个城市-里约热内卢。<br><br>透过车窗,看到很多穿着类似比基尼式样衣服的女士匆匆走在路上,觉得很纳闷,这是圣保罗流行的服装吗这也太生猛了吧?后来才知道,今天恰逢圣保罗建市476周年,很多市民都要参加传统庆祝活动-自发的市民马拉松跑。很快,我们在大巴车上看到了浩浩荡荡的跑步大军,果然是有运动基因的国家哦,难怪足球运动誉满全球啊。<br><br>提到巴西,应该算是南美我相对熟悉的国家吧,那我第一时间能自然地想到什么?第一肯定是足球,虽然不懂足球,但是巴西足球的名声包括著名球星的名字还是听说过的。然后是狂欢节和桑巴舞,在电视中看到过狂欢节的桑巴舞巡游,非常热闹和精彩。接着应该是伊瓜苏瀑布和耶稣山上的大雕像。<br><br>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国家,国土面积为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排名第五国家。人口数量为2.17亿,巴西资源丰富,拥有多种资源,比如铁,猛,铝土等资源。巴西境内拥有丰富水电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现在巴西经济发展比较多元化,农业方面是世界上重要农产品出口国,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工业也有一定基础,而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最大的原始森林亚马逊雨林都位于巴西。<br><br>今天匆匆而过的圣保罗是巴西乃至南美第一大城市,明天我们即将游览的城市是里约热内卢,第二大城市,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全国商业和金融中心。很长时间我以为里约是巴西首都,其实,首都是巴西利亚市,第四大城市,似乎没啥存在感哦,这次巴西行程中也没安排这座城市。我游览过的有些国家,首都就是存在感很低啊,比如:加拿大的渥太华(一直以为是多伦多), 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一直以为是悉尼),土耳其的安卡拉(一直以为是伊斯坦布尔)<br><br>从圣保罗飞巴西,只有短短55分钟,飞机飞在云层下面, 脚下的景色非常清晰, 我一直欣赏着舷窗外的美景 南美第一瞥,圣保罗酒店附近的居民区<div><br></div> 圣保罗俯瞰 一条长龙似的大桥飞架海湾两岸,根据我之前做的功课,我知道这是全长16公里的尼泰洛伊大桥,它把里约和对岸的尼泰罗伊市连接起来,大量居住在尼泰罗伊的人每天过桥到里约工作, 使之成为里约的卫星城市。 这个从停机坪角度看到的山峰, 我猜应该就是那座著名的面包山吧 下了飞机就吃中饭,然后开启了里约第一天的旅程,也是拉开了正式旅行的序幕。<br><br><div><br></div><div>【科帕卡巴纳海滩Copacabana】<br>首先到了科帕卡巴纳海滩,这里有“世界上最性感海滩”之称,蓝天白云,椰风海韵,美丽的大西洋风光。<br><br>海岸沿线长达4.5公里,海水蔚蓝,浪花雪白,沙滩洁净松软,终年气温适宜戏水,游人非常多布满了整个海滩。从海滩上可以看到著名的糖面包山。<br><br>这里是世界最有风情的海滩,海滩攒动着面孔漂亮、胸部丰满、身着比基尼的女人,当然也有许多身材健硕有型的男士。<br><br>在海滩上随意走走,趟趟蔚蓝海水,踩踩雪白浪花,走走洁白松软的沙滩......<br><br>但是.....导游严肃地提醒我们:这里是偷盗和抢劫手机的高发区,所以要尽量减少手机拍照的时间,包包不要离身,特别要警惕在身边活动的那些当地小孩子......还好,我们在这里安全地全身而退了。</div> 我这样的打扮与周围环境实在不搭啊,怕晒穿太多了 黝黑的皮肤搭配嫩黄色比基尼,不但不违和,而且非常亮眼 远处可以看到著名的糖面包山 【糖面包山Sugarloaf Mountain】<br><br>接下来,我们来到著名的糖面包山,这是里约的象征之一,曾出现在2016 年里约奥运会的会徽图案中。 高 396米,它位于瓜纳巴拉湾的入海口,由两座山丘组成,一个象立起的面包,另一个象平放的面包(乌尔卡山),印第安语原意为“高大挺拔的山峰”,其发音近似葡萄牙语中的糖面包,加上山形很像糖面包,所以糖面包山的名字就沿袭下来。<br><br>我们搭乘瑞士制造、外型像泡泡似、可提供 360度的全景视觉的缆车上山顶。缆车路程是两段式设计,先到乌尔卡山,换乘后再直达山顶,登上山顶可将里约全景尽收眼底。<br><br>面包山山顶是360度观景台,景色太美了:瓜纳巴拉海湾,浩如烟海的大西洋,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不时地驶过巨大的海轮,白色的游艇和帆船星散点落地停泊在蔚蓝色的水上,三三两两形状各异的小岛时隐时现于海涛间。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横卧在大西洋身旁,金沙细浪将海滩勾勒成半圆形新月。远处,一条长龙飞架海湾两岸,那是著名的尼特罗伊大桥。我刚才在飞机上俯瞰过它的全貌。还可以看到远处基督山上高大的基督雕像。<br><br>360度观景台的视野非常好,但是面积并不大,所以游玩时间非常充裕,那就和团友之间各种凹造型拍照吧。 从躺着的面包(乌尔卡山)角度看立着的面包 俯瞰新月般的科帕卡巴纳海滩 远处可见基督山上高大的基督像 干杯,糖面包山,啤酒加面包,我只要这一杯 D3 1月26日 周日 里约热内卢一日<br><br>早晨吃过早餐,在酒店周围随意走走,街道很美,两侧的建筑都是非常漂亮的欧式建筑,旁边有教堂,还有小集市,天气很热,走一会儿就出汗了。与漂亮的欧式街景形成对比的是街道旁的路椅上和建筑的台阶上坐着或者躺着好多无家可归的人,我路过时他们朝着我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很美的街边建筑 小集市和小教堂 【二战纪念碑广场】<br>首先来到了二战纪念碑广场,它坐落在市中心的海滨广场,建于1957年6月,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意大利与同盟军一起阵亡的巴西远征军官兵。<br><br>纪念碑设在离地3米高的平台上,总高38米。纪念碑的形状为Ⅱ,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碑门、无名烈士墓、陆海空三军战士雕像组成。<br><br>碑门两根柱子高31米,像征着人的两手伸向天空祈祷和平,顶端为一块220平方米的平台。整个纪念碑广场由巴西海陆空三军战士日夜守护,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我曾经试图登上平台,但被守卫战士阻止了,攻略上说平台上绘有壁画的,为啥不让上去呢?<br><br>历史记录:珍珠港事件以后的1944年7月,巴西派出一支由2.5万人组成的远征军赴意大利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牺牲了400多人,这在百年无战事的巴西就是巨大的伤亡了。1945年巴西政府把烈士的遗体运回国,安葬在纪念碑地下的陵墓里。 远观二战纪念碑 广场里摆放着参战时使用的大炮等重武器。另外,还保留了一排古树,树冠硕大,虬枝龙钟,绿荫遮地,更增添了肃穆的气氛 这里也可以看到著名的糖面包山,赶紧同框合影 【天梯教堂】<br>接着我们来到天梯教堂。<br><br><div>第一眼看到它时,我的脑中就是两个字:颠覆。它的风格迥异于同时期欧洲古老典雅教堂,没见到它之前,我完全不会想到教堂可以长成这个样子。在我对基督教有限的认知里,一般天主教堂尊崇的是传统哥特式或者新哥特式建筑,这种打破传统的教堂风格,还是首次看到。从另一面看,能够接受天主教堂的颠覆性的设计风格,无疑也是巴西人的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心态的体现。<br><br>这是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天主教堂,名叫圣塞巴斯蒂昂大教堂。它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顶端呈圆锥形、钢筋水泥为主要建筑原料的现代建筑。独特的圆锥形设计,远看如一座通达天庭的梯子,人们一般称其为“天梯教堂”。据说,教堂的设计灵感来自玛雅金字塔,由巴西著名建筑师设计,前后经过12年的修建,于1976年完工,成为里约城市现代建筑的一座地标。<br><br>步入教堂,瞬间被其恢弘的气势所震慑。室内装饰也不完全是传统的,四面五彩的玻璃从下至上连通到穹顶,勾勒出了神秘却宁静的氛围。教堂顶部巨大的窗户像镶嵌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它不再是彩色玻璃而是透明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光线倾泻而下的奇观令人着迷。<br><br>四面高达64米的彩色玻璃窗,形成十字架的形状,从地面延伸至顶部。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入教堂内部,创造出神圣而宁静的氛围。立壁上的彩绘玻璃描述着一个个以圣经为主题的故事,精致的画面都是由无数的小彩色玻璃组成,彩色玻璃变幻出的奇妙光线体现了美学与神学的完美统一。<br><br>今天是周日,正好有大型的弥撒活动,教堂里面座无虚席。我也参与进去,听了圣曲圣歌、排队领了圣餐(一块饼干),其间有一个信徒与周围人拥抱的环节, 我身边的黑人女士友好地主动拥抱了我。</div> 颠覆传统的教堂建筑 美轮美奂的彩色玻璃和顶部巨大的十字架造型 恰逢周日的弥撒活动 参加了弥撒活动,很感动 【里约热内卢市立剧院】和【西尼兰地亚广场】<br>然后,我们参观了市立歌剧院,没有机会入内,仅参观了外观,可惜啦,据说内部非常精美。它建于1909年7月,被视为里约热内卢城市商业区最美的建筑之一,折衷风格,设计灵感来自于著名的巴黎歌剧院。<br><br>剧院位于西尼兰地亚广场,这是里约对市内商业区中心广场的统称,它的官方名称是弗洛里亚诺·佩绍托广场,为纪念巴西的第二位总统弗洛里亚诺·佩绍托,广场中心是一座共和国第二位总统弗洛里亚诺·佩绍托的纪念碑,他曾担任里约的市长,并创建了最初城市的雏形。<br><br>广场集中了巴西政治与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这些建筑大多跟随法国艺术建筑风格,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除了市立剧院,还有巴西国家图书馆 ,市政厅与高等法院等。国家美术馆也在附近,这些建筑都只看到了非常宏大的建筑外观,没有机会入内参观。 里约歌剧院 里约市政厅 巴西第二位总统弗洛里亚诺·佩绍托的纪念碑 巴西国家图书馆。很美的巴洛克建筑,世界上十大图书馆之一,也是南美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建于1909年,藏书超过900万册! 广场一侧的银行 【森巴大道】<br>每年2月底3月初,闻名于世的里约狂欢节在此地举行,全球最大的节日——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桑巴游行的永久举办地就是这个桑巴大道,吸引超过十万以上从世界各地 蜂拥而至的游客。<br><br>桑巴大道由巴西最著名的设计师设计,建成于1984年。两边的观众席一侧为价格昂贵的包厢,另一侧为不按具体座位入座的水泥台阶座位,整个场馆最多可容纳9万人。每年狂欢节一周的桑巴游行中,数层楼高的花车和桑巴舞巡游表演(表演着是桑巴舞学校的学员)从大道中间缓缓前进。 2025年2月28日狂欢节期间的桑巴大道(网络下载) 1月26日我们看到的空荡荡桑巴大道。这是看了个寂寞啊,只能现场自行脑补了一下电视中看到过的热烈狂野场面。 【马拉卡纳体育场(Maracana Stadium)】<br>巴西没有所谓“足球之城”,因为整个巴西就是一个“足球王国”,但在这个“足球王国”有一个无可争议的“足球圣殿”,那就是里约市中心的马拉卡纳体育场。<br><br>它是世界第一大足球场,可容纳20万观众,被巴西人永久保留的雷米特杯就存放在这里。<br><br>1969年11月19日,贝利在马拉卡纳体育场打进了个人生涯的第1000球,那是个点球,人们为了庆祝甚至冲入场内令比赛中止,后来桑托斯俱乐部将11月19日定为“贝利日”,纪念球王的成就。巴西总统宣布贝利为“国家珍宝”,不允许他转会国外效力。<br><br>马拉卡纳体育场不仅记录了巴西足球的历史,也记录了球员和巴西球迷的历史。今天,马拉卡纳体育场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体育涵义,它是巴西人乃至所有巴西足球爱好者的精神之乡。 <br><br>请教我家耿先生这个足球爱好者,他认为:能够与球王贝利相提并论的,只有阿根廷的马拉多纳,虽然除贝利外,巴西著名球星济科是马拉卡纳体育场历史上进球最多的球员,人送外号“白贝利”,但是,他的成就完全无法与贝利比肩。现役球星中,最喜欢阿根廷的梅西和葡萄牙的C罗......他越说越起劲,我这个十足的足球盲听得满脸茫然。<br><br>球场没有开放参观,只是在门口拍照打卡。 一个到访过许多著名足球俱乐部球场(皇家马德里/曼联等)的足球小白 受邀与一个巴西家庭合影 【巴西耶稣山】<br>最后,我们来到著名的耶稣山。<br><br>闻名遐迩的耶稣山是我心中里约甚至巴西的主视觉形象,我对里约甚至巴西的最初认识,就是图片中看到的耶座稣山上的巨型耶稣基督像,他站在山巅,伸展双臂,仿佛是在呼唤、迎接和护佑着人类,又像是从天而降的巨大十字架,庇佑着人类,让给我过目难忘。今天,终于可以得见它的真容!<br><br>科尔科瓦多山(又称驼背山、耶稣山)是位于里约市蒂茹卡国家公园内的山脉。山上古木参天,终年郁郁葱葱。它的第一个别名来源于它的形状好像驼背人隆起的后背;第二个别名是因山顶的巨型耶稣像。<br><br>我们的大巴车可以开到半山腰,然后转乘小火车至山顶,然后再乘坐两段滚梯,就来到了海拔700余米的峰项,这对于膝盖不好的我非常友好啊,不需要消耗我的膝盖去爬山了。<br><br>登上峰顶,我眼前的景致是:在巨大的岩石上有一个宽大的基座,上面矗立着高大的耶稣像,耶稣身躯挺直,两臂平展,悬空直立在高高的山顶,背后是蓝天白云,面对着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低头俯视全城,庇佑里约。这个身体姿势又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伫立在山顶(巴西确实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抬头仰望,蓝天下巨大的基督像有种摄人心魄的伟岸和悲悯!<br><br>我立即想起了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口看到的自由女神像,恐怕只有她才能与眼前这座耶稣像相媲美吧。<br><br>巨大的耶稣塑像,建于1931年,高30米(相当于13层楼高),重1145吨。左右两手手指顶端之间距离为28米。塑像是为了庆祝巴西独立100周年而建的。 当年的雕像落成典礼在科尔科瓦杜山顶举行,由工程师葛里莫马考尼主持,他是雕像周围照明系统的设计者。有50名大主教和当时的巴西总统瓦加斯亲自出席,当塑像的灯光亮起时,全巴西的教堂钟声齐鸣。以后,这尊雕像的声誉日隆。 <br><br>塑像的选址太绝了,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从里约市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塑像。站在基督像前的观景台上,一眼望去,里约城全景尽收眼底,著名的糖面包山、马拉卡纳体育场、美丽的海滩和繁忙的海港,当然,又一次远观十六公里尼特罗伊跨海大桥......人们说的“上帝视角”或许就是如此。 第三次看到十六公里尼特罗伊跨海大桥(前两次是飞机上和糖面包山) 从基督山可以看糖面包山的奇特造型 面积不大的山顶挤满了人,找一个人少的角度拍照可是真不容易 这张网络上下载的航拍照片,才能全面展示基督山和雕像的全貌 遇上一位求合影的老外。因为无法用英语沟通,起先我以为他请我帮助拍照,当我试图拿他手机时他却躲闪把我整懵圈了,后来他干脆直接站到我身边搂住的肩膀我才明白了他的意思。在国外我这东方面孔被老外求合影不是稀罕事啊。 【巴西烤肉】<br>晚餐品尝在北京遍地开花的巴西烤肉。相比较而言,这里确实比较原汁原味,就是肉加上盐,既不事先腌渍,也不在烤熟后放任何调料,味道嘛,没有很惊艳但还不错,各种香肠、肉,肉排实在是应接不暇,作为晚餐太heavy了。套餐外单点了一罐当地的饮品“瓜拉纳”,就是汽水,味道还不错,后来发现它就是巴西的国民饮品,类似北京的“北冰洋汽水”,飞机上等很多场合都能喝到的。 肉山肉海,必须来一杯汽水解解油腻 D 4 1月27日 周一 巴西里约热内卢 - 飞巴西伊瓜苏(第4飞) 今天乘坐早航班从圣保罗飞往伊瓜苏,飞机上,我先邂逅了脚下的伊瓜苏河,俯瞰这宽阔的,平缓流动的大河,想象着它如何奔流而下形成了广阔湍急的大瀑布。 大约上午10点我们就抵达了巴西伊瓜苏大瀑布国家公园开始了游览。<br><br>1984年,瀑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11年被列为“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之一。与尼亚加拉(美国与加拿大接壤处)、维多利亚(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并列为全球三大瀑布。我没有看过维多利亚,但是,尼亚加拉我分别从美国和加拿大两侧都看过,当时感觉无比震撼。但是,今天一看,仅从壮观气势上讲,尼亚加拉绝对无法与伊瓜苏比肩。<br><br>伊瓜苏瀑布分布于峡谷两边,阿根廷与巴西就以此峡谷为界,这里也是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三国交界处。听说在阿根廷和巴西观赏到的瀑布景色截然不同。今天前往巴西一侧,明天再探访阿根廷一侧。<br><br>伊瓜苏瀑布的名字来自于印第安瓜拉尼语,意思是“大水”。第一个探访该瀑布的欧洲人是西班牙探险家是德维卡,1541年他来到此地,将瀑布命名为“圣玛利亚”,但后来的人们不认可这个宗教色彩很浓的名字,坚持保留了原名伊瓜苏。<br><br>发源于巴西南部的伊瓜苏河,沿途汇集大溪小流,穿过维多利亚山口,以雷霆万钧之势朝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平原奔腾,却突然受到阿古斯丁岛的阻滞,河道宽达3公里,形成一个水深仅1米左右的湖面,然后湖水“遭遇”峡谷绝壁,顺着倒U形峡谷的顶部和两边向下直泻,伊瓜苏河湍急的水流被悬崖断壁上凸起的巨石分割成二百七十五个手足相连、规模不等的瀑布,形成一个总宽度达4公里半环形瀑布群,是北美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的四倍,东非维多利亚瀑布(Victoria Falls)的两倍多,为目前世界上最宽的瀑布。同时,伊瓜苏瀑布的落差也相当惊人,由平均的七十二米,一直到最高的八十二米,远远超过了尼亚加拉瀑布,稍逊于维多利亚瀑布。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垂挂在悬崖上的瀑布群 一路往深处走,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瀑布群 然后,眼前出现一个视野宽阔的栈道区域,水声轰鸣,雾气升腾 待站在距离瀑布最近的木桥仰观环形瀑布群,水幕自天而降,水流翻滚而下,如一头巨大的水龙,咆哮着,怒吼着直冲下来,似乎要冲破一切藩篱,粉碎并重塑另外一个世界。头上灭顶般的咆哮,脚下欲坠般的湍流,雾霰忽至,末日来临。水雾打在身上,轻度的“湿身”是避免不了的。 走到最宽的那面瀑布左侧,峰回路转之间倏然回望,巨大的水帘浩浩飞泄,宛若数十条白色的蛟龙扭结在一起,编织成上下两幅巨大的水珠帘悬挂在那里,垂直地悬挂着。 飞流直下 波涛汹涌的宏伟景观,瀑布所呈现的力量、形态和巨响,无法用文字形容,也无法用照片或者视频传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够体验! 中午在公园内的餐厅吃自助餐, 从餐厅看出去,远处瀑布群升腾起高高的“蒸汽柱”,那里就是阿根廷测的“魔鬼咽喉”,我们明天会前去探访。 今天住宿在伊瓜苏市,这是一个为伊瓜苏瀑布观光而生的小城市,人不多,干净舒服。<br>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虽然在异国他乡,今晚也吃上了过年的饺子,猪肉韭菜的味道还是不错的。<br><br>D 5 1月28日 周二 巴西伊瓜苏市 - 陆路进入阿根廷伊瓜苏国家公园 - 晚上乘飞机飞抵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第5飞)<div><br></div><div>【伊瓜苏鸟园】<br>上午,我们先参观了伊瓜苏鸟园<br>鸟园位于巴西伊瓜苏市的热带雨林中,毗邻伊瓜苏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生态景区之一。鸟园内拥有近200种鸟类,其中包括包括巴西国鸟“大 嘴鸟“以及电影《里约大冒险》的主角—金刚鹦鹉,还有许多珍稀和濒危的鸟类,如火烈鸟、美洲红鹮等。<br><br>伊瓜苏鸟园的创建者是来自非洲纳米比亚的丹尼斯和安妮夫妇。丹尼尔是开采金矿起家的企业家,他们夫妇怀着对热带雨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厚爱,于1994年创立了这个生态景区,希望通过保护和展示各种热带鸟类,教育、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事业。鸟园不仅孵化培育各种鸟类,还收留和救治受伤的鸟,为它们提供专业诊治和护理,待康复后再放生。<br><br>这里有多座达8公尺高的巨型鸟笼,让大嘴鸟、鹦鹉、黄莺和很多其它巴西品种的鸟类栖息,园内计有180种共900只鸟类。<br><br>巴西国鸟“大嘴鸟”肯定是鸟园的C位主角啊,它的学名是巴西簇舌巨嘴鸟,是一种巨嘴鸟科簇舌巨嘴鸟属中型攀禽,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尤其是在亚马孙河河口一带,外形略似犀鸟。上体墨绿色,腰部深红色,头部通常为栗黑色。下体以黄色为主。显著特征是其巨大而绚丽的喙,雄性的喙通常比雌性更大,长喙呈现出两种色调搭配,黑色与象牙白,一般成明显的锯齿状,看上去有几分像牙齿。巴西簇舌巨嘴鸟的嘴尽管很大,但是重量还不足30克。嘴骨构造很特别,它不是一个致密的实体,外面是一层簿壳,中间贯穿着极细纤维,多孔的海绵状组织,充满空气,因此,它丝毫感觉不到沉重的压力。</div> 今天,巴西国宝大嘴鸟们非常给面子,在我们面前飞来飞去,还摆出各种Pose让我们拍照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火烈鸟和珍惜鸟类美洲红鹮 各种美丽的金刚鹦鹉 还有很多美丽的蝴蝶,可以近距离观看 这只通人性的小鸟,在我求合影时,展开了美丽的翅膀 逛了鸟园,有了羽化成蝶的愿望 今天是大年初一,中餐我们虽然是吃了西餐,特意喝一杯红酒。餐厅还为我们安排了小提琴演奏,虽然乐师没有演奏中国音乐,但是,欢乐的气氛让我们与在遥远北京的家人们同庆春节吧。 【阿根廷伊瓜苏国家公园】<br>接着我们经过陆路,前往阿根廷伊瓜苏国家公园,离境和入职手续是导游办理的,我们都不需要下车,十分方便。<br><br>【伊瓜苏大瀑布阿根廷一侧的精华点 - 魔鬼咽喉瀑布】<br>进入国家公园,首先要乘坐园内的小火车。小火车在密林中逶迤穿行,把人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火车开到终点,走过千米左右的栈桥,穿过宽阔的伊瓜苏河河床,一直来到距离瀑布很近的地方。<br><br>到了“魔鬼咽喉”瀑布的顶端,立即被眼前的景色震慑住了,只见长河奔腾入漩涡,似被“魔鬼”咽喉吞食。瀑布 高 82 公尺宽 120 公尺, 很多大小不同、景观各异的瀑布群所组成的成千上万条河水以千军万马之势从各小瀑布飞腾咆哮而下,耳边水声如雷,真真是震耳欲聋。“魔鬼”狰狞就在眼前,绿色的水波、白色的垂帘、黄色的卷澜,随岩壁赋形,因光线着色。此时,我觉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只能堆叠词语了:惊心动魄、气势惊天、壮观雄伟,叹为观止。<br><br>此时“魔鬼咽喉”距离栈道只有几米之遥,并且可以从上往下俯视瀑布。这种体验,只有伊瓜苏有!<br><br>昨天在巴西一侧仰观伊瓜苏瀑布,只见马蹄形瀑布连绵不断,漫天水雾飘散;今日在阿根廷一侧俯瞰“魔鬼咽喉”瀑布,但见阵势庞大的千万条水龙奔腾,更觉心灵震颤。<br><br>再次感慨,伊瓜苏瀑布的磅礴远超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啊! 乘坐小火车,再走千米栈道,才能一睹“魔鬼咽喉” 宽阔平缓的伊瓜苏河水,很难想象它转眼间就变得野性狂暴 远远看到远处的河面上蒸腾起水雾,知道距离大瀑布不远了 转过一个弯,看到宽阔的伊瓜苏河上出现了一道水墙 近观“魔鬼咽喉”,彩虹高悬,千军万马奔腾,为大年初一莅临观赏的我们带来好运 气势如虹, 水汽蒸腾 千军万马、势不可挡! 【特种兵的一个晚上】<br>晚上,我们乘晚航班从伊瓜苏市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其实,这次布宜只是我们旅途的中转站,明天就要从布宜飞往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了。我们就是“空中飞人”啊。<br>今晚,虽然到达酒店已经当地时间0点,我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要完成 - 分装行李。因为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飞往南极的飞机严格限重(托运15公斤+手提8公斤),所以,要把暂时用不到的部分夏天衣服和用品分装到另外一个旅行袋子中,暂时寄存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家酒店里,我们从南极回到阿根廷时,会再次入住这个酒店,到时再取回寄存的东西。整理完东西送到酒店前台已经凌晨1:30了,距离4:00的出发时间很短了,这一夜几乎无法入睡了。 晚上从空中俯瞰布宜诺斯艾利斯体育场 D6 1月29日周三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 飞抵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第6飞)<br>早上4点,我们又启程来到了机场,早上6点飞机飞往蒙得维的亚,待我们从南极回来,才安排游览布宜市。<br>布宜距离蒙得维的亚非常近,飞行时间仅需50分钟。<br><br>乌拉圭是南美洲第二小的国家,虽然不幸被夹在南美洲的两位全明星——巴西和阿根廷当中,但它仍得天独厚地拥有着大西洋的沙滩,殖民建筑众多的城市和温和的气候。乌拉圭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加上时尚的海滨度假胜地使她既是一流的旅游目的地<br><br>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誉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宝石而又盛产紫晶石,获誉为“钻石之国”。还因为它“巴适”的生活氛围,被有些国人叫做南美洲“小成都”<br><br>简单概括一下:无神论国家,年轻人基本不信教,大麻合法化 同性恋和同性婚姻合法,整体教育水平高。乌拉圭人爱吃肉,爱喝茶(马黛茶),爱读书。<br><br>因为治安良好(和周边国家如巴西相比)货币稳定,是南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人民生活惬意,节奏比较慢。<br>蒙得维的亚是乌拉圭首都、最大的城市,位于拉普拉塔河口,与河对岸的阿根廷共和国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相距约190公里。 城市坐落在一个喇叭口形三角港内向南突出的岬角上,港阔水深,为南美洲主要港口之一。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常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是南美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br>拉普拉塔河是乌拉圭的母亲河,河流最宽的地方时290公里,而最窄处只有40公里,这是一个三角喇叭形的河流。 乌拉圭地图 蒙得维的亚街景随手拍 蒙得维的亚的游览主要是三个广场:独立广场、宪法广场和自由广场<br><br><div>【独立广场】<br>1825年,乌拉圭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独立广场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广场,将蒙德维的亚的老城与新城(市中心)分开。</div> 独立纪念碑<br>广场中央矗立着广场中央矗立着独立纪念碑,上面是民族英雄阿蒂加斯将军(General José Gervasio Artigas)跨着战马,腰挂战刀的铜像,他的遗体就安葬在铜像下的墓地。阿蒂加斯1764年出生,一生戎马倥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献给了乌拉圭独立解放事业,1850年逝世。乌拉圭人尊他为独立之父。 萨尔沃宫(Palacio Salvo)<br>这座建于1928年的古典摩天楼建成后一度成为南美最高的建筑。建筑师是意大利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但丁的《神曲》,折衷主义风格,外立面以复杂的雕刻和优雅的弧线装饰,钟楼100米高,被描述为"建筑物顶部的灯塔"。最初为私人住宅和办公室,现在里面有电影院及酒店。 乌拉圭的总统府<br>与很多其他国家不同,它是一幢现代的玻璃幕墙建筑,1965年开工, 2008年才完成。大楼有十二层,10-12楼完全由总统占用 原总统府埃斯特韦兹宫<br>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了多里克和殖民地风格。原为私人住宅,直到1880年,被政府收购,一直是乌拉圭总统办公的地方。现在被改建为博物馆。 索利斯剧院(Teatro Solis)<br>剧院于1856年开业,是乌拉圭最受欢迎的剧院。这座建筑几乎是意大利和南美建筑的完美融合,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剧院不断上演各种古典戏剧,歌舞剧,喜剧等节目<br>索利斯剧院是新古典主义风格,1856年开放,是该国最重要的舞台之一,可容纳1,500名观众,它基本满足了19世纪初蒙得维的亚市民的希望,既成为南美洲独一无二的文化中心,又可与欧洲城市中心的艺术和建筑相媲美。 普埃尔塔德拉城堡之门<br>是围绕蒙得维的亚老城城墙的一部分,建于1746年,该城市老城墙大部分在1829年拆除。穿过城堡之门,我们就进入了独立广场和蒙特维的亚的新城了。 【宪法广场】<br>旧城以宪法广场为中心,建于1726年,是蒙得维的亚最古老的广场。 天使喷泉。<br>花园中央的白色大理石“天使喷泉”是宪法广场的标志 蒙得维的亚大都会大教堂<br>是蒙得维的亚主要的天主教堂,起源可追溯到西班牙殖民时代的1740 年,在西班牙统治下,印度劳工建造了一座简陋的砖砌教堂。1790年,以新古典主义风格重新建造,1804年完成,有两座40米高的塔楼。它被宣布为国家历史地标。主祭坛和马里亚诺·索勒大主教的墓是亮点。 旧市政厅<br>1812年在这里诞生了乌拉圭第一部宪法。这也是这个广场被命名的缘由。 自由广场<br>这个广场只是车观,没有停车游览,车上拍摄了标志性雕塑 - 自由纪念碑,碑顶的自由女神手持火炬,高耸云天。 蒙得维的亚市区的其他景观 国会大夏<br>这是乌拉圭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广场上有大型雕塑。 太阳大道<br>连接独立广场和宪法广场的一条步行街,地面上镌刻着很多乌拉圭艺术家的名字,可惜看不到西班牙文,也不熟悉这些艺术家。 百年书店<br>太阳大道上,还参观了一家百年书店 市政厅大楼 D7 1月30日周四 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 乘大巴车到乌拉圭埃斯特角市<br>酒店就在拉普拉塔河旁边,早晨到河边走走。蒙德维地亚与巴西和阿根廷相比较,显得更加现代化,不论从建筑风格还是人们脸上自信的表情,街道上英语也越来越多了,感觉非常想在欧洲。<br><br>据说乌拉圭是南美唯一没有当地原住民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殖民过这个国家,他们屠杀了几乎所有当地土著。现在的乌拉圭人都是这些殖民者的后代,几乎全部都是白人。 晨光下,宽阔的拉普拉塔河很美,真的像波涛翻滚的大海 面对朝阳,心情舒畅 遇到一个健谈当地人,他先用"Hola"和我打招呼,先后切换成英语,聊得很开心,他有一条可爱的狗狗,非常听话。 鸟儿在身边叽叽喳喳,落在地上我才发现原来它们是翠绿色的 滨海大道上当地人在跑步或者健走 南美之旅,少有长途乘车的机会,交通以飞机为主,今天就是少有的一次,我们乘坐大巴,大约2个小时,前往埃斯特角市<br><br>埃斯特角城,位于乌拉圭的首都蒙得维的亚以东110公里,大西洋沿岸向大西洋突出的狭长半岛上,因为地处乌拉圭最东端,所以又叫“东角”。是拉普拉塔河汇入大西洋的入海口<br><br>拥有优良沙滩,宜人气候,优美风景的海岸,为世界著名游览疗养胜地。常在此召开美洲国家的国际会议,也是乌拉圭,阿根廷,巴西人的热门度假地。乌拉圭旅游收入的一半都是从埃斯特角半岛赚来的<br><br>埃斯特角城有两种海岸: Brava海岸与Mansa海岸。前者可以欣赏拉普拉塔河(Riode la Plata)入海,后者则可以眺望大西洋。<br><br>埃斯特角半岛还有“两幅面孔”,东临烟波浩渺的大西洋,汹涌的浪涛如同咆哮的猛兽,一刻不停地冲击着海滩,可以看到海面有很多冲浪者。而半岛西部的海面却常年风平浪静,素以“温顺海滩”著称,沙滩上到处是游泳和晒太阳的休闲游客。 这里是一个度假城市,无论海边还是市区都是度假地产------度假的别墅或者公寓,这里的地产价格很贵,即使是公寓,按照地段不同价格以数万元美金一平米起步,更不要别墅了,这里是整个南美甚至北美富人的度假天堂 心旷神怡的海边,实在太治愈了 【白房子】<br>乌拉圭孕育了很多非常棒的艺术家,比如卡洛斯·巴斯·比拉罗,他是毕加索的徒弟,人称“当代的毕加索”,乌拉圭国宝级的人物<br><br>在上世 纪六十年代,他建造了一座白色的沿山而建的奇特建筑群 -白房子,现在已成为了那里的地标建筑。这是他的家和工作室。現在有一部份成為了酒店。<br><br>整个建筑建在悬崖上,面朝着大海, 不規則的形狀,跳出了传统方,正,角,对称的设计,外观几乎不带任何直角,看不到一条直线。不刻意,无规则,依山就势,不拘一格。墙壁,屋脊,廊桥,塔顶,白色的曲线,起伏盘旋,蜿蜒交织,重叠错落。个人认为,有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风格(在西班牙见过),也有希腊圣托里尼建筑的风采(我在图片上见过),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br><br>卡洛斯用许多世界名人来为他的各个房间命名:格瓦拉、卡斯特罗、贝利、多明戈、毕加索等等。<br><br>远远看去,一处高高海岬上,悬挂着一个堪称另类的巨大雕塑,它是房子,也是艺术圣殿。我心存敬意,流连忘返,留下了深深的注视和无限的赞美。 白房子 红裙子 蓝色大海边的白色曲线 造型清奇,曲径通幽 图片右侧的曼妙女郎就像一幅美丽的背景图 眺望蓝色海面 【普塔德尔埃斯特之指(Mano de Punta del Este)】<br>俗称五个手指。这是一座雕塑,位于广阔的布拉瓦海滩上,是埃斯特角的地标和打卡地。一只大手,五指张开从沙滩上伸出,指尖指向天空,立意新颖,造型奇特。<br>由智利艺术家1981年创作的。这里的风沙特别强烈,每一根手指都是用钢条、金属网加固后制成。我不知道创作者表达的初衷是什么,在我看来,整个雕塑看上去就像溺水者最后留在人们视线里的手....... 我个人认定这只大手是溺水者纪念碑 【拉普拉塔河与大西洋交汇处】<br>左边-拉普拉塔河, 右边-大西洋。水的颜色完全一样 交汇处广场地面上的图案,上面图案在左边,代表了拉普拉塔河(乌拉圭)文化,下面图案在右边,代表了大西洋文化 【蓬塔德尔东灯塔(Faro de Punta del Este)】<br>是全岛最高的建筑,高45米。 1858年灯塔是建造在距埃斯特角城9公里外的海狮岛上,岛的周围栖息着约22万头海狮。灯塔的存在打扰了海狮的生活,人们决定把它搬到埃斯特半岛上来。建筑师从意大利带来坚硬的火山混合物制作塔身,100多年来灯塔一直非常坚固,至今还在使用。 【坎德拉里亚圣母教堂】<br>是靠近灯塔的一座美丽的建筑,像一个精巧的玩具小屋,与大海的颜色相辉映,美丽又可爱。 D8 1月31日周五 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飞抵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第7飞)<br><br>早餐后,从蒙得维的亚起飞,飞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br><br>我们已经从大西洋之滨的乌拉圭首都蒙德维利亚飞到了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我们跨越了安第斯山脉,欣赏到了在盛夏依然终年积雪的印第安山脉的最高峰。 飞机上俯瞰深入大西洋的触角 - 蒙得维的亚 从温柔的海岸到刚毅的群山 飞机上遥望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最高峰 提起智利,我能自然地想起什么?首先必须是车厘子啊,然后才是著名的复活节岛上神秘的巨大石人像。可惜,当地导游告诉我们,因为车厘子的季节刚刚过去,没办法帮我们买到车厘子了。我们逛了几个超市的水果区确实也没找到车厘子的影子。<br><br>智利是全球领土最狭长的国家,国土南北长4352公里,东西最窄仅96.8公里、最宽362.3公里,形状很像一支又瘦又长的毛笔。海岸线有一万多千米长其中,中部地区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始终都是智利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而南北两端则因生存条件较差,因而很少有人居住。<br><br>智利是南美洲物产最丰富的国家,矿产丰富,铜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是道地的“铜王国”。硝石(就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产量、捕鱼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br><br>智利原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文明开化的历史很晚,16世纪30年代,智利遭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长达200余年,在南美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圣马丁的领导下,直到1818年2月12日才赢得完全独立,并建立共和国。 智利地图,这个像带鱼形状的国家实在也是非常奇特了<div><br></div><div>美篇篇幅所限,未完待续, 后续见“南极南美,极致之旅(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