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拉神山(怒江山)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怒江山</p><p class="ql-block">西藏昌都八宿县境内山脉。</p><p class="ql-block">怒江山(又名业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境内,地处G318国道邦达镇至八宿县城路段,垭口测绘海拔4658米。该山体属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过渡带,因紧邻怒江大峡谷且形成约2000米垂直落差的陡峭岩壁景观而闻名。</p><p class="ql-block">作为川藏南线核心路段,怒江山以"怒江72拐"盘山公路著称,该路段包含连续U型发卡弯道,最大垂直落差达1400米。山体区域地质活动频繁,常见泥石流与塌方等自然灾害。山顶石洞承载着藏族格萨尔王锁妖洞等神话传说,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信仰的独特融合。</p> <p class="ql-block">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怒江山主体位于北纬30°03'、东经97°34'区域,横跨横断山脉西北段与青藏高原东南部接合部。山体南北延伸约35公里,形成怒江与玉曲河分水岭,西侧怒江大峡谷深度逾2000米,构成中国西南部最陡峭的V型峡谷之一。</p> <p class="ql-block">垭口实测海拔存在多源数据:传统标识牌标注4658米,GoogleEarth测量为4644米,国家测绘局公布数据为4641米,差异源于测量基准点与地质运动影响。垭口东西两侧温差达8℃以上,年平均风速超过6级。</p> <p class="ql-block">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G318国道穿行怒江山段约28公里,其中邦达镇至垭口段海拔攀升538米,坡度达4.8%。垭口向西延伸的'怒江72拐'实际包含108个急转弯道,最大坡度7.2%,10公里内完成海拔下降1400米。该路段年均发生交通事故17起,主要集中于7-9月雨季。</p> <p class="ql-block">2018年实施的路面拓宽工程将车道增至双向两车道,增设防撞护栏56处,但仍有14处弯道半径不足30米。冬季积雪期(11月至次年3月)实施限速30公里/小时管制措施。</p> <p class="ql-block">地质构造</p><p class="ql-block">山体主要由三叠系板岩、千枚岩构成,岩层倾角55°-70°,发育有12条活动断裂带。监测数据显示,区域年均抬升速率6.5毫米,东西向挤压变形量3.2毫米/年。</p> <p class="ql-block">地质灾害高发区集中在东经97°32'-97°36'范围,年均发生小型泥石流9次,大型塌方事件2-3次。2024年建设的钢结构明洞防护廊道,使得雨季断道时间缩减。</p> <p class="ql-block">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垂直带谱完整分布6种植被类型:</p><p class="ql-block">4600米以上:高山寒漠带,覆盖率<5%。</p><p class="ql-block">4200-4600米:高山草甸带,紫花针茅为主。</p><p class="ql-block">3800-4200米:高山灌丛带,金露梅群落。</p><p class="ql-block">3000-3800米:暗针叶林带,云杉冷杉混交林。</p><p class="ql-block">2500-3000米:干旱河谷灌丛带。</p><p class="ql-block">2500米以下:干热河谷稀树草原。</p><p class="ql-block">特有物种包括怒江红景天(Rhodiola nujiangensis)和业拉绿绒蒿(Meconopsis yelaensis)。</p> <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山顶石洞直径8.6米,洞深22米,洞内留存17处吐蕃时期岩画。藏族传说将此洞视为格萨尔王封印妖魔的'锁妖洞',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有转山仪式,参与者沿顺时针方向绕行垭口13圈。</p> <p class="ql-block">垭口观景平台设置经幡阵面积达1200平方米,悬挂经幡数量超过2万面,包含五色经幡的精确比例配置(蓝36%、白24%、红18%、绿15%、黄7%)。观景台东侧建有318国道公路博物馆,陈列1954年筑路工具及施工图纸原件。</p> <p class="ql-block">八宿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县城所在地白玛镇海拔3260米。东邻左贡县、察雅县,南与察隅县接壤,西靠洛隆县、林芝市波密县,北连昌都市卡若区、类乌齐县。八宿县以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主。日照充足,干季、雨季分明。八宿县总面积12564.2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八宿县常住人口为43538人。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八宿曾用过巴宿、巴苏、班舒、察瓦八宿、人宿宗等名称。吐蕃政权时期,八宿属“松巴茹”管辖范围。元朝,八宿属于吐著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代,属朵甘卫指挥司管辖区域。清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西藏后,由拉萨功德林寺派人管理。清末改土归流时并入恩达县。民国初年后,改设八宿宗。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八宿即宣告解放,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直接管辖宗。1951年,成立八宿宗解放委员会。1959年6月,撤销八宿宗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八宿县人民政府,驻地同卡。</p><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10月,八宿县辖4个镇、10个乡。</p><p class="ql-block">2019年,八宿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0.73亿元,同比增长10.1%,</p><p class="ql-block">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688元、11294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3.6%。</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9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批准八宿县退出贫困县(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p><p class="ql-block">吐蕃政权时期,八宿属“松巴茹”管辖范围。</p><p class="ql-block">元朝,朝廷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宣政院下设3个宜慰司都元帅府,其中吐蕃等路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朵甘思宣慰司,八宿属于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p><p class="ql-block">明代,属朵甘卫指挥司管辖区域。</p> <p class="ql-block">清初,第五世达赖喇嘛将八宿作为供养地(香火地)赠给第六世达察济隆活佛阿旺·公秋尼玛。八宿早期的地方官叫“仍布”,意为地方主人或经纪人。原有10名仍布分别统治八宿一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宿寺及济隆受到康熙帝的册封,逐渐形成了八宿政教合一的八宿“拉章”,隶属拉萨功德林管辖。由拉萨功德林委派“强佐”管理政教事务,任期3年后可连任。拉萨功德林从当地有名望的人中委任两名“涅青”协助强佐处理事务。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敕封桑珠德钦林寺(同卡寺)活佛为“八宿达察济隆呼图克图”,授权管理八宿政教事务。雍正三年(1725年)划归西藏后,由拉萨功德林寺派人管理。嘉庆三年(1798年),八世达赖亲政后,达察济隆奉清廷之命协助达赖办理政教事务,八世达赖喇嘛将八宿布施给拉萨功德林,成为功德林封地。宣统二年(1910年),赵尔丰将八宿和恩达合并为恩达县。</p><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昌都设立西藏地方政府驻昌都机构“朵麦基巧”后,设立八宿宗,但八宿仍由功德林管辖,八宿宗一直延续到1959年6月。</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八宿即宣告解放,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直接管辖宗。</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向八宿宗派驻军事代表翟学德。</p><p class="ql-block">1951年10月15日,在八宿宗驻地(今同卡)召开了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解散“拉章”政府,正式成立八宿宗人民解放委员会。八宿宗下设15个小宗。</p><p class="ql-block">1952年2月,八宿宗军事代表改称为中共八宿宗临时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昌都分工委领导。</p><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撤销八宿宗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八宿县人民政府,驻地同卡。</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八宿县委、县人民政府由同卡乡迁至白马乡暂住乃然寺,于1964年1月迁至白马乡日吉村。</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八宿县属昌都市管辖。</p> <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区划沿革</p><p class="ql-block">1959年12月,八宿县的田妥、马日、拉章共31户划归左贡管辖;恩达、加桑卡、撮他玛、阿拉、日巴寺共5个村、538户划归类乌齐管辖;罗卡沙、玉西、下培、拉扎、意登寺、达沙、旺根、牛根8个村、214户划归洛隆县管辖;同时将昌都县的乃然宗(白马镇、拉根乡) 以及桑昂曲(今察隅)县林卡宗的上林卡(今林卡乡)划归八宿管辖。</p> <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1964年,八宿县辖1区、1镇、14乡、125个村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65年3月,左贡县的邦达区(今邦达镇)划归八宿县管辖。至此,八宿县下辖7个区、39个乡。</p><p class="ql-block">1988年2月,撤区并乡后,八宿下辖1镇、14乡、1区(保留夏里区)。</p><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撤销夏里区委和区公所。</p><p class="ql-block">1999年1月,略觉、普龙2乡合并为林卡乡;然乌乡、邦达乡升级为镇。八宿县下辖3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白马镇。直到2000年底维持其建置。</p><p class="ql-block">白马镇县政府驻地。1960年置白马乡,1974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7年撤区并乡时沙马、丁卡、白马3乡合并建白马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98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2000年,八宿县辖2个镇、12个乡。</p><p class="ql-block">2012年,八宿县下辖4镇、10乡。</p> <p class="ql-block">区划详情</p><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10月,八宿县辖4个镇、10个乡。共有126个行政村。八宿县人民政府驻八宿县白玛上街01号。</p> <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八宿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县城所在地白马镇海拔326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96°23′-97°28′,北纬29°40′-31°01′。东邻左贡县、察雅县,南与察隅县接壤,西靠洛隆县、林芝市波密县,北连昌都市卡若区、类乌齐县。八宿县县境南北长210千米,东西宽80千米,全县总面积12564.28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八宿属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可分为3个自然区:东北部昌都以南的邦达地带,海拔较高,为高原大陆区;怒江流域延伸至左贡县境内,为高山峡谷过渡区;其余地方高山环绕,峡谷相间,地形较复杂,为高山峡谷区。境内主要山脉有横断山,近似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北部的初胆针山,海拔5971米;西北部的拉穷山,海拔4700米;南部的然乌湖地区是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与横断山脉伯舒拉岭结合部,山高谷深,冰川较多。全县呈狭长地形,分向南北延伸,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构成七山二水一分地的地形特点。</p> <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八宿县以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主。日照充足,干季、雨季分明。年无霜期161.7天,年降水量为233.3毫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依次出现峡谷暖温带、高原温带、高原寒温带三种不同垂直气候带。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水、泥石流、干旱、冻土、风沙、霜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0.4℃。1月份平均气温0℃,7月份平均气温19.2℃。无霜期162天。日均气温5℃以上持续时间244天,0℃以上持续时间321天。平均年降水量仅为233毫米。</p> <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八宿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怒江及其支流,总河长1737千米,水域面积119.86万亩,年径流量33亿立方米。怒江由西北部入境,穿越县域中部,由北向南奔流于高山峡谷之中,河道弯曲狭窄,河谷深切,落差大,水流急。</p><p class="ql-block">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八宿县境内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 洪涝、泥石流、干旱、冻土、风沙、霜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生物资源</p><p class="ql-block">八宿县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游猴、马鹿、獐、草狐、水獭、紫貂、岩羊、黄羊、盘羊、野牛、旱獭、贝母鸡、马鸡、虫草等;珍稀野生动物有獐、鹿、鹤、羚羊、盘羊5种。</p><p class="ql-block">八宿县境内药材资源主要有贝母、知母、大黄、雪莲、雪鸡、红景天等7种名贵中药材。境内有裸腹叶须鱼、温泉裸裂尻鱼、东方高原鳅、异尾高原鳅、扎那纹胸觥等鱼类。自然森林植被常见的有云杉、针尖长苞冷杉、白桦、清溪杨、高山松、落叶松、铁杉等。</p> <p class="ql-block">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八宿县境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资源主要有金、银、铅、锌、煤、锡、石膏、碱土等。</p><p class="ql-block">水资源</p><p class="ql-block">2012年,拥巴乡拥巴村水渠修建工程总长约3000米,宽度为0.6-1米的水渠,水渠两边用石头砌坎,水渠底用水泥浇筑;修建取水口1个,分水口15个。</p><p class="ql-block">八宿县县域内水资源丰富,全县有水域面积达119.85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34%,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105万千瓦。主要河流有,怒江、冷曲河、玉曲河、瓦曲、八曲河、帕隆藏布江、德曲河。其中冷曲河和玉曲河为怒江在八宿县境内的主要支流。怒江从洛隆县流入八宿县境内,县境内流长117千米,最大流量达620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602立方米/秒;冷曲河发源于吉达乡果绕村境内的苍日山西糜,河长92千米,在怒江大桥附近注入怒江;玉曲河发源于类乌齐县与洛隆县交界处的山岭,在八宿境内流长163.6千米,沿川藏南线流入左贡至碧土于怒江交汇;瓦曲河是冷曲河右岸一支支流,源于林卡乡查卡境内,河长50千米;八曲河发源于瓦合山南端达吉南坡,源头海拔4880米,经同卡、梅朵流入怒江,全长37.9千米;帕隆藏布发源于阿扎贡拉冰川,河流上段名比玛确曲,下段名巴曲,县域流长62.5千米,为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德曲河发源于洛隆县境内,经八宿县拥巴乡流入怒江,在八宿境内流长18.9千米。</p> <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八宿县共有人口39021人。</p><p class="ql-block">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八宿县常住人口为43538人。截至2010年,八宿县有藏族36603人,占99.19%;汉族286人,占0.77%;有回族、苗族、白族、纳西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人口13人,占0.04%。</p> <p class="ql-block">交通运输</p><p class="ql-block">公路</p><p class="ql-block">八宿县通车里程550千米,其中干线335千米,318、214国道纵横于八宿县城内,且八宿段已整治完毕。</p><p class="ql-block">航空</p><p class="ql-block">邦达机场位于益青乡境内,距高昌都地区130千米,距离县城136千米,海拔4300多米,全长5.5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飞行难度最大、跑道最长的民用机场, 而且也是国内离中心城市最远的民用机场。</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民歌</p><p class="ql-block">八宿县流传至今的藏族民歌有情歌、颂歌、劳动歌和酒歌等。</p><p class="ql-block">情歌</p><p class="ql-block">多以赞美、追求、怀念作题材,歌颂永恒的爱,鞭挞朝三暮四的丑恶灵魂等。节奏较自由,连音、装饰音、依音多,尾音长,或高昂激越,或忧伤委婉。</p><p class="ql-block">颂歌</p><p class="ql-block">颂歌的形式多样,有赞美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有颂扬家乡大好河山的,有歌唱祖国和人民生活的,也有赞颂活佛及名门的。另外,修建房屋、婚娶、集会或节日等,都有颂歌为之助兴。颂歌体裁有叙事歌、抒情歌等,取材广泛,曲调短小;歌词讲求工整对仗,以怀念忆旧为最多。如《歌唱党的富民政策》歌词:“党的富民政策好,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富民政策好,人民脱贫奔向小康”。</p><p class="ql-block">劳动歌</p><p class="ql-block">直接反映人们生产劳动中的精神面貌,曲调与唱词单纯而原始,大多表现劳动节奏,协调合作,鼓舞情绪,听来常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昂之情。有《打墙歌》《打麦歌》《耕地歌》等。</p><p class="ql-block">酒歌</p><p class="ql-block">流行于八宿各地。曲调短小,简单易唱,过去用于宴请豪门权贵;民主改革以后,多用于婚娶、喜庆、节日、联欢、请客迎宾等。主要有齐唱、对唱、独唱等形式。</p> <p class="ql-block">舞蹈</p><p class="ql-block">八宿县流行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有锅庄和热巴舞,还有弦子、卓等民间舞蹈。</p><p class="ql-block">锅庄</p><p class="ql-block">“卓舞”又称“锅庄”,锅庄是卓舞的俗称,锅庄译成藏文叫“嘻”,“卓”是藏语的译音,它是指藏族远古产生的流传在昌都一带的以脚步动作为主的民间舞蹈形式。卓舞作为一种具有群众基础性的集体民间舞蹈,一般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喜庆节日、平时均可跳,农牧区、城镇、宅内和宅外都可跳。男女老幼皆可随意加入或退出跳舞,是人们庆祝丰收等喜庆活动时的篝火圆圈舞。锅庄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p> <p class="ql-block">热巴舞</p><p class="ql-block">“热巴”本意为粘着的长发辫子,后引申为璎珞状的网穗服饰,再后引申为表演“热巴”的人或“热巴”艺术本身。“热巴”艺人自认是圣者米拉日巴的信徒,所以他们自称为“热巴”。现流传的“热巴”舞是指用鼓和铃伴奏,融民族说、唱、舞和杂技、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它包括舞蹈、朗诵、戏剧、杂技、武术,全套表演需5个小时左右。</p><p class="ql-block">古庆(跳神舞)</p><p class="ql-block">古庆是寺庙在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进行的一种祭祀舞蹈,通俗的说法叫“跳神舞”,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无病无灾。</p><p class="ql-block">乐器</p><p class="ql-block">八宿县民间文艺乐器有唢呐、藏笛、长柄鼓、二胡、牛角琴、蟒筒、牛皮鼓、手摇鼓、碰铃、钹等。</p> <p class="ql-block">居住</p><p class="ql-block">房宅地多选择在山坡上,以土木结构为主,一般为2~3层楼房,房间呈四方形,立柱与横梁均绘以彩画,十分华丽。</p><p class="ql-block">赛马</p><p class="ql-block">流行与农牧区,每年8月间为赛马期,各地群众就像过节一样,一家一家带着华丽的帐篷,穿节日的盛装,在绿草茵茵的草原上,搭起美丽的帐篷。既举行赛马,又举办物资交易会,一住就是五、六天,这是草原上的盛大节日。赛马有距离赛,骑马射击赛,马上竞技赛等。</p> <p class="ql-block">婚姻</p><p class="ql-block">说亲之前,要献哈达、茶叶,去对方家讨属相,并请喇嘛卜算是否相合。结婚时,男方提前派人把漂亮服饰送到女方家,由新娘过门时穿用。结婚当天,女方有送亲陪员,男方家有迎娶队伍。</p> <p class="ql-block">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八宿县有邦达草原,集冰川、湖泊、草地和原始森林为一体的然乌湖,多拉神山、呷许岩画和藏东同卡寺等风景。</p> <p class="ql-block">然乌湖</p><p class="ql-block">然乌湖位于县城西南90千米,国道318线沿湖边而过。它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的主要源头。湖面积22平方千米,蓄水量1.4亿立方米,海拔3850米。然乌湖分上、中、下三段,上段康沙以上称为安贡湖,面积约6平方千米,中下段从康沙到然乌村,是然乌湖的主体,面积16平方千米。整个湖面呈河道型,总长29千米,平均宽度为0.8千米,周长60千米,湖的北面有拉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雪水便注入湖中,保证了充分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邦达草原</p><p class="ql-block">邦达草原位于八宿县东北部,海拔4300米,草原水草充足,牛羊成群,玉曲河从西向东贯穿整个草原,邦达机场就建在草原的中间。</p> <p class="ql-block">拥乡瀑布</p><p class="ql-block">拥乡瀑布从40米的高空分两级飞泻直下,宽度达5米,水花四溅,随风飘洒,水帘在阳光照耀下映射着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同卡寺</p><p class="ql-block">同卡寺又名八宿寺。由宗喀巴弟子格巴·坚赞生格创建于藏历水蛇年(147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寺内保存有达萨活佛的袈裟3件,乾隆皇帝赐给达萨·呼图克图活佛的瓷瓶5个,还有1748年第七世达萨活佛阿旺洛松·巴登江村在北京雍和宫作为堪布传授格鲁派教义时,乾隆皇帝赐给的刺绣彩色百龙图、海狮图各1幅,均宽2米,长7米,为青丝刺绣而成,属罕见珍品。寺内还保存着七世、十一世达萨活佛和内蒙格西的灵塔3座,塔内高2米,银制镏金。</p> <p class="ql-block">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八宿县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