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华】真记者,大作家——管喻掠影

夏夫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河东文化的星河中,管喻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他以记者之眼洞察世间万象,以作家之笔雕琢心灵世界,在新闻与文学的双重领域纵横驰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从深入新闻现场的热血青年,到创作出震撼人心文学作品的知名作家,管喻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学创作的满腔热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不尚假话的真记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的盛夏,管喻完成山西大学历史系的学业,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踏入山西日报社的大门。岁月流转间,他的足迹穿梭于政教部、科教部与文化部,用文字编织时代经纬,以笔触镌刻思想印记。而后,他如迁徙的候鸟,返回运城,从记者站站长到分社社长,以敏锐的洞察与炽热的情怀,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人和事。在管喻心中,他始终坚守着新闻的真实,恪守着做人的真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城市的街头社区到偏远的乡村窝铺,从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到平凡百姓的生活日常,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在报道城市拆迁改造时,他耐心倾听拆迁户的诉求与心声,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借鉴参考;在深入贫困山区采访时,他翻山越岭,记录下当地百姓为摆脱贫困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无数读者看到了生活在困境中人们的坚韧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闻工作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无畏的勇气。在一次报道黑工厂非法生产的新闻时,管喻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黑工厂负责人察觉到他的调查后,对他进行威胁恐吓,但他毫不退缩,巧妙地收集证据,最终让黑工厂的非法行径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下。正是这些充满挑战与危险的经历,让管喻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更有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闻写作方面,管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摒弃了枯燥生硬的新闻八股,除了新闻的几个要素外,他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呈现新闻事件,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他的报道既有对事件客观冷静的分析,又饱含着对人性的关怀,在业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多次获得新闻界的重要奖项,这些荣誉既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激励着他在新闻道路上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搜集万荣笑话的有心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的长河奔涌向前,看似平淡的浪花,却在有心人专注的目光下,折射出七彩斑斓的光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喻用他新闻记者的敏锐,写出了诸者多新闻稿件,但一些新闻之外的多彩而丰富的信息,却非文学不能表达。于是,他寂静的心湖被无形石子击碎,涟漪层层荡开,撞击了他少年文学的梦想,化作按捺不住的奔涌暗流,继续着从未停歇的文学之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基层采访,免不了会听到很多万荣笑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场的其他人哈哈一笑了之,而管喻会悄悄写在手臂上、衣服上,或者记在本子上。那些茶余饭后随口讲述的故事,是运城周边县市,特别是万荣一带人天生幽默的产物,更是地域文化形成的独特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荣笑话在当地由来已久,几乎人人都会讲上几段,但真正付诸文字、编绘成册的却寥寥无几。30年前,万荣笑话还处在“躲进深闺人未识”之时,管喻就估量出其文化价值,做了那个推波助澜、付诸文字的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准目标后,他除了自己走村串户,与老乡聊天获得第一手素材,还发动熟人朋友,采取电话、信函和设点征集等方法。为激励大家,承诺谁讲一个好笑话就送一碗羊肉泡馍。5年时间,他搜集到大量散落在民间的笑话段子。通过去粗取精,文学加工,他编辑整理出1000多则万荣笑话。到1998年10月,管喻终于出版了第一本《万荣新笑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笑话集一经面市,就销售一空。接着,他陆续出版了五卷本的《万荣新笑话》《万荣笑话精典》《万荣笑话宝典》和《金版万荣笑话·六卷》等。随后,放羊拾柴,还出版了万荣笑话的研究专著《万荣笑话揭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年,运城人外出时,总会拿管喻的书作为礼物相赠。大家送的不仅是书,更是一种河东文化特产。自然,其中还蕴含着运城人的文化自信。如今,万荣笑话已经飞出娘子关、名震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万荣笑话已然成为运城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驰骋网络时代的弄潮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大学历史系毕业,擅长写古典评书体文学的作家,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许是一个暮气沉沉、寡言刻板的老学究。但凡见了管喻,你一定会大摇其头,他的年轻不仅在表面,而是内心的朝气与激情,是满满的好奇心,还有乐于学习、勇于探求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6年,管喻就迷上了博客,日日不辍坚持写三段体博文——“诉君听”“唱大风”“感慨一声”。一篇篇公开日记,记录下他对每天发生的事情的看法、想法。这些句子并不长,三五百字的体量,但再容易的事情,久久坚持,也可蔚为大观,更何况,他是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花的有趣之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1年,管喻将这些生活感悟的文字,整理编辑成管喻三件套自选集,取名《生命的记号》。这些借助网络而积累完成的三本书,算是他试水网络,用点滴时间完成的“作业”。如今,管喻还开通了今日头条的公众号,通过这种新的形式,表达他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文字的挚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东大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给人类留下了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古老神秘的盐湖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盐文化,自然也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管喻自小听着这些美丽的故事长大,随着阅历、知识的增长,他就想把这些澎湃于胸、翻腾在脑的精彩故事,创作成文学著作,留诸后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3年,长篇小说《死海螺碟》出版,在当年的全国第23届图书博览会上,受到各方关注。这部悬疑惊悚玄幻小说,以博大精深的池盐文化和风光旖旎的运城盐湖为背景,讲述了康华中学4位师生探究北宋金元宝失窃案的惊险故事。全书27万字,平均不到千字一个小标题,就像航标和向导一样,引领读者在奇幻诡谲的万花筒中探险游历。其实,早在2003年,管喻就出版过一部惊悚探案小说《太阳穹隆》。这些当下盛行于网络文学的文体,在管喻的笔下,一样熟稔于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者曾经渴望的,或者还没来得及渴望的那份文学享受,我认为《死海螺碟》都可能给予他。我希望把它奉献给青少年读者——他们就是当年的我。”在他心中,仍住着一个青涩纯真的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之后,管喻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他笑称,文学创作令他思维活跃,青春永驻。他说,对事物的敏锐性是他多年做记者的职业习惯,加上文学的表达方式,才成就了他的文学梦。未来,他将紧跟时代,潜心耕耘,在文学的海洋里,追逐更加绚丽多彩的浪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历史资料阙如的填充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城,有最早“中国”之称。而赫赫有名的蜀汉名将关羽就诞生于这方水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公故里座落在盐池之南的解州常平村。一位被历史厚待、逐渐被神化的“关圣大帝”,以“武圣”之尊,与“文圣”孔子齐名。在运城当地,对关老爷的崇拜更甚。在管喻家中,至今仍供奉着一幅“解州关夫子真相”的神像图。这是他母亲13岁时用节省下的两个铜钱买来的一张黑白照片,距今已近百年。照片拍的是解州关帝庙春秋楼上的“关公夜读春秋塑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老爷爱读《春秋》,管喻爱读古典名著。他记忆最深的莫过于《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他读的第一本《三国演义》非常破旧,没头没尾,被撕得只剩下中间章节,但他还是就着煤油灯,一夜读完,陶醉其中。“自小天然对文学有种冲动,文学的种子,就是在那个时候种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自己有个和孙悟空一样的毛病,每每读书到精彩处,就坐不住了,心里头激动得非要表达出来。在《西游记》开头,孙猴子拜师学艺,受教于菩提祖师门下,某一日,祖师爷讲到“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之时,孙猴子就“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情节自小给管喻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常常这样说:“文学爱我如亲,我追文学如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国纷争,叱咤风云,最令管喻难忘的,自然是与他同乡的关羽。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直接从桃园开始讲关羽,那么桃园之前的关羽走的是怎样的人生轨迹?他的盖世刀法从何而来?他的《春秋》功底何人所教?这些,《三国演义》中没有写,像一部电影只演了精彩的一段,而另一段隐藏的故事一直在管喻脑海中盘旋。从小听着关羽的传说长大,根据当地百姓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他决定补续关羽从15岁到25岁的人生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4年,第一本长篇评书《神勇关羽》出版,共36回,25万字之多。序言中,管喻写下:“常听关公戏,领略其英雄风采;常看关公书,品味豪杰之当年。……那关公的故事,总在心中激荡;关公的形象,总在眼前闪跃。管喻一生写书不少,却还没有一本写关公的书。虽然世上现有的关公文章浩如烟海,但那都不是出自本人手笔。为关公撰写这部长篇评书,乃是他今生今世必须了却的一大心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末,他完成了第二本与关公有关的著作——《关羽赴桃园》,泱泱46万字,仿古典文学体裁,两本共写了108回,集中讲述了关羽在桃园结义之前的故事,填补了文学创作上有关关羽的这一时段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史野史上找不到,文学戏剧里寻不着,民间虽有传说,书本却无记载。我参照的,就是这些非文字的文化遗产……从今往后,人们再也不能说桃园结义之前的关羽故事无书可看、无稽可查了!”谈及自己续写关羽故事的事,为人一贯谦逊的管喻颇为满足。他完成了一件萦绕了半生的夙愿,做了一件关羽故乡人该做的正经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管喻出版了《娲姆洞的天火》。该书用文学手法生动讲述了远古人类“取火”的历史壮举,回放了那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样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60年代至今,考古学家在芮城县西侯度村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特别是发现了一堆动物烧骨化石。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认为西侯度一带的原始先民业已熟练掌握了用火技术,这是目前为止全世界考古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遗迹。然而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科学家根据考古成果推断并勾勒出当时人类生活及用火的一些线索,人们根据这些考古结论是很难详细了解当时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和伟大壮举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娲姆洞的天火》正是以考古发现为依据,采用长篇小说的形式,讲述了243万年前芮城西侯度原始先民发明用火的精彩故事,将鲜为人知的远古场景和原始先民的生活样貌,形象逼真地呈现给当代读者,继而践行了作者一向秉持的“历史没有触及的,用文学去补充”的创作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从名记者变成了大作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随后的创作生涯中,管喻不断尝试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他的作品涉及现实题材、历史题材以及科幻题材等多个领域。在现实题材作品中,他延续了记者时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文学的方式探讨当代人面临的困境与迷茫;在历史题材作品中,他以严谨的考据和丰富的想象力,重现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挣扎;在科幻题材作品中,他大胆想象未来世界的模样,探讨科技与人性、文明与发展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喻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有着真实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他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最细微的变化,用文字将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更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管喻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中国作协会员、赵树理文学奖等众多头衔与荣誉纷至沓来。他的11部著作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收藏。所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的7种《万荣笑话》著作形成了民间笑话系列矩阵,成为集成的万荣笑话文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七十古来稀,管喻已到古稀年,他却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书写人生。笔者注意到,他在网上的名字已从管喻回归到管家喻,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更加观照生养他的父母亲人以及伴他成长的这一片土地。最近,管喻的《马齿菜》隆重面世。该书以记者的敏锐与作家的笔力,以散文的形式记述了母亲漫长人生中的生活片段,讲述了母亲在她生命历程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和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喻在首发式上所言,马齿菜是一种野菜,它是耐旱耐涝,生命力特别顽强,我觉得它就像我老母亲一样,也是生性特别顽强。她经历了旧社会的艰难困苦,又幸运地活到现在这种幸福时代,所以我觉得这个书名,正好比喻我母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管喻的眼中,母亲是他人生中的导师、引领者、鼓励者,总是给他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书中通过一个个讲述母亲生活的故事,传扬了老一辈人的优良品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有评论家所认为的那样,作者描述的不只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一个族群在艰难困苦中涅槃重生的历程。正如那晒不死的马齿菜,中华民族忍耐、友善、厚道、仁义与智慧的基因,在一代代生民的血脉中瓜瓞传承。它们就像原野上的马齿菜一样,以绿意盎然着岁月,用恩赐眷顾着生民,点缀描摹着历史的壮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结语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喻的记者生涯与作家之路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的。记者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而文学创作则让他能够以更自由、更深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情感,提升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反过来又促进了他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管喻看来,无论是记者还是作家,本质上都是多彩生活的记录者和思考者。记者用客观的笔触记录时代的变迁,而作家则用艺术的语言书写人类的精神世界。他将这两种身份完美融合,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价值。他的经历也为许多在新闻与文学领域徘徊的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证明了在不同的职业角色中转换和成长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管喻的记者生涯与作家之路,是一段充满激情与不解坚守的历程。他以笔为剑,在新闻的战线上捍卫真实;以墨为魂,在文学的天地间书写传奇。从洞察社会的记者到创作文学经典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管喻将以独特的视角和卓越的才华,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呈现更多的精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形成过程中,引述了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特致谢忱!)</p>